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EMBA  >  精英学友  >  校友故事  

《长江同窗之歌》诞生记 ——访东方口岸科技有限公司董事,北京仲裁委员会仲裁员王可(EMBA 三期)

发布时间:2007年09月28日

总是有人问起我创作《长江同窗之歌》的初衷,而每次我的回答都是两个字:激情!这种激情,我在来到长江之前聆听项兵院长的演讲中体验过, 在参加完长江面试后的酒会上体验过,在开学典礼的大厅里体验过,在拓展训练中体验过,在激烈辩论的教室里体验过,在中秋、圣诞的联欢晚会上体验过……正是源于这种激情和对长江的热爱,才使我有一种要为长江做点什么的冲动,这也激发了我创作的灵感。

2004年1月23日(甲申春节大年初二)的凌晨3点, 自己一觉醒来, 坐在床上,恍恍惚惚中哼唱出了“长江就是我们,我们就是长江”的基本旋律,然后便一下子清醒了,好像文思泉涌,马上跳下床,找出纸和笔,伴着吉它,几乎是在一夜之间,自写词到谱曲一挥而就。到清晨6点,这首《长江同窗之歌》(当时叫《长江同窗》)已经跃然纸上了!

在2月6日上课期间,我把歌词放到了班级网站上,有的同学提出了部分修改意见, 例如,建议将“这片龙的故乡”改为“这是龙的故乡”;将“富国兴邦”,改为富国“强”邦等,对于这些意见我都从善如流,照单全收。
由于自己只是个业余的词曲作者,尽管大学时代我曾经参与过校园民谣的创作,还举办过个人作品的表演会,但那都是些风花雪月、儿女情长的东东,只要一把吉它、一只口琴就可以蒙混过关,骗得MM的眼泪。
而这首《长江同窗之歌》的风格则完全不同,她需要一种气势,必须要有专业的编曲和制作才能表现出歌词的意境。后经朋友介绍,我把这首歌送到中国音乐学院作曲系阮昆申教授家里,请他提意见。非常令我感动的是,我得到了阮教授热情洋溢的鼓励和耐心具体的指点,他还亲自编曲、配器,为我制作出第一版小样。

2月27日,我把小样送给长江校友会(筹备组),很快收到了他们的感谢信。信中说,他们仔细聆听了这首歌,认为歌曲旋律优美,歌词气势磅礴,长江校友会将妥善收藏,并考虑在适当的场合让更多的长江人聆听这首歌;同时他们将报请长江院领导,将此歌列为长江商学院院歌的侯选曲目之一,如获批准,将在第一时间通知我。

这封信对我来说就像是一针兴奋剂,让我更加“疯狂”地想把这首歌做的“漂亮”一些。起初我打算请我们班的同学自己演唱, 可是由于大家都是“老板”,业余时间实在有限,组织工作比较困难,后来还是决定由自己出资请专业团体来演唱。可是当时我正处在个人的经济危机时期,我们拓展训练时的“患难”队员王进、王雷、温育清、吴志壮、薛红梅、金红宇等同学为我慷慨捐资,还由阮教授出面组织,聘请国家合唱团的专业演员制作了《长江同窗之歌》的合唱版。 也就是这个合唱版,在5月15日四期EMBA长江学员的开学典礼上、在6月6日北京同学会的成立大会上被隆重推出,获得了老师、同学的广泛好评。在歌曲的创作过程中,也离不开我的领导王小丁(首期班学员)及我的同事曾燕辉(二期班学员)和祁国庆(四期班学员)的帮助和支持,在此也向他们表示感谢。

6月28日,李嘉诚先生在汕头大学发表“奉献的艺术”主题演讲后,由我们EMBA三期全体学员共同为李先生演唱了这首《长江同窗之歌》。面对长江学子的拳拳真情,“李超人”被深深地感动了,他动情地说,为有我们这样的学员而“自豪”!后来他又亲自给我们秋季班的同学们发来了亲笔签署的信函,称赞此歌“旋律激昂、歌词尤觉意涵深远”,对同学们表示深切感谢和勉励;并表示,会将同学们送给他的两份礼物(《长江同窗之歌》和“长江源头之石”)好好保存,永志同学们的美意。
7月2日,李先生又通过学院,转交给我个人由他亲笔签署的贺信和“词曲俱茂 才华超俗 谨为之贺”的亲笔题词(李先生将上述题词分别写在了《长江同窗之歌》CD歌盘的歌片儿及CD盘面上,足见其做事的认真与严谨)。因为李先生一直是我从商的偶像,能有这样的机会得到李先生的教诲,对我个人来说,真是一种莫大的荣誉!

