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3日,由法制日报社与中国政法大学律师学研究中心联合开展的第三届中国律师公益(社会责任)典型案例征集结果正式揭晓。发布会在北京民航国际会议中心举办,上海邦信阳律师事务所和上海市长益公益基金会战略合作的公益项目《关怀乡村留守老人》入选助力乡村振兴典型案例。长江商学院EMBA26期校友、上海校友会副会长,上海市邦信阳律师事务所合伙人、首席公益官,上海市长益公益基金会发起人、理事长龙陈出席发布会并领奖。
第三届中国律师公益(社会责任)典型案例征集宣传活动由法制日报社联合中国政法大学律师学研究中心举办,旨在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积极响应和落实司法部党组对广大律师提出的“五点希望”,引导律师们胸怀“国之大者”,勇担公益使命,以实际行动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贡献正能量。
本届活动赓续公益精神,追求卓越,锐意进取。历经专家充分讨论、细致甄选,最终82个典型案例、78个提名案例脱颖而出。这些案例覆盖推进立法与法治政府建设、推进普法与法治社会建设、助力乡村振兴、助力企业高质量发展、律所公益品牌、法律援助、捐资助学、公益法律服务协同创新等8个类别。
龙陈理事长出席发布会并领奖
《关怀乡村留守老人》项目以“助力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让困境老人享有志愿性养老服务,让老人和参与者发挥社会价值和精神价值”为使命,探索出“乡村助老员”为主体的互助养老模式,以老人关怀为核心,依托社区养老设施,通过在每个村培养一名乡村助老员,带动一批村级助老志愿者,支持一家县级养老服务社会组织,构建起“社会组织+乡村助老员+社区助老志愿者”的县镇村三级公益执行体系,上门提供养老服务并开展社区公益活动,解决乡村留守老人照料缺位、情感缺失的问题,提升乡村留守老人晚年的生活质量。项目实施至今已构建出一张点线面兼具的助老服务网络,以期带动更多人参与助老公益实践。
龙陈理事长回忆道,“2016年,我们响应习总书记与党中央提出乡村振兴号召,尤其是‘精准扶贫’的号角,长江商学院EMBA26期5班的全体同学和班主任,共同决定做一个有效的公益项目,把大家团结在一起,选择了农村养老的议题。2017年,在云南施甸县的公益现场,校友们举手表决,成立上海市长益公益基金会。我们以一颗热忱之心,帮扶国家级贫困县云南省保山市施甸县的留守老人。通过选拔、培养符合条件的当地村民出任养老社工的创新模式,贴合中国传统文化中‘差序格局’的智慧,让项目更能于村落扎根并持续开展下去。”
从那时算起,“关怀乡村留守老人”公益项目已走过八个春秋,这个公益项目一直在创新、迭代,社会影响不断扩大。截至2023年12月,项目足迹遍布云南、陕西、重庆、四川、广东、河南、贵州等地区160多个村社区项目点,培育乡村助老员170余人,孵化并培育社会服务机构5家,激发社区志愿者3000余名,累计为5000余户共7000位老人提供超过60万人次的养老服务,开展社区公益活动900余场,开展能力建设培训400余场,2024年探索上海社区公益项目。
他说,“未来,我们将继续以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为切入点,致力于打造一个可持续的公益执行体系,让在地服务团队能适应不断变化的老龄化社会,增强团队服务本地、整合资源的能力,在此基础上叠加各种公益服务及产品落地,产生助力基层社会治理、促进信任认同的溢出价值,彰显人民律师为人民的时代风采,展现我们‘做党和人民满意的好律师’的坚定决心,向社会传递法治温度。”
龙陈理事长始终坚信,“法是善良与正义的艺术,公益是为公众谋益的事业”,经过长期努力将邦信阳全体同仁的社会责任感和法律专业更好地融入到为公众谋益的事业中,带领律师志愿者团队将法律专业知识转化为社会服务,为长益基金会持续提供法务服务,接下来将为公益领域带去更多光热。
从爱出发,为的是人间烟火,以法之名,为的是法治中国!虽然今天的活动落下帷幕,但中国律师对公益事业的努力和奉献仍将继续。
【上海市长益公益基金会】
愿景
构建互相关怀、信任认同的社会
使得每个人都能老有所依,老有所为
使命
助力养老服务体系建设
让困境老人享有志愿性养老服务
让老人和参与者发挥社会价值和精神价值
定位
从社区养老切入,构建公益体系
打造公益创新平台
价值观
平等、信任、务实、快乐、成全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