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长江online  >  《长江》2014年3月号  >  封面故事  

社会化养老: 谁来撬动银发经济?

当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起养老机构,“亲和源”这个名字也渐渐被提起。如今,每年大约3万人慕名前来参观这个据说“生活着许多快乐老人”的养老机构。然而,当记者在上海浦东的康桥猛然见到“亲和源”几个大字的时候,仍不禁觉得意外,这里哪像个传统意义上的养老院,分明就是一个看上去设施不错的小区。

进入其中,游走在连接不同大楼的走廊里,穿过门球场、篮球场等设施,看过老人们神情安逸地在图书馆里安静读书、在活动室里专心练书法、绣十字绣……才觉得这个小区有些不一样,这里的居民都是银发族。他们把这儿看作是自己人生最后的一个家,按照自己的喜好布置房间,有什么需要帮忙的,可以使唤三个年轻的秘书—生活秘书、健康秘书和快乐秘书。想吃些好吃的,既可以选择上公共餐厅用餐,也可以跑去附近的菜场买菜,自己下厨。

只是,在菜场买菜的时候,亲和源的居民会自觉地把挂在胸前的门禁卡藏起来。因为传言—当地菜场的人听说住在这里的老人都很有钱,看到挂“亲和源”门禁卡的顾客,都会把价格抬高些。“我们这里住的老人很多是知识分子。”长江商学院 EMBA2 期学员、亲和源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奚志勇介绍道。他从 2005年开始一头扎入养老行业,在这个刚刚起步的市场里摸爬滚打,通过8年的不断尝试调整,建立起会员制养老社区,在2013 年亲和源首次实现盈利。

并行的两条养老体系

参观完亲和源,记者不禁在想:在中国,能有多少老人负担得起并愿意接受这样的养老方式?从亲和源的背后,能折射出目前中国养老产业怎样的现状?

现状并不乐观。中国老龄化问题愈发凸显,无奈地进入到“未富先老”的时代。如今,60岁以上的老人达到2亿,并以每年约1.5%的速度增长,预计到2030年左右,中国将有近 4 亿 60 岁以上的老人。相比发达国家在经济发展之后所遇上的老龄化问题,中国的养老问题更为棘手。传统的“养儿防老”遭遇独生子女政策,一对独生子女夫妻要照顾四个老人。自己的母亲一年住院 11 次的奚志勇对此深有体会,出差在外的他常常面临两难选择:是回去呢,还是不回去?现实告诉他—如果他有这个需求,那么市场上会有很多人和他有相似的需求。只是,谁能满足这种需求呢?

中国社会现有的养老体系,还延续着“苏联模式”,以公办形式提供最基本的保障型服务。目前的养老服务,无论在数量上还是在质量上已远远跟不上需要—既无法满足突涌而来的老人,造成一床难求的现象;粗放型的管理方式也无法满足新一代老人的需求。希望过上体面有质量的老年生活,成了不少有经济能力的老人的愿望。

如何发展养老产业,成了政府需要解决的一大民生问题,单纯依靠公办力量已经走不通了。在 2013 年国务院常务会议上,确定了中国未来养老产业的方向—到 2020 年全面建成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的覆盖城乡的多样化养老服务体系。会议特别强调了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推动社会力量成为发展养老产业的“主角”。

“如何实现社会化养老,在中国还是一个朦胧的认识。刚刚提出的基本养老政策,一方面是因为市场的巨大需求,另一方面是因为我们的人均 GDP 很低。从经济学视角来看,这只是一个权宜之计,偏重于社会福利和保障的养老事业,对实现消费与盈利的养老产业指导性不强。”从政府机关出来下海经商的奚志勇对目前并行的两套养老体系看得颇为透彻。在他看来,中国未来的养老服务业应该是“福利+ 市场”的双轨制,也就是“养老事业”与“养老产业”并行,前者解决的是基本保障,也就是“老有所养”,后者解决的是市场需求,也就是“老有所乐”。

然而,目前并行的两条体系发展得并不均衡,缺少行业的公平政策和环境。相比民办养老机构,公办机构的优势显而易见:得到土地划拨、税收减免、各种补贴政策。这在很大程度上打击了想要进入养老市场的社会力量的积极性。在北京,目前有 10 多家颇具规模的民办养老机构,但在上海,相似规模的只有亲和源一家。

崛起的社会力量

正是看到公办养老机构虽然享尽各种“优待”,却无法满足市场需求,尤其是以床为单位的补贴方式,并以各种制度管束老人,很难让老人获得“家”的自由。奚志勇才决定在亲和源反其道而行—让老人参与管理,一起创造“家”的文化。亲和源推行俱乐部理事会制,由住户推荐理事,每个月对社区的各项工作进行评估。