从此,我好像也成了长江的“名人”,总是有认识或者不认识的老师、同学问起李先生的来信和题词,在他们羡慕的目光中让我体会到祝福和鞭策。其实,作为一名长江学员,表达对长江的热爱有很多种方式,我觉得我的这种方式只是一种代表,但决不是最好的方式。我认为最好的方式应该是把我们每个人的事业做大做强,像李先生一样到世界商场的大舞台上一展风采;在事业成功的同时,还要用我们优秀的人格和人品去影响周围的人,让所有人都知道我们长江人、我们炎黄子孙是好样的!就像歌中最后一句唱的那样,“当明天我们腾飞世界,让未来属于长江!” 
王可简历:1991年毕业于中国政法大学,硕士,曾任海关总署政法司公职律师、中国电子口岸数据中心办公室主任,现任东方口岸科技有限公司董事,北京仲裁委员会仲裁员。 
附:
《长江同学之歌》歌词
长江同学之歌 1=A 4/4
王可词曲
不要问 ,为什么百川汇入长江
因为背负山的嘱托,和对海的向往
不要问,为什么世界瞩目东方
因为这是龙的故乡,升起第一轮蓬勃朝阳
不要问,为什么我们走进长江
因为胸怀百年梦想,立志富国强邦
不要问,为什么我们聚首东方
因为巨龙沉睡太久,需要我们再创辉煌 
不要问那么多,我们是长江同窗
长江就是我们,我们就是长江
我们学以致用,我们经世济民
长江就是我们,我们就是长江
当我们明天腾飞世界,让未来属于长江

2005年8月
 

相关信息Related information

项目优势更多 >>

  • 01

    贯通中西享誉全球 的教授团队

  • 02

    全球引领的 中国商业管理洞见

  • 03

    全球视野与面向 未来的格局境界

  • 04

    汇聚广泛影响力 的商界校友网络

  • 05

    率先引入人文课程 倡导公益与社会创新

  • 01 贯通中西享誉全球的教授团队

    作为一所“教授治学,研究立校”的学术机构,长江商学院吸引了一批享誉全球学界的全职教授。他们绝大部分获得了哈佛、耶鲁、斯坦福、哥伦比亚、沃顿等世界知名商学院的终身教职,并为各自研究领域中的知名讲席教授或学术领头人,长江教授屡获学术大奖累计超过70项,以华人为主的专职世界级教授团队与企业家学员“教学相长”,打造了长江商学院深厚的学术影响力。

  • 02 全球引领的中国商业管理洞见

    依托全职教授团队及研究立校的办学理念,长江商学院对中国商业与管理问题进行了原创、独立、系统、深入且具前瞻性的研究,形成了创新引领的洞见(Insight)与远见(Foresight),这些研究结论与观点拓宽了中国企业领军人物的视野、思维、境界、格局,带动了中国企业管理水平的提升,促进了中国的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三位长江商学院教授曾鸣、陈龙、廖建文相继加入中国知名互联网公司,出任首席战略官,在中国管理教育界乃至世界商学院范围内都实属罕见。

  • 03 全球视野与面向未来的格局境界

    秉承打造全球新一代商学院的愿景,长江商学院在夯实中国经济和管理问题研究的基础上,积极为全球问题的解决“贡献中国智慧和力量”。在科技创新时代,长江商学院先人一步整合全球优质科技创新资源,梳理世界领先的科技创新内容,与EMBA同学共同将新科技商业化,保持面向未来的领先地位。凭借学院与近40家全球知名院校建立的合作伙伴关系,长江EMBA学员在学期间与毕业之后,可以长期持续获益于独特的全球学习生态。通过全球视角,理解中国经济发展问题,注重培养EMBA学员的全球视野、思维模式与资源整合能力。

  • 04 汇聚广泛影响力的商界校友网络

    长江EMBA项目已招收10000余位来自各行各业的海内外优秀企业家,95%以上为企业核心决策层,无论从地理分布、行业构成还是公司类别等方面,均呈现多元化、高层面的特点。长江商学院为遍布中国及世界各地的校友搭建了深具价值与影响力的终身学习交流平台。长江的超强凝聚力和向心力,帮助长江商学院学子从认知的深度到视野的广度都会跃升到新的境界,互学共创真诚分享,为EMBA学员事业的持续发展和人生价值的实现提供强有力支持的案例俯拾皆是。

  • 05 率先引入人文课程,倡导公益与社会创新

    长江商学院倡导企业家积极承担社会责任,重视企业家精神品格的塑造与培养,强调践行“强者的有为”。
    ● 人文课程:作为全球管理教育创新的引领者,长江于2005 年将人文课程系统地引入管理教育,突破传统商学院的教学体系,设立长江商学院人文商业伦理研究中心,与哈佛大学肯尼迪学院合作,研究人类社会发展课题,弘扬历史观与长线思维。构建人文与商业伦理课程体系:涵盖天、地、己、群四个维度,超越古今中西之辩,跨越理性和精神之分;尊重现代科学的专业分工以保证学术性。
    ● 社会创新与公益责任:率先将公益学时纳入管理教育,并将“社会创新与商业向善”实践课程,设为每一位EMBA学员必修的课程。同时,长江EMBA设立公益奖学金,已吸纳数十位中国公益界领袖汇入长江。时至今日,长江校友在弘扬人文关怀,推动社会变革,助力社会进步与和谐发展方面做出诸多探索与重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