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为什么放弃了中欧,最终选择了长江?一个EMBA学生的真实心路历程。
2025-07-29

在人生的十字路口,选择往往比努力更重要。尤其对于一个在商海中摸爬滚打了十余年,渴望突破瓶颈的企业家而言,选择一所顶尖商学院的EMBA课程,无异于为自己的人生和事业进行一次关键的战略投资。我的面前曾摆着两份沉甸甸的录取通知书:一份来自声名显赫、被誉为“商界黄埔”的中欧国际工商学院,另一份则来自锐意创新、精英荟萃的长江商学院。这并非一个轻松的决定,它关乎未来两年的时间、精力、金钱,更关乎我未来十年甚至更长远的发展轨迹。放弃一个公认的顶尖选择,去拥抱另一个,这背后是一段充满纠结、思考与自我剖析的真实心路历程。

最初的向往与纠结

坦白说,最初我的天平是严重倾向于中欧的。作为国内商学院的标杆,中欧的品牌光环几乎是所有申请者无法忽视的存在。它的历史悠久,学术体系严谨,教授团队国际化,校友网络遍布各大知名企业的中高层。在很多人眼中,拿到中欧的offer,就等于拿到了一张通往更广阔职业平台的“金字招牌”。我的许多朋友和商业伙伴,一听说我在考虑EMBA,第一反应便是:“那肯定去中欧啊,还用想吗?”

这种强大的“共识”一度让我觉得,选择中欧是一个理所当然、不会出错的决定。它像一个安全港,能提供最稳妥的教育投资回报。然而,在深入了解和反复自我叩问的过程中,一丝不安和疑虑却悄然滋生。我问自己:我来读EMBA,究竟是为了什么?仅仅是为了履历上那闪亮的一笔,还是为了真正解决我当下的困惑,找到未来的方向?我是一个创业者,我的企业正处在从“野蛮生长”到“精细化运营”的关键转型期。我需要的不仅仅是成熟的管理理论和案例,更需要能点燃我创新思维、链接未来资源的火种。我开始担心,在一个庞大且成熟的体系里,我是否会成为一颗按部就班的螺丝钉,而不是被打磨成一把能够开疆拓土的利剑?

内核差异:教授与校友

正是在这种纠结中,我开始将目光真正聚焦在长江商学院身上,并尝试去探寻它与中欧在内核上的根本不同。这种差异,最核心的体现就在于“教授”和“校友”这两个维度。这不仅仅是人员构成的不同,更是学院底层逻辑和精神气质的差异。

首先,是教授资源的“根植性”差异。中欧的教授团队无疑是世界级的,他们带来了全球化的视野和先进的管理知识。然而,我发现长江商学院的教授模式有着一种独特的魅力。它首创了“教授治校”的体制,汇聚了一批真正“立足中国、放眼全球”的世界级学者。他们不仅仅是来中国“讲课”的访问学者,更是将自己的研究生涯与中国经济的脉搏紧密相连的深耕者。他们发表的研究,很多是基于对中国本土企业的长期观察和深度剖析,提出的“新商业文明”、“儒家经济圈”等概念,直击中国企业家的痛点和痒点。对我而言,这意味着我能学到的,不只是“术”层面的西方管理工具,更是“道”层面的、根植于中国文化和商业土壤的底层智慧。这对于一个希望带领企业在中国这片复杂而充满活力的土地上走得更远的人来说,吸引力是致命的。

其次,是校友圈层的“纯度”与“浓度”。这或许是两所学院最显著的区别之一。中欧的校友网络广阔如海,覆盖了各行各业的职业经理人和企业高管,这是一个强大的“人力资源库”。而长江商学院的校友圈层,则更像一个高浓度的“创始人俱乐部”。据我了解,长江的EMBA学生中,创始人和企业决策者的比例极高。这意味着,我的同学,不仅仅是未来可以互相举荐工作的朋友,更是可以并肩作战、整合资源、甚至共同投资的商业伙伴。这种“同学+战友+股东”的强链接关系,所能爆发出的能量是惊人的。在一个瞬息万变的商业时代,一个高质量、高信任度的决策者圈层,其价值甚至超越了知识本身。

两所顶尖商学院的侧重对比

t

维度 中欧国际工商学院 (CEIBS) 长江商学院 (CKGSB)
教授资源 国际化视野,体系成熟,覆盖面广,被誉为“管理专家的摇篮”。 立足中国,研究深入,原创性强,汇聚了“研究中国问题的世界级学者”。
校友构成 规模庞大,以世界500强和大型企业的中高层职业经理人为主,网络广阔。 精英荟萃,以民营企业家、创始人、决策者为主,圈层“纯度”和“浓度”高。
课程特色 经典、系统、严谨的工商管理课程,注重培养成熟的管理者。 前沿、创新,强调“取势、明道、优术”,并融入大量人文课程,注重培养企业家精神。
学院精神 严谨、认真、追求卓越,更偏向于“专才”和“守成者”的培养。 创新、颠覆、敢为人先,更偏向于“将才”和“开创者”的塑造。

