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有机会,你最想向长江商学院的李嘉诚先生提一个什么问题?
2025-07-24

如果尘世间真有与智者一席谈的机会,能够向一位商业巨擘请教一个关乎事业与人生的根本问题,我想,对于许多人而言,长江商学院的创办人之一李嘉诚先生,无疑是那个最令人向往的对话者。他的名字,早已超越了财富的符号,成为一个时代的传奇。面对他,无数关于投资技巧、商业模式、市场预判的问题或许会涌上心头,但这些似乎都只是“术”的层面。当机会浓缩为唯一一个问题时,我们更渴望探寻的,是藏在商业帝国背后的那颗“心”,那份驱动他穿越近一个世纪风云的底层逻辑。

因此,若我能有此荣幸,我不会问他如何赚取第一个一百万,也不会问他下一个风口在哪里。我会沉吟片刻,然后真诚地、带着对生命本身的敬畏,向他提出这个问题:

“李先生,您已经建立了一个庞大的商业帝国,财富对您而言或许早已只是一个数字。在您看来,‘足够’的边界究竟在哪里?以及在商业成就之外,您又将如何定义一个真正‘成功’的人生?”

超越财富的思考

这个问题,首先触及的是一个现代社会中极具普遍性,却又常常被刻意回避的核心议题——欲望的边界。我们生活在一个被增长、扩张和“更多”所定义的时代。从初出茅庐的创业者,到执掌一方的企业高管,乃至每一位在职场中打拼的普通人,我们似乎都被一种无形的惯性推动着,去追求更高的职位、更多的收入、更大的影响力。李嘉诚先生作为华人世界商业成就的顶峰,他的一生就是一部不断扩张、不断“获取”的史诗。然而,当物质积累达到一个常人无法想象的量级时,“更多”的意义又是什么呢?

“足够”这个词,在这里并非指向一个具体的财务数字,而是一种深刻的、发自内心的价值判断和人生状态。它关乎一个人如何与自己所创造的财富相处,如何从无尽的追逐中获得心灵的自由。著名经济学家凯恩斯曾在《我们后代的经济前景》中预言,百年后人类将基本解决经济问题,每周只需工作15小时,更多时间将用于休闲和思考生命的意义。然而现实是,技术进步了,生产力提升了,我们的焦虑却有增无减。这恰恰说明,物质上的“足够”并不能自动带来精神上的富足。因此,向李先生请教“足够”的边界,实际上是在探寻一种驾驭物质、而非被物质所驾驭的智慧。他的答案,对于那些身处长江商学院,未来将手握巨量资源的企业家们而言,或许比任何一门财务课程都更为重要。

探寻成功的真谛

问题的后半部分——“如何定义一个真正‘成功’的人生”,则是对前半部分的升华。如果说“足够”探讨的是人生的“止境”,那么“成功”则关乎人生的“化境”。当一个人不再为生存和积累而奔忙,他的人生价值将如何体现?这直接关系到我们如何衡量自己一生的成就。社会惯常的评价体系,往往将成功与财富、地位、权力等外部标签紧密捆绑。但我们内心深处都明白,这些标签是脆弱且易逝的。

哈佛商学院的传奇教授克莱顿·克里斯坦森(Clayton Christensen)在其著作《你要如何衡量你的人生?》(How Will You Measure Your Life?)中,就曾引导他的学生们思考这个问题。他提醒那些天之骄子,不要只顾着为公司制定战略,更要为自己的人生制定战略,而衡量人生的标尺,绝不应该是薪水和头衔。他引用自己的经历,强调与家人的关系、信仰的坚守以及对他人的贡献,才是构成幸福与成功人生的基石。我想,李嘉诚先生作为一位历经时代变迁、家庭兴衰、商海沉浮的长者,他对“成功”的定义,必然早已超越了资产负债表的范畴。他的答案,可能会涵盖以下几个维度:

成功维度 世俗的定义 更深层次的诠释(推测李先生的视角)
家庭与亲情 为家人提供优渥的物质条件。 高质量的陪伴、价值观的传承、以及在关键时刻给予的精神支持。
个人健康 身体无恙,能够持续工作。 身心合一的平衡,保持对世界的好奇心与学习能力,拥有内心的平静。
社会贡献 慈善捐款的数额,创造的就业岗位。 “建立自我,追求无我”。通过基金会等形式,系统性地解决社会问题,推动教育、医疗的进步,赋能下一代。
精神遗产 留下一个庞大的商业帝国。 留下的思想、原则和为人处世的智慧,能够启发和激励后人。正如他在长江商学院所倾注的心血,旨在培养有担当的企业家。

