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授与研究  >  媒体报道  

李海涛:“拿来主义”用“量化”

文章来源:第一财经日报

“量化投资”——一种曾经在国外炙手可热的投资方法,如今在中国生根发芽。第一财经日报《财商》对话长江商学院访问教授李海涛,希望能帮助读者厘清量化投资的来龙去脉。

《财商》:量化作为一种投资方式有什么特点?

李海涛:量化投资是以现代金融学理论为基础的,现代金融学理论认为市场是有规律可循的,而这些规律是可以用模型描述 的,在计算机技术和高质量金融数据的帮助下,这些规律可以被程序化,这就是量化投资。打个比方,沃伦·巴菲特,也会运用数据分析,但是这种决策程序是不可 以复制的;如果我可以把它写成计算机程序,那就变成可以复制的、程序化和自动化的了。

《财商》:量化除了运用于选股外,还有哪些运用领域?

李海涛:一般的投资需要解决三个问题,第一个是选择股票,可以利用计算机建立阿尔法模型(AlphaModel),选 择出具有超额收益的股票。接下来是风险模型(RiskModel),目前已经有很多量化模型可以控制投资中的风险。最后是交易模型 (CostModel),用量化模型来控制交易成本。交易最怕的是冲击成本大,但是如果我了解市场微观结构 (MarketMicroStructure),就可以用计算机拆单,减少冲击成本。

《财商》:比起非量化的方式,量化投资有哪些好处?

李海涛:量化的好处首先是客观冷静,由于用计算机程序将选股思路量化,可以排除情绪的干扰。另一个好处是系统化和科学 化,由于从选股,到风险控制,再到下单都建立了模型,可以提高投资的效率。比如,原来非量化的研究往往领域有限,但是计算机拥有强大的运算能力,可以大大 提高研究的覆盖领域。量化还可以扩大管理规模和加快下单速度。

《财商》:量化投资的大致发展历程是怎样的?

李海涛:从19世纪60年代开始,美国就已经出现了量化投资的端倪,而70年代大家开始将其用于投资实践当中,过去20年是量化投资大的发展过程,但是金融危机后量化投资好像有点发展过了头。

《财商》:近些年一些投资者开始怀疑量化投资的赚钱效应,这是为什么?

李海涛:任何一种策略,不可能永远流行。比如苹果公司推出任何一款产品,市场不会永远喜欢它。

量化投资在早期发展的时候,由于能覆盖更多市场和领域,下单更快,比非量化投资者有了一定优势。因为量化投资能够发现一些微小的市场机会,但是当量化投资者越来越多的时候,这部分利润就开始变得越来越薄了。

可转债套利(ConvertibleArbitrage)早期没有人做,之后大家发现能赚钱,就有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使用,再之后由于使用的人多了,机会变得有限,很多人放弃了这种策略,于是这个策略又有效了。每个策略都会遇到这类周期性问题。

量化投资里最成功的基金要数西蒙斯的大奖章基金,但是他的策略都是保密的,大奖章基金招的都是数学家和物理学家,这群人的特点是非常热衷于做研究,并非是特别唯利是图的人,他们并没有跑到外面去自立门户,大奖章基金人员稳定,其策略也几乎不为外人所知。

《财商》:什么样的市场更适合量化投资策略?

李海涛:总体来说量化策略适合流动性好、市场容量比较大的市场。而有的策略会更加适合动荡的市场,比如如果是期权交易策略,在动荡的市场中更容易赚钱。

《财商》:目前国内量化投资者最大的障碍是什么?

李海涛:国内的对冲基金最大的问题是,是否有足够的对冲工具。目前国内只有股指期货和融资融券可以使用,并且投资机构 在这两种工具的使用上都受到一定政策限制;而国外有CDS(CreditDefaultSwap,即信贷违约互换)、股票期权、指数期权、债券期权等一系 列的对冲工具可以使用。

另外是交易制度上的限制,目前国内采取T+1(当日买进的股票,要到下一个交易日才能卖出),那么许多日内交易策略都不能使用。

《财商》:一些从国外回来的投资者发现国外的策略在国内市场上赚不到钱,这是为什么?

李海涛:量化投资是个观念,这个方法可以拿回来,但是要照搬Model,那不一定有效。不同的市场上,有效的因子有所不同,比如在中国的市场上,交易结构以散户为主,决定投资者行为有所不同,比如政策的影响会更加大。

中国的量化投资才刚刚起步,我们肯定要拿来主义借鉴国外经验,决不能照搬照套,但也就是因为量化投资在中国市场刚刚起步,才决定了市场上存在很多机会。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