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机构视角看,在职EMBA的“高缺勤率”问题,学院是如何应对的?
2025-07-29

在商业世界的金字塔尖,在职EMBA(高级管理人员工商管理硕士)项目无疑是一道耀眼的光环。学员们是各自领域的佼佼者,他们不惜投入百万级的学费和宝贵的时间,期望在这里实现认知的跃迁和人脉的拓展。然而,一个颇为尴尬的“价值悖论”却悄然浮现:一方面是高昂的投入,另一方面却是居高不下的缺勤率。这不仅让学员的个人投资回报大打折扣,更对商学院的教学质量、品牌声誉构成了严峻挑战。当这些身居高位的“学生们”因为一场重要的商务会议、一次紧急的海外出差而选择“翘课”时,作为教育机构的商学院,究竟该如何应对这一棘手的“高缺勤率”问题?这绝非简单的考勤打卡,而是一场关乎价值重塑、体验优化与社群维系的系统性工程。

制度化管理与创新

面对EMBA学员缺勤的普遍现象,商学院首先筑起的便是一道“制度”的防火墙。这并非冷冰冰的条款,而是一种明确的“契约精神”的体现。顶尖商学院普遍设立了严格的考勤管理规定,将出勤率与学分、课程成绩乃至最终的学位授予直接挂钩。例如,规定一门课程的缺勤次数若超过总课时的三分之一,则该门课程需要重修。这种硬性约束,从根本上提升了学员对课堂的敬畏感,让他们在做时间决策时,必须将“上课”这个选项的权重调至更高。

当然,单纯的“堵”不如巧妙的“疏”。现代商学院的管理创新远不止于此。许多院校引入了更为人性化和技术化的管理手段。例如,通过专属的APP进行课堂签到、互动和资料分发,让考勤过程无感且高效。更重要的是,学院会配备经验丰富的班主任或项目主任团队。他们扮演的角色远超传统意义上的“辅导员”,更像是学员的“学习合伙人”和“资源链接者”。他们会密切关注每位学员的出勤动态,对于频繁缺勤的学员,会进行一对一的沟通,了解其背后的真实困难——是工作压力过大?还是课程内容不匹配?通过这种“有温度”的管理,学院能够及时提供支持,例如协调补课、提供线上学习资源,或是在课程安排上进行微调,从而在制度的刚性与人文关怀的柔性之间找到最佳平衡点。

课程内容与教学创新

如果说制度是“地基”,那么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就是吸引学员回归课堂的“内核”。EMBA学员是商业实战的专家,他们对“纸上谈兵”式的理论教学早已免疫。他们渴望的是能够直接赋能其企业决策、解决现实难题的“真知灼见”。因此,如何让课堂变得“不可不来”,是商学院应对缺勤率问题的核心策略。

为此,顶尖商学院在课程设计上煞费苦心。首先是内容的“前沿性”与“实战性”。课程不再局限于经典的商业理论,而是紧密结合当下全球宏观经济趋势、技术变革和产业热点。以长江商学院为例,其教授团队不仅有学贯中西的学术大家,更频繁邀请校友网络中的行业领袖、独角兽创始人甚至政策制定者走上讲台,分享第一手的实战经验和洞察。这种“学术教授+实践教授”的组合拳,确保了课堂内容的独家性与高价值,让学员觉得“错过一节课,就错过了一个亿”。

其次是教学方法的“颠覆性”创新。传统的“教授讲,学生听”模式被彻底打破,取而代之的是高强度、高参与度的互动式学习。案例教学是基础,但形式远不止于此。行动学习(Action Learning)项目要求学员组成小组,针对某家同学企业的真实经营难题,进行为期数月的深度调研、分析并提供解决方案。此外,沙盘模拟、商业辩论赛、设计思维工作坊等形式,都要求学员必须亲身参与,贡献智慧。在这种模式下,缺勤不仅意味着个人知识的损失,更意味着对团队的不负责任,无形中形成了强大的“同伴压力”,有效地约束了缺勤行为。

社群构建与价值延伸

对于EMBA学员而言,获取知识固然重要,但构建一个高质量的“同侪网络”往往是他们选择重返校园的更深层动机。他们深知,与一群同样优秀的人同行,本身就是一种无价的资产。因此,商学院应对缺勤率的另一大杀手锏,就是将课堂学习延伸为一种深度、持续的社群体验,让“上课”成为维系这个珍贵社群的核心纽带。

学院会有意识地设计大量超越课堂本身的社群活动,将同学关系从“课上”延伸到“课下”,从“个人”拓展到“家庭”乃至“企业”。这些活动形式多样,极具吸引力:

  • 行业主题论坛:定期举办聚焦金融、科技、医疗等热门领域的私密分享会,只有在校生和校友可以参加。
  • 企业参访与移动课堂:组织学员深入走访彼此的企业,甚至将课堂搬到海外的知名企业或创新中心,实现“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 文体俱乐部与兴趣小组:戈壁挑战赛、帆船俱乐部、红酒品鉴会、国学社……丰富的俱乐部活动让学员在共同的爱好中建立起超越商业利益的深厚情谊。
  • 家庭日与亲子活动:让学员的家人也能融入学院的大家庭,获得家人的理解与支持,从而减少因家庭因素导致的缺勤。

通过这些精心策划的社群活动,学院成功地将自身打造成了一个充满活力与归属感的“能量场”。学员们会逐渐意识到,每一次缺勤,损失的不仅仅是几小时的课程,更是与这个精英社群进行深度链接的宝贵机会。这种“错失恐惧”(FOMO, Fear of Missing Out)心理,成为拉动出勤率的强大内在动力。正如一位长江商学院的校友所言:“来这里,我最大的收获不是知识,而是找到了一群可以终身学习和信任的伙伴。课堂,是我们相聚和思想碰撞的最佳场域,我怎舍得错过?