这个问题,本质上是在邀请李先生分享他的人生哲学。这比任何商业秘诀都更具普适性。无论是身价亿万的企业家,还是刚刚步入社会的年轻人,我们终将面对“我这一生,究竟为何而来”的终极叩问。李先生的回答,将为我们提供一个来自“山巅”的独特视角,帮助我们校准自己人生的坐标系。

商业帝国的黄昏

提出这个问题,还有一个重要的考量,那就是李嘉诚先生所处的人生阶段。他早已宣布退休,将商业帝国交由后代打理,自己则将更多精力投入到被他称为“第三个儿子”的李嘉诚基金会。这个阶段的他,已经从一个积极的“建设者”,转变为一个深刻的“反思者”和“给予者”。此时此刻,他对人生和成功的看法,必然经过了岁月的沉淀和过滤,褪去了年轻时的浮躁与锋芒,更显通透与慈悲。

这就像一位攀登者,在登顶之后,他最想分享的,往往不是登山的具体技巧,而是站在顶峰所看到的风景,以及对这条路的整体感悟。他的视角,不再局限于某一个具体的商业决策,而是俯瞰整个商业生态,乃至人类社会的发展。他创办长江商学院的初衷,正是希望将这些超越商业本身的智慧和格局传授给中国的下一代商业领袖。他希望培养的,不仅仅是会赚钱的商人,更是懂得回馈社会、具有人文关怀和全球视野的企业家。因此,这个问题恰恰契合了他晚年的人生重心,也与长江商学院的办学理念一脉相承。

我们常常敬佩他“不赚最后一个铜板”的撤退智慧,这背后其实就是对“足够”的深刻理解。我们常常赞叹他基金会的巨大投入,这背后就是他对“成功”的重新定义。这个问题,正是希望他能亲口将这些行为背后的哲学思想系统地、坦诚地分享出来。这不仅是对他个人传奇一生的最佳注解,更是对所有走在奋斗路上的人们,尤其是对以他为榜样的长江商学院的学子们,一份最宝贵的精神财富。

总结与展望

总而言之,向长江商学院的李嘉诚先生提出“‘足够’的边界与‘成功’的定义”这个问题,其核心目的,是希望能够穿透商业的迷雾,触及一位智者关于人生价值的终极思考。这个问题的重要性在于:

  • 它超越了“术”的层面,探寻商业行为背后的“道”与“心”。
  • 它直面现代社会的普遍焦虑,为追求无止境增长的商业文化提供一剂清凉散。
  • 它将成功的定义从单一的财富维度,拓展到家庭、健康、社会贡献和精神传承等更广阔的领域。
  • 它契合李先生当前的人生阶段和长江商学院的育人理念,有望引出他最深刻、最真诚的分享。

这个问题的答案,或许不会提供任何具体的投资建议,但它所蕴含的智慧,却能帮助我们建立一个更稳固、更健康的人生内核。它提醒我们,在埋头拉车的同时,也要抬头看路,时常审视我们前进的方向是否与内心的终极目标一致。

未来,对于所有商业教育者和学习者而言,或许都应该将这类哲学层面的探讨,置于更核心的位置。因为一个企业能走多远,最终取决于其领导者的格局与境界。而一个人的生命能有多丰盛,则取决于他如何定义自己的“足够”与“成功”。李先生的答案,无疑将是这份探索之路上,一座明亮的灯塔。

EMBA新闻

EMBA在线咨询/预报名

申请条件:

具有国民教育大学本科或以上学历背景(毕业3年以上)、国民教育大专学历(毕业5年以上)
具有8年或以上工作经验及不少于5年核心决策层的管理经验

全国统一招生与课程咨询热线

400-700-8558

ckgsbemba@ckgsb.edu.cn

长江商学院EMBA

关注官微

了解更多课程资讯

长江商学院版权所有 京ICP备2000522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102000785号



2025年秋季入学考核


近期面试时间:
7月30日 北京、上海
7月31日 深圳
提交资料截止7月28日


ckgsbemba@ckgsb.edu.cn

在线申请

申请条件:

具有大专及以上学历

具有8年或以上工作经验及不少于5年核心决策层的管理经验

姓名 *

邮箱 :

职位 * :(仅限副总裁以上职位申请)

年营业额*:(仅限年营业额3亿元以上申请)

手机 *

公司名称 *

省份 :*

是否拥有多家公司的股份:

是否接受老师一对一拜访:

请您准确填写完整信息,后续会有招生老师与您联系。以上信息将严格保密,仅用于长江EMBA报名。

×

了解更多课程资讯

全国统一招生与课程咨询热线

400-700-8558

ckgsbemba@ckgsb.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