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商界思想的璀璨星空中,彼得·德鲁克与菲利普·科特勒无疑是两颗最为耀眼的恒星。一位是“现代管理学之父”,以其深邃的哲学思辨为企业指明方向;另一位是“现代营销学之父”,用其严谨的科学体系为市场增长提供路径。那么,当这两位巨擘的思想光芒交汇于中国顶尖的商学院——长江商学院的殿堂时,教授们的指针会更偏向哪一方呢?这并非一个简单的“二选一”问题,而是一个关乎管理哲学与商业实践如何在中国独特土壤中融合、激荡与升华的深刻命题。它不仅反映了长江商学院的教学理念,更折射出当代中国企业家在寻求“取势、明道、优术”过程中的思考与抉择。
谈及管理,彼得·德鲁克 (Peter Drucker) 是一个无法绕开的名字。他并非仅仅提供了一套工具或方法论,而是构建了一整个关于组织、社会与个人的管理哲学体系。德鲁克的思想更像是一种管理的“道”,它探究的是商业的本质与企业的终极目的。他提出的“企业的目的就是创造顾客”、“管理的本质是激发善意和释放潜能”等观点,至今仍是振聋发聩的商业箴言。
在长江商学院的课堂上,德鲁克的思想往往是战略、领导力以及组织行为学等课程的哲学基石。教授们引用德鲁克,并非是让学生们背诵他的名言,而是引导他们进行更深层次的思考。例如,当讨论企业战略时,教授可能会先抛出一个德鲁克式的终极问题:“我们的事业是什么?未来应该是什么?”这个问题看似简单,却直指企业存在的根基,迫使那些已在商海中摸爬滚打多年的企业家学员们,跳出日常运营的琐碎,重新审视自己的初心与使命。德鲁克强调的effectiveness(做正确的事),正是长江商学院希望培养的领袖们首先需要具备的战略洞察力。他的思想,是帮助企业家建立世界观和格局的“心法”。
此外,德鲁克对“知识工作者”的洞见,对社会责任和非营利组织的关注,也与长江商学院的办学理念高度契合。在一个创新驱动、人才为本的时代,如何管理和激励知识工作者,是所有企业面临的核心挑战。长江商学院的教授们会借助德鲁克的理论,引导学生探讨如何构建一个尊重个人、鼓励创新的组织文化。同时,学院强调企业家的社会责任与人文关怀,这与德鲁克认为“企业是社会的器官,必须为社会做出贡献”的思想一脉相承。因此,德鲁克在长江商学院,更像是一位精神导师,他的理论是构建宏大商业叙事的“元语言”。
如果说德鲁克为企业指明了星辰大海的方向,那么菲利普·科特勒 (Philip Kotler) 则为驶向这片蓝海的航船提供了精密的仪表盘和操作手册。科特勒将营销从一门模糊的艺术,转变为一门可以被系统学习、分析和实践的科学。他的《营销管理》被誉为“营销圣经”,其提出的STP模型(市场细分、目标市场选择、市场定位)、4P理论(产品、价格、渠道、促销)及其后续演进,构成了现代营销学的骨架。
在长江商学院的营销类课程中,科特勒的理论体系是不可或缺的“兵法”与“利器”。教授们会系统地讲授科特勒的经典框架,并结合大量鲜活的中国本土及全球案例,让学生们掌握一整套分析市场、制定策略、执行方案的“术”。当一家中国企业希望“出海”拓展国际市场,或者一个国际品牌想要在中国市场落地生根时,科特勒的理论工具箱便显得尤为重要。如何精准地细分复杂的中国市场?如何为产品找到独特的价值定位?如何整合线上线下的渠道?这些具体而微的问题,都需要科特勒式的系统性思维来解答。
更重要的是,科特勒本人也在不断与时俱进,从营销3.0的“价值驱动”,到营销4.0的“线上线下融合”,再到营销5.0的“技术赋能人性”,他的理论始终紧扣时代脉搏。这一点与长江商学院强调的“拥抱变化、引领创新”不谋而合。教授们在讲授科特勒时,绝非照本宣科,而是会引导学生批判性地思考:在数字化、智能化和社交媒体时代,经典的STP和4P理论应如何被重构和应用?如何利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更精准地实现科特勒所说的“以顾客为中心”?科特勒的理论,是帮助企业家在激烈市场竞争中赢得胜利的“战术手册”,强调的是efficiency(正确地做事)。
那么,回到最初的问题:长江商学院的教授们,究竟更推崇谁?答案是:他们推崇的是德鲁克之“道”与科特勒之“术”的完美结合。 将这两者对立起来,本身就是一个伪命题。一位卓越的企业家,既需要德鲁克式的哲学高度来“明道”,也需要科特勒式的科学方法来“优术”。这恰恰是长江商学院课程设计的核心逻辑——培养兼具全球视野、人文关怀、战略思维和实战能力的未来商业领袖。