“我们这里没有管理制度,只有管理流程,让老人们管我们,这些老人花了钱,买的是服务,而不是买管理。当他们需要照顾时,我们提供服务。制度可以产生效率,但与人性对立,养老是享受生活,不需要效率,只要开心就行。”奚志勇认为,公办养老院的传统管理方式让很多人觉把父母送到养老院是“没有办法的办法“”。实际上,公办养老机构硬件条件很不错,管理也很好,但设计的制度有问题,比如要求零事故率,这让管理者在管理养老院时思维就不一样了。”

事实上,亲和源能走到今天,多少有些步步惊心。“目前,最需要的是像我们这样的民营企业不能死,要让它正常地良性发展。以此告诉人们,这个产业是可以发展的,告诉投资人,如果用心做就会走到这里。如果企业做到一半就破产了,整个市场都会受到打压。” 奚志勇的一席话道出了目前中国养老产业的困境。

如果没有当初的政府关系,很难想象亲和源能够做起来。首先碰上的就是土地问题,为了给老年社区找到合适的地段,奚志勇找了很多地方,最后还是回到他曾经做过党委副书记的康桥镇,说服当地政府一起合作,亲和源社区20%的股权由当地政府持有。

但到2006年,上海遭遇政府人员变动,对养老社区项目采取了既不支持也不干预的态度。这无疑是泼了奚志勇一盆冷水,因为养老社区作为新鲜事物,如果政府不在舆论上进行支持的话,那么,老百姓对没有产证只有会员卡的“亲和源”多少有些将信将疑,万一企业破产了怎么办?同样的不信任也发生在银行身上,亲和源从银行的贷款变得异常困难。

“亲和源今天也不算是成功,最多是活了下来。当初,全靠股东的全力支持,更重要的是住在这里的老人,是这批会员推动了亲和源的发展,不是投资人也不是政府。对于民营企业来说,钱砸下去了,没有退路,只能把它做好。在中国,要实现创新面临的困难很多。” 这些年来,亲和源伴随着中国养老产业的萌芽,无形中成就了几个“第一”—第一家突破了土地供应的方式,第一家突破了融资方式,第一家引入基金,第一家以俱乐部形式运营养老社区。

养老产业的未来

目前,住在亲和源的老人有1千多人,当初推出的 800 多张会员卡卖到现在,还有 100 多张没有完全卖出。不过,奚志勇回过头来想想,政府这些年来的“不作为”,反而让亲和源避免了一拥而上的激烈竞争,也能有时间潜心探索这个市场,摸索出一套独特的管理模式。即便现在,无论是遇上诸如万科、绿城这样的地产公司,还是像泰康、平安那样的保险公司,奚志勇并未真正感觉竞争的威胁。不是他轻敌,因为在他看来,这些涌入到养老产业的各种力量,都会面临如何以企业家的心态把这个实质为服务业的行业培育起来,而不是以投资人的思维方式急功近利地希望尽快收回投资。

“大部分企业还是用地产的思维在做,也就是圈地的方式。”奚志勇认为养老产业能够真正取得长足发展,首先取决于规范市场的政策法规。他判断,到 2018 年左右,整个养老产业将会基本成熟,而到那一年,第一代独生子女的父母,也就是20世纪50年代出生的人,大都进入70岁,将形成一个颇具规模的刚需市场。

那么,政府该如何让社会力量真正发挥作用呢?从亲和源过去 8 年发展历程来看,奚志勇最希望未来政府能解决四大政策:第一是在城市规划中提供相应的土地供用于老年住宅。第二是经营政策,也就是相应的担保制度、抵押制度、贷款制度。第三是为公办和民办养老机构提供统一的财税政策。 第 四 是制定公平的福利政策。“政府只需要制定法规政策、进行监管,其他事情都可以交给市场去做。公办养老机构进行改制,通过政府采购的方式来满足保障型养老的需求。”

“我认为中国未来最能被市场接受的是老年住宅。”奚志勇说道,“国人传统观念里还是认为买套房子应该有个产证,但如果再把服务做进去,这意味着各项成本都会提高,很难让老人接受。未来这种观念会逐渐改变,比如俱乐部会员制的方式也会逐渐被接受。”

如今,无论在欧美还是日本,老年社区已成为养老产业中的主要产品。在奚志勇的未来规划中,他想把亲和源的经营模式输出到更多地方,希望能更深地渗入养老产业中。比如,发挥“老有所为”的力量,他在香港考察时看到的由老年人自己经营的农场和餐厅,深受欢迎;再比如,挖掘老年用品,激发起更大的银发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