从修表匠到年营收破500亿!蒋锡培的时代记忆

发布时间:2018年11月09日

1980年,改革开放后的第二年,18岁的他放弃学业,去从事钟表维修工作,从此开始了他与这片土地翻天覆地的改变历程。28年前,他与28位同乡筹资180万元创建了范道电工塑料厂(远东控股的前身)。如今,他的企业已稳居“中国企业500强”之列,年营收已突破500亿元,并已成为覆盖智慧能源、地产、投资三大业务板块的大型民企集团。

他,就是长江商学院CEO首期校友、远东控股集团创始人、董事局主席蒋锡培。谈及创业经历,他坦言:“以前是为了养家糊口,谈不上志向远大。但随着企业慢慢做大,就有了使命感、责任感和荣誉感。”今天,我们用文字和视频为您独家讲述,企业家蒋锡培的时代记忆——



英雄出草莽

蒋锡培出生在中国当代史上最饥饿的一个年份——1963年,即便是太湖之滨的鱼米之乡也未能给与蒋锡培一个温饱的童年记忆。对饥饿和贫穷的恐惧或许是蒋锡培后来创业、立业的直接动因。

1981年18岁的蒋锡培高考落榜,不愿意复读,就跑到杭州跟二哥修表了。当时,父母并不同意,但蒋锡培很执拗。有史以来,江苏宜兴便以诗书之风闻名天下。建国后,这里更是出了几十位两院院士、上百位大学校长、近万名教授和副教授,享有“教授之乡”、“院士之乡”的美誉。直到今天,坐在自己的办公室里,蒋锡培还是对从前放弃学业抱有些许遗憾。

“农村孩子只有一条出路,就是好好读书、走出农村。从小学到高中,我的成绩和表现都很好,不是班长就是学习委员什么的,当时觉得考上大学很有希望,但当时考大学升学率只有2%、3%,所以第一年高考落榜了。一些同学去复读,后来考出来了。我也还想读大学,也去复读过一个月。” 蒋锡培说。

对于放弃的原因,蒋锡培告诉记者,自己受到社会风向的影响,一心想着去修钟表,“当时修表生意很好,一天能挣几十块钱、甚至几百块钱,已经是很大的数字,我就被诱惑了。”

彼时的修表匠蒋锡培,也为自己定下一个目标:“这一生我如果有5万块钱的存款,在家有两间楼房,再娶一个漂亮贤惠的老婆也就心满意足了。”蒋锡培很多次讲起过这个在今天看来近似玩笑的段子。

但蒋锡培强调,“我就是带着这样的想法去修钟表的。在杭州跟着哥哥学了56天我就放单了,一般学徒要半年甚至一年才能放单。”就是靠着勤奋努力,蒋锡培不到两年就实现了人生的第一个目标,1985年已经挣了25万元——这在1980年代的中国是一笔不小的财富。

有了一点积蓄之后,蒋锡培已经无法再安分地做一名钟表匠了。

回到宜兴老家的蒋锡培开始做起了钟表里的发条生意。“我对钟表的零部件很了解。但我定位错了,因为钟表里的零部件要求很高,没有好的原辅材料,没有好的工艺、好的管理,就做这么精密的零部件是很难成功的。”蒋锡培告诉记者,“所以后面几年非但没赚到钱,还把修钟表挣的钱赔光了,负债将近20万元,简直是从天上掉到了地下。”

而此时,一条市场信息救了蒋锡培,也开启了蒋锡培与电线电缆不解的情缘。

“当时我大哥是宜兴官林镇一家塑胶厂采购部的负责人,有一天他跟我说,现在电线、电缆一天一个价,你可以做做这个生意。第二天,我就向亲戚朋友借了10万块钱,到安徽、浙江把人家五交化公司、机电公司的库存产品拉到无锡、上海来卖,几乎每个礼拜都能卖出去一车两车。我抓住了这样一个机会,不仅在不到两年的时间里还掉了原来的债务,还积累了将近100万块钱。”蒋锡培笑了:“这是非常有成就的一段经历。”

改革开放初期“下海”的老一代企业家,几乎都会有一段“倒爷”的经历。“那时候信息不像现在这么发达,至少会有十天半月的时间差,我们就是利用这种信息差、时间差,可以说做得风生水起。”不过蒋锡培也有遗憾:“后来我们认识到,如果当时直接到生产厂家拿货,不去五交化公司等渠道,减少中间环节,可能利润更好。”


坎坷改制路

从利用信息差和时间差倒买倒卖电线、电缆,到自建工厂生产并销售电线、电缆,看起来顺理成章,但对蒋锡培而言,却并非有意为之。

“当时无锡经济比较发达,但我出生的范道乡是宜兴接受经济补助的一个乡。范道乡新来一个党委书记(张伯宏),希望改变落后面貌,就找到在外边做生意的范道人,我也是其中一个,动员大家回乡办企业。”蒋锡培告诉记者,“家里不希望冒险办企业,毕竟没干过,以前干过一个小作坊,还倒闭了。我自己也没想着办企业,但(张伯宏 )总到家里动员,确实被打动了。”

那为什么会选择生产电线电缆呢?