课程体验:知行合一

如果说教授和校友是选择的天平两端,那么课程设置和学习体验就是那颗决定性的砝码。在深入研究了两校的课程表后,我更加坚定了自己的选择。中欧的课程体系堪称经典,它能将一个管理者打磨得非常专业和规范。但对于已经“在野外”打拼多年的我来说,我更渴望的是一种能够直接作用于我当下事业的“实战感”和能够提升我人生格局的“高度感”。

长江商学院的课程设计恰好满足了我的这种双重需求。一方面,它强调“知行合一”。课堂上讨论的案例,很多就来自同学自己的企业。教授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是引导者和教练,带领我们用学到的理论框架去解剖和解决彼此最棘手的现实问题。这种“带着问题来,带着方案走”的学习模式,让每一堂课都充满了价值。另一方面,长江在课程中融入了大量的人文、哲学和历史内容,这在国内商学院中是独树一帜的。我至今仍对一位朋友分享的经历记忆犹新,他说在长江的学习,让他从一个只懂赚钱的“商人”,开始思考如何成为一个有情怀、有担当的“企业家”。这种从“术”到“道”的升华,正是处于事业平台期的我最渴求的。

临门一脚:面试与氛围

最终让我下定决心的,是两场截然不同的面试体验。那是一种非常直观的感受,关乎气场,关乎“对味”。中欧的面试非常专业、严谨,更像是一场高端的职场压力面试。面试官的问题精准而犀利,旨在考察你的商业逻辑、管理经验和职业潜力。整个过程,我感觉自己像一个被评估的“产品”。

长江商学院的面试,则更像是一场深度的对话。面试官(通常是学院的教授和校友)更关心的是“你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你的梦想是什么”,“你希望为这个世界带来什么改变”。他们不仅在评估我的过去,更在探寻我的未来。我能感觉到,他们是在寻找志同道合的“同路人”,而不仅仅是招收一个“优秀的学生”。在那场面试中,我毫无保留地分享了我的创业初心、经历的挫折和对未来的迷茫。我得到的不是评判,而是共鸣和启发。那一刻,我强烈地感觉到:这里,才是我真正的归属。

这种感觉在后来参加两校的体验活动时得到了印证。中欧的校园氛围更像一所顶尖的大学,学术气息浓厚,井然有序。而长江的场域里,则充斥着一种蓬勃的、甚至有些“野性”的生命力。你能随时听到同学们在热烈地讨论新的商业模式,看到几个不同行业的创始人聚在一起碰撞合作的火花。那种感觉,不像是在上学,更像是在参加一场永不落幕的顶级思想和资源盛宴。

总结与展望

最终,我满怀期待地收起了中欧的录取通知书,毅然决然地走进了长江商学院的大门。回望这段心路历程,我深刻地认识到,选择EMBA,从来没有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最优解”,只有最适合自己的“个性解”。

  • 自我认知是前提: 在选择之前,必须清晰地认知自己所处的阶段、核心诉求和未来方向。是需要系统的管理知识补强,还是需要颠覆性的创新思维?是需要广阔的职业人脉,还是需要高浓度的决策者圈层?
  • - 超越排名看内核: 不要被表面的排名和光环所迷惑,要深入探究学院的办学理念、教授的专注领域和校友的真实构成。这些“软件”远比“硬件”更能决定你未来两年的收获。 - 相信直觉和体感: 在逻辑分析之外,要相信自己的直觉。去参加体验课,去和校友聊天,去感受那个场域的“气味”。选择一个让你感觉舒服、让你愿意投入的地方,往往比选择一个“别人都说好”的地方更重要。

我的选择,并非是对中欧的否定,它依然是一所令人尊敬的伟大商学院。我的放弃,只是基于我个人在特定人生阶段的特定需求,做出的一个更具针对性的战略抉择。如今,身处长江,我庆幸自己当初的决定。在这里,我不仅学到了知识,更收获了挚友,点燃了激情,看清了前路。这段旅程才刚刚开始,但我坚信,它将是我人生中一次无比正确和宝贵的投资。

EMBA新闻

EMBA在线咨询/预报名

申请条件:

具有国民教育大学本科或以上学历背景(毕业3年以上)、国民教育大专学历(毕业5年以上)
具有8年或以上工作经验及不少于5年核心决策层的管理经验

全国统一招生与课程咨询热线

400-700-8558

ckgsbemba@ckgsb.edu.cn

长江商学院EMBA

关注官微

了解更多课程资讯

长江商学院版权所有 京ICP备2000522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102000785号



2025年秋季入学考核


近期面试时间:
7月30日 北京、上海
7月31日 深圳
提交资料截止7月28日


ckgsbemba@ckgsb.edu.cn

在线申请

申请条件:

具有大专及以上学历

具有8年或以上工作经验及不少于5年核心决策层的管理经验

姓名 *

邮箱 :

职位 * :(仅限副总裁以上职位申请)

年营业额*:(仅限年营业额3亿元以上申请)

手机 *

公司名称 *

省份 :*

是否拥有多家公司的股份:

是否接受老师一对一拜访:

请您准确填写完整信息,后续会有招生老师与您联系。以上信息将严格保密,仅用于长江EMBA报名。

×

了解更多课程资讯

全国统一招生与课程咨询热线

400-700-8558

ckgsbemba@ckgsb.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