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创人物志 | 拓攻机器人张羽:无人机领域的工匠情怀
发布时间:2017-09-29 18:42 阅读次数:9127
不会开飞机的VC不是好CEO。黑框眼镜搭配休闲T恤,张羽常被误认作互联网公司的IT工程师。从南京大学电子工程学院本科毕业,赴伊利诺伊大学修读硕士,又在风险投资行业工作五年;2015年,张羽在向“拓攻机器人有限公司CEO”的转型看似突兀,却也带着坚持初心的执着。
不会开飞机的VC不是好CEO。
黑框眼镜搭配休闲T恤,张羽常被误认作互联网公司的IT工程师。从南京大学电子工程学院本科毕业,赴伊利诺伊大学修读硕士,又在风险投资行业工作五年;2015年,张羽在向“拓攻机器人有限公司CEO”的转型看似突兀,却也带着坚持初心的执着。
拓攻机器人公司的定位瞄准在无人机的大脑——无人机飞行控制系统。对于大众而言,无人机获得关注的时间尚晚,且多以民用航拍的形式出现;但对于无人机市场来说,商用市场才是目前的出口主力。矿业、农业中的3D绘图和即时测量,物流中的快递行业,影视节目制作中的大量航拍,突发事件和危险区域的灾难救援,甚至是反恐和军事侦察,无人机以高精尖的科技水平和优越的发展前景吸引了资本的疯狂追逐。
处于资本投资的热潮,张羽的思考却冷静而成熟。他以高标准严格把控每一项产品,技术过硬、质量优良,更新及时、服务周全是用户对拓攻无人机的印象,也深刻地体现着张羽的工匠情怀。
拓攻机器人CEO张羽是长江创创社区学员(百度长江学堂二期)。
专注
“我对跟飞行相关的东西,一直很有兴趣。”
从电子系到风险投资,张羽的经历看似与无人机毫不相关,但事实上,他对于飞行行业始终保持着超乎寻常的专注与热情。
怀抱着关于飞行的梦想,2009年,他自主考上了飞行执照,几年时间内完成了几百个小时的飞行时间;而在VC工作的五年时间里,张羽始终关注着无人机行业的发展动态,更偏重于考察技术类的创业公司。对于飞行的兴趣就像是扎根在他心里的一颗种子,在他的悉心培养中,等待着一次破土而出;而拓攻机器人的最终诞生,在张羽看来,就是天时地利人和作用的结果。
2013年,无人机领跑者大疆推出“大疆精灵”系列无人机,上市之后以679美元的价格迅速抢占大量市场份额,受到包括资本界在内的广泛关注,无人机行业开始展现出强大的发展前景。敏锐地嗅到行业发展动向,张羽有了从事无人机行业的打算;而投资行业的经历让他接触到一批专注于飞控技术的人员,这批南航出身的伙伴已经做成了包括彩虹系列在内的工业项目,技术能力过硬。张羽将他们招募到拓攻旗下,秉承着对于飞控的专注,几位初创人员迅速凝聚起一个志同道合的团队。
“我们当时这个团队也不大,就是六七个人,但是之前在行业里的积累是非常扎实的,研发上有深厚的积累;而且大家一起互相很认可,整个团队很有化学反应。”张羽如是说道。
张羽和百度长江学堂的同学们在一起
专研
无人机最核心技术集中在总体、动力系统和飞控系统,三者共同决定了飞行高度、航程、航时、载重等最重要的技术指标;而飞控技术是无人机实现自主飞行的核心技术,被称为“无人机的大脑”,技术研发和更新显得尤为重要。
张羽将公司定位在“B2B”上,面对的是生产无人机的厂家,这也就决定了拓攻不需要太顾及营销方面的开销,而是把极大部分精力投入到飞行控制器的研发与更新当中。张羽十分关注团队的研发能力,拓攻目前有120多人,其中90人属于研发团队,而公司每年最主要的花费也在产品的研发上;张羽最为关心的就是产品的质量。
“论数量,做飞控的确实挺多的;但是论出货,能做出来的很少,可能一个手就能数出来,拓攻算是出货很多的一家。”2016年被称为无人机的元年,从航拍到物流,从专业级到消费机,随着无人机应用场景的拓展,大批无人机公司也如雨后春笋般相继冒出,飞控领域也是如此。面对这一状况,张羽并没有过多担心,他的信心来自于在拓攻对于飞控产品的专研。