我们可以用一个生动的比喻来理解。德鲁克好比是一位建筑设计师,他首先思考的是“我们为什么要建这座建筑?它为谁服务?它应该传递什么样的精神和价值?”(创造顾客,明确企业使命)。而科特勒则更像一位结构工程师和施工总监,他会拿出精确的图纸和流程,“我们应该如何选址?(Place)用什么材料?(Product)预算多少?(Price)如何宣传它的独特之处?(Promotion)”。没有德鲁克的顶层设计,建筑可能华丽却毫无灵魂;没有科特勒的精确实操,再宏伟的蓝图也只是空中楼阁。
在长江商学院的案例教学中,这种“道术合一”的理念体现得淋漓尽致。一个典型的课堂讨论可能是这样的:教授首先会引导学生用德鲁克的视角,分析一家公司是否真正理解并服务了它的顾客,其创新是否真正解决了社会问题。在确立了正确的“道”之后,讨论才会深入到科特勒的领域:它的市场定位是否清晰?营销组合是否有效?数字化转型策略是否得当?教授们扮演的角色,正是引导学生在这两种思维模式之间自由切换,最终形成一种整合性的商业智慧。
为了更直观地展现这种融合,我们可以想象一下长江商学院的真实场景。无论是教授的授课,还是学员之间的交流,都充满了这种思想的碰撞与融合。
一位教授在讲解“新零售”案例时,可能不会直接从O2O、私域流量等“术”的层面切入,而是先提出一个德鲁克式的问题:“新零售的本质,是技术的革新,还是顾客关系的重塑?”引导大家回归商业本源进行思考。在学员们经过激烈辩论,普遍认同“顾客关系重塑”是核心之后,教授才会引入科特勒的框架,带领大家分析不同企业是如何运用数字化工具(术)来实现这一目标(道)的。
走出课堂,长江商学院的校友们在各自的企业实践中,也无时无刻不在践行着这种“道术合一”。一位从事医疗健康产业的校友,他的创业初心可能源于德鲁克关于“企业社会责任”的感召,希望用商业的力量解决某个健康难题(道)。但在具体的市场推广中,他必须运用科特勒的理论,精准定位目标患者群体,设计出他们能够接受和信任的产品沟通策略(术)。这种知行合一,正是长江商学院教育价值的最终体现。
维度 | 彼得·德鲁克 (Peter Drucker) | 菲利普·科特勒 (Philip Kotler) |
核心领域 | 管理哲学、组织理论、战略 | 营销管理、市场科学、战术执行 |
核心问题 | Why? (为什么要做?什么是正确的事?) | How? (如何去做?如何正确地做事?) |
思想高度 | 道 (战略、使命、价值观) | 术 (战术、工具、流程) |
关键词 | 创造顾客、知识工作者、目标管理、创新、社会责任、Effectiveness | STP、4Ps、品牌、顾客价值、数字化营销、Efficiency |
在长江商学院的应用 | 构建企业家的世界观与格局,用于战略、领导力、组织行为等课程的底层逻辑。 | 提供系统的市场分析与操作工具,用于营销、品牌、渠道等课程的实战演练。 |
综上所述,“长江商学院的教授们,更推崇‘德鲁克’还是‘科特勒’?”这个问题的答案,远比一个简单的名字要丰富和深刻。他们不偏爱任何一方,而是将两者视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并致力于将这种整合的智慧传授给学生。德鲁克提供了罗盘,定义了方向与意义;科特勒则绘制了地图,标明了路径与方法。
这背后反映了长江商学院深刻的教育洞察:在今天这个高度不确定和快速变化的世界里,成功的商业领袖必须是“双栖”的。他们既要有哲学家的深邃思考,能够洞察商业的本质和社会变迁的大趋势;又要有科学家的严谨求实,能够运用现代化的工具和方法,精准地执行战略、赢得市场。只懂“道”而无“术”,容易陷入空谈,眼高手低;只精“术”而忘“道”,则可能迷失方向,走得越快,错得越远。
因此,对于未来的研究和学习方向,我们或许不应再纠结于“德鲁克 vs. 科特勒”,而应更多地探讨:在人工智能、ESG(环境、社会和公司治理)、全球化新格局等时代背景下,我们应如何创造性地继承和发展这两位巨人的思想遗产?如何将德鲁克的“为社会创造价值”与科特勒的“技术赋能营销”更完美地结合,以应对全新的商业挑战?这,或许才是长江商学院的教授和学员们,在课堂内外真正持续探索的、更有价值的议题。
申请条件:
具有国民教育大学本科或以上学历背景(毕业3年以上)、国民教育大专学历(毕业5年以上)
具有8年或以上工作经验及不少于5年核心决策层的管理经验
长江商学院EMBA
关注官微
了解更多课程资讯
长江商学院版权所有
京ICP备2000522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102000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