“当时流通确实做得很好、很轻松、很赚钱,但做流通过程中也有一些问题。因为我们在宜兴只有一个电线电缆的经销部,当我们去推销的时候,人家就不愿意销售给我们,因为我们不是生产厂家,我们有渠道,人家也有渠道。”

于是,在1990年2月,时年27岁的蒋锡培自筹资金180万元(出资比例占总出资额的80%),在政府支持下征地3亩,并带领28名好友,在无锡经济最薄弱的乡镇之一——宜兴市范道乡,创办了范道电工塑料厂(远东的前身)。

创业之初,“我们采用以销定产的方式,就是先有客户再转化为生产,保证将风险降到最低。”蒋锡培表示,即便如此,远东初期的发展速度也非常之快,成立当年就实现营收462万元,1991年达到1800多万元,1992年更是做到5000万元。

1992年是中国改革开放历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个年份。这一年,邓小平南巡,发出了“谁不改革谁下台”的时代最强音。这一年,中国出现“下海潮”,以至于产生了一大批后来被称作“92派”的企业家群体。这一年,江浙一带很多私营企业为了自我保护和得到政策支持,开始将私营企业“挂靠”在乡镇集体上。

当时远东产品供不应求、形势很好,但进一步扩张也存在难题。蒋锡培希望扩大生产,但贷款比登天还难。蒋锡培自述,自己抱着一大堆甲鱼、鲑鱼去拜访银行行长,但行长无奈表示,“小蒋啊,不是我不支持你,国家政策我不能违背。”

因此,张伯宏1992年提议,“你把企业变成镇办集体企业,我们帮你落实优惠政策。为了范道乡,把企业做大,让更多乡亲都到你的厂子里去,厂子还让你干。”蒋锡培毫不犹豫答应了。这一答应,等于把当时总资产500万元的私营企业让给了集体。很多人说蒋锡培是“傻子”。蒋锡培后来说,“既然选择了冒险,我只有往前冲了。”

1992年2月的一天,在宜兴市范道乡政府办公大楼,蒋锡培与乡政府达成改制经营协议。与此同时,蒋锡培也被任命为范道乡乡长助理,并入了党。此后,远东拿到首笔20万元贷款,第二年又拿到100万元,第三年又贷到495万。在此过程中,企业扩建,政府帮着做工作,让隔壁两家工厂搬迁。到1994年底,企业营收已经超过1.5亿元,总资产增长10倍——达到5000万元。

此后,红极一时的“苏南模式”集中出现责权、产权不明等诸多问题,又到了必须改革的时候。同时在1994年,中国迎来第一波经济过热,宏观调控也开始引导乡镇政府从乡镇企业撤资。而宜兴市领导与蒋锡培到国外考察时也明确提出,希望远东从集体企业进一步向股份制企业改革。

蒋锡培再次与范道乡政府达成协议:将85%企业资产从乡政府回购,企业从集体所有制转变为股份制。1995年,远东采取定额认购和自愿认购的方式,成功募集1350万元内部职工股和100万元集体股。1996年,内部员工股增资扩股到4500万元,包括蒋锡培在内的90%员工持有95%的股份,剩余5%为集体股份,远东从此成功转变为股份制企业。

通过股份制改造,远东将员工和企业利益联系在一起,激发了员工的积极性,从根本上解决了企业发展的动力问题。资料显示,远东1995年、1996年生产效率爆发式增长,两年间的利润同比增长分别达到182.8%、126.5%。

在市场占有率不断提高的时候,蒋锡培发现了潜在的危机:竞争者纷纷涌入,仅仅宜兴就冒出上百家电缆企业,远东要想获得更好发展,必须进一步扩大规模。

“1996年初,无锡市经济发展报告会在北京召开,华能集团两个处长坐在我身边,就聊了起来。”蒋锡培回忆称,当时华能等国有大型企业正在国内寻找配套的电线电缆生产基地,“第二天我就与(时任)宜兴市委书记找到无锡老乡——(时任)电力部部长史大桢,表达了远东希望与华能等国企合作的意愿。”

经过不懈努力,由华能、远东、华电、国家电网、江苏电力、范道经济发展总公司共同投资的江苏新远东电缆有限公在1997年4月19日成立。在新远东,四大国企占股68%、远东职工股占25%、宜兴范道发展总公司占集体股7%。