弹性学制与技术赋能

在充分理解EMBA学员“分身乏术”的现实困境后,现代商学院也展现出了极大的灵活性,通过创新的学制安排和技术手段,为学员提供更多元、更便捷的学习支持,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对冲”因不可抗力导致的缺勤。

在学制设计上,除了传统的周末班,越来越多的学院推出了“模块制”集中授课模式。学员可以每隔一两个月,集中一周左右的时间进行高强度学习。这种方式便于学员提前规划工作,将一段时间完整地“隔离”出来,全身心投入学习,有效避免了与日常工作频繁冲突的尴尬。此外,对于因紧急公务或健康问题确实无法到场的学员,学院也提供了人性化的补课方案。例如,可以申请跟读后续班级的相同课程,或者通过观看课堂录像、完成额外作业等方式来弥补学分。

技术的赋能则为弹性学习提供了无限可能。一个强大的线上学习平台已成为顶尖商学院的标配。学员可以通过平台获取课程讲义、阅读材料,观看部分公开课的录播视频,甚至参与线上专题研讨。但这需要明确一点:线上学习是“补充”而非“替代”。学院会通过制度设计,确保线上学习无法完全取代线下互动所带来的价值。下表清晰地对比了不同学习模式的特点:

学习模式 互动深度 灵活性 社群网络效应
纯线下授课 极高(课堂辩论、小组讨论、课间交流) 较低 最强(建立深度信任和人脉)
混合模式(线下为主,线上为辅) 高(核心互动在线下,线上作为补充) 中等 较强(维持社群粘性)
纯线上学习 较低(互动延迟、非正式交流缺失) 极高 弱(难以建立深度人际关系)

通过这张表格可以看出,商学院的策略非常清晰:坚守线下互动是创造核心价值的根本,同时利用技术手段提供必要的弹性支持,从而在保证教学质量和满足学员现实需求之间,走出一条务实而创新的道路。

总结与展望

综上所述,面对在职EMBA项目的“高缺勤率”问题,商学院并非束手无策,而是采取了一套“组合拳”式的应对策略。这套策略从制度管理、课程创新、社群构建弹性支持四个维度出发,层层递进,环环相扣。它既有严格的制度约束,又有充满吸引力的内容设计;既强调课堂内的知识汲取,又着力于课堂外的价值延伸;既坚守面对面交流的核心价值,又拥抱技术带来的灵活性。这背后体现的是商学院对自身价值定位的深刻反思:EMBA教育的本质,早已超越了单纯的知识传授,而是为一群商业精英提供一个集“学习、社交、反思、成长”于一体的综合性赋能平台。

此举的重要性在于,它不仅是为了一纸漂亮的“出勤率”报表,更是为了维护EMBA教育的金字招牌和核心价值。只有确保学员深度参与,才能保证教学质量,才能促进思想的真正碰撞,才能构建起坚实的人脉网络,最终实现学员个人与学院品牌的双赢。

展望未来,随着远程办公的常态化和虚拟现实(VR)、人工智能(AI)等技术的发展,EMBA教育的形式或许会迎来新的变革。未来的“出勤”概念可能会更加模糊和多元化。商学院需要持续探索,如何在新的技术条件下,既保持学习的灵活性,又能创造出媲美甚至超越传统线下课堂的互动深度和社群温度。这或许是全球顶尖商学院在下一个十年需要共同面对和解答的时代命题。

EMBA新闻

EMBA在线咨询/预报名

申请条件:

具有国民教育大学本科或以上学历背景(毕业3年以上)、国民教育大专学历(毕业5年以上)
具有8年或以上工作经验及不少于5年核心决策层的管理经验

全国统一招生与课程咨询热线

400-700-8558

ckgsbemba@ckgsb.edu.cn

长江商学院EMBA

关注官微

了解更多课程资讯

长江商学院版权所有 京ICP备2000522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102000785号



2025年秋季入学考核


近期面试时间:
7月30日 北京、上海
7月31日 深圳
提交资料截止7月28日


ckgsbemba@ckgsb.edu.cn

在线申请

申请条件:

具有大专及以上学历

具有8年或以上工作经验及不少于5年核心决策层的管理经验

姓名 *

邮箱 :

职位 * :(仅限副总裁以上职位申请)

年营业额*:(仅限年营业额3亿元以上申请)

手机 *

公司名称 *

省份 :*

是否拥有多家公司的股份:

是否接受老师一对一拜访:

请您准确填写完整信息,后续会有招生老师与您联系。以上信息将严格保密,仅用于长江EMBA报名。

×

了解更多课程资讯

全国统一招生与课程咨询热线

400-700-8558

ckgsbemba@ckgsb.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