在张羽看来,拓攻的最大的优势在于已经被市场验证的优秀品质,并且仍在不断优化。公司成立两年有余,拓攻通用级产品已经交付近万套,飞控定制方案也已交付数十家客户,市场已有大量的实际应用证明了产品的稳定性和功能性;除此之外,张羽持续关注着用户的体验情况,对于每一笔交易成功的产品都会进行上门服务,解决实际应用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并将其解决,因此客户在实际飞行中遇到的问题或可以改进的功能也在不断完善。拓攻始终维持着高频率的产品线固件升级,在更新迭代中不但不断超越前期产品,也将同期的竞争对手甩至脑后。
2016年3月份拓攻发布D1系列,运用了基于差分GPS技术的超高精度的定位,这是将高精度定位运用在民用无人机中的首次尝试。这项技术到底有多么精准呢?张羽举了一个例子,一架飞机以离地面五公分的距离顺着马路的双黄线飞,既不会偏到双黄线外,也不会触到地面。同时,该产品拥有的自动返航技术能够精确到一个硬币的范围。
“从这个硬币上起飞,最后绝对还回到这个硬币上。”从成立之初把初期产品分送给头一批种子用户进行测试,到如今新研发的数十套D1产品全部交付用户并获得超出预期的热烈反馈,张羽以工匠的标准要求拓攻的每一项产品凭借优良的品质在市场中站稳了脚跟。相较于大疆将产品重点放在整机销售,从战略定位上来看,其将以无人机整机的方式覆盖整个市场。
张羽在百度长江学堂二期班课堂上
专致
“我们一直以来想得很清楚,可以做的事情有很多,但是创业初期受限于各种条件,我们没法面面俱到,所以我们把最擅长的做好做精就行。”
拓攻从无人机领域介入,主要的运营领域是无人机飞行控制、传感器和无人机操作系统;直至今日,它也始终瞄准飞控产品,致力于为无人机行业用户和爱好者提供性能最强、体验最佳的革命性飞控产品和解决方案。
将商业模式定位在此,张羽有自己的考量:无人机行业尚处于发展初期,但最终走向仍旧是领域细分;目前行业内领头者大疆最重要的产品线是整机,但这种有能力一竿子捅到底的玩家是极少数,在其阵营之外,产业链一定有所分工。
而在此基础上,相较于大疆的全面铺开,专致于飞控领域的拓攻有着自己的优势。“大疆是一家我们非常尊重的优秀企业,代表着无人机行业的最高水平;但从商业逻辑上讲,大疆也有他无法覆盖的市场。它以无人机整机产品的形式覆盖整个市场,因此在飞控产品线这块就会相对边缘化,不可能像我们一样专门研发飞控和周边系统、提供全方位的技术支持。”
目前拓攻有软、硬件两条产品线,软件方面维持着一月两次的升级频率,硬件上也计划在一年半到两年内推出新一代的业务。张羽专致于做精飞控方向,这使得拓攻比起巨头玩家有专攻优势,面对同样专注飞控的企业也有更强的竞争力。
面对未来,张羽表现出充裕的自信心。“不论是商用消费机还是军用无人机,在无人机整个行业中国肯定是领先的,行业的面向面很广,对于我们来说就更加有利;相对于某个单品的应用,我们更看好无人机整个市场的爆发。”
在提供定制服务的同时,张羽更加专注于通用型飞控产品的生产,使其能服务于所有的无人机运用,这样一来他们并不需要考虑垂直应用行业中经常担忧的天花板问题,平台式的架构给了公司更多的发展空间。
拓攻机器人很年轻,有磅礴的野心和豪迈的热情,但在高歌猛进的同时,张羽和他的团队始终保持着一份难得的自持与冷静,坚守着“做好飞控”的初心,用心打磨每一件飞控产品,以工匠的态度与精神扎实地踏出成长的每一步。仅靠澎湃的激情无法征服全世界,但靠专注与清醒可以赢得全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