这次合作不仅带来大约7000万元的资金,也带来广阔的市场。从1997年开始,新远东的销售额连创历史新高,到2001年销售收入已经达到200亿元,从此甩开国内竞争对手,获得“电缆大王”称号。

后来,中国在2002年又迎来电力体制改革,于是在2002年初,远东与华能等国有股、集体股股东签订股份回购协议,花了大约1.4亿元收回了过去的7000万元股份。

从1990年到2002年,远东从180万元起步,经历了民营企业-集体企业-股份制企业-混合所有制企业-民营股份制企业集团的转变,规模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四次改制实际上也是中国民营企业改制路径的缩影。

蒋锡培称,没有第一次改制,就不可能迅速完成原始积累;没有第二次改制,就不可能实现资本扩张;没有第三次改制,就不可能做到规模裂变;没有第四次改制,就不可能完善法人治理结构。


“主业+投资”

进入2000年以后,远东一方面通过多次谈判,成功回购华能、华电、国家电网、江苏电力四大国有股东的国有股和范道经济发展总公司的集体股,并趁机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另一方面通过资本运作,比如2000年专门在上海成立一家投资公司,在资本市场物色收购对象,开启多元化发展之路。

蒋锡培此时希望收购一家“壳”公司,将远东电缆业务的优质资产装进去。2001年初,远东获悉一家叫做青海三普的药业公司有意转让股权,遂开始接触对方。青海三普是一家研制、生产、销售中成药、西药、藏药、中西复合药以及保健品的公司,1995年2月6日登陆A股,上市以来业绩并不理想。远东分析认为,尽管青海三普规模很小,但在当地有丰富的资源,产品也存在巨大的市场前景。于是,远东在2001年9月成为青海三普第二大股东,在2004年11月又成为第一大股东。

依托青海三普这个平台,远东尝试运用资本运作手段,对国内有实力的藏药和西药公司实施并购。远东本身当时也定下目标:到2005年形成电缆30亿元、医药5亿元、新材料15亿元的三主业局面。

通过几年的资本运作,蒋锡培的远东布局已经初具雏形。“有些产业并不是以前就有规划,有些决策也带有一定的偶然性。”蒋锡培后来回忆称,药业这个资金密集型产业对于一直主营电线电缆的远东而言无疑是一个挑战,但自己当时很有信心将远东多年的管理经验、企业文化带进青海三普。

又经过数年运作,三普药业于2007年3月向监管部门提出以定向增发方式购买大股东远东控股集团的电缆资产。2010年7月23日晚间,蒋锡培收到三普药业定向增发获得监管层通过的消息。至此,也就是48岁的时候,蒋锡培一手创办的远东,终于通过“借壳”实现了成功上市。2013年7月,三普药业董事会通过决议,三普药业更名为远东电缆。

同时,从2013年7月31日起,蒋锡培的大儿子蒋承志进入远东电缆担任监事一职。在集团公司层面,蒋承志自2014年起也成为远东控股董事、董事局秘书。同时,2014年8月4日,远东电缆临时股东大会审议通过公司更名事项,远东电缆更名为智慧能源,由此开启了第二次转型。而从2016年8月9日起,蒋承志开始担任智慧能源董事长。

资料显示,1986年出生的“创二代”蒋承志,毕业于南京大学,本科毕业以后留学美国,并获得硕士学位,留学归来以后先是中信产业基金从事股权投资工作。进入智慧能源之后,蒋承志逐步主导智慧能源进入“主业+投资”的发展阶段,在股权投资上的历练从此有了更加广阔的用武之地。

坚持“主业+投资”的智慧能源和远东控股,数年以来已经累计投资339家企业,其中96家被投公司已经成功上市。智慧能源公开宣布:未来几年,要力争成为全球领先的投资管理专家以及智慧能源、智慧城市的系统服务商。

把一部分担子卸给后辈之后,现在蒋锡培有更多的时间去读书和学习。或者是为了弥补当年弃文从商的人生缺憾,现在蒋锡培按时到北京上课。他喜欢读王阳明的“心学”,不但自己读,还推动身边的人读;不但号召大家读,还鼓励他们写读后心得彼此分享。

“二十岁以前什么都不服,渐渐的知道,人外有人,山外有山,天外还有天。三十岁以前什么都不怕,慢慢懂得,敬天,畏地,尊人。四十岁以前不是亲眼看到的什么都不信,随着日子一天天过去,静静的悟出,看到的不见得是真,看不到的不见得不存在。人在做天在看,但行好事莫问前程。”这是网上流传甚广的蒋锡培的“名言”。

问蒋,蒋笑了:“这段话不是我说的,但我很欣赏这段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