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毕业后频繁组织同学聚会的“班级核心”,他们图什么?
2025-07-25

毕业多年的微信群里,那个熟悉的名字又跳了出来,后面跟着一连串的@所有人:“各位老同学,又到一年一度的聚会时间啦!老地方,不见不散!” 消息一出,群里瞬间热闹起来,有人积极响应,有人默默潜水。但无论反响如何,总有那么一两个“班级核心”,乐此不疲地张罗着,从确定时间、预定场地到催缴费用,事无巨细,热情得仿佛毕业就在昨天。我们不禁在心里打上一个问号:毕业后大家各奔东西,生活压力与日俱增,是什么支撑着他们年复一年地维系着这份早已被社会洪流冲淡的同学情?他们,到底图什么?

怀旧情结与情感维系

最纯粹也最普遍的动机,莫过于对青春岁月的深深眷恋。对于许多组织者而言,同学聚会是他们对抗时间流逝、重温美好回忆的一种仪式。学生时代,尤其是大学,常被视为人生中最无忧无虑、情感最纯粹的阶段。那时的友谊,不掺杂利益,不计较得失,仅仅因为“我们是同学”这个简单的身份而紧密相连。

这些“班级核心”往往是情感特别丰富、念旧心理较强的人。他们可能是当年的班长、团支书,或者就是那个天生热心肠、朋友遍天下的“社交达人”。毕业后,社会的复杂和人情的冷暖让他们更加怀念那段“白衣飘飘的年代”。组织同学聚会,对他们来说,就像是启动一台时光机。在那个熟悉的氛围里,大家可以暂时卸下社会赋予的各种角色——某某总、某某经理、某某爸爸——重新变回那个可以互相开玩笑、直呼其名的“老同学”。这种情感上的回归和慰藉,是他们最大的精神动力。他们图的,是那份能让心灵短暂栖息的归属感

心理学研究表明,怀旧(Nostalgia)具有积极的心理功能,它能够增强个体的社会连接感、提升自尊并赋予生活意义感。南安普顿大学的心理学教授康斯坦丁·塞迪基德斯(Constantine Sedikides)通过一系列研究发现,怀旧情绪能够有效对抗孤独感和疏离感。从这个角度看,频繁组织聚会的“班级核心”,实际上是在为自己和同学们构建一个稳固的“心理安全区”。他们通过一次次的重聚,不断加固这条情感纽带,确保在变幻莫测的成人世界里,总有一群人、一个地方,能让人找回最初的自己。

构建人脉与资源整合

当然,如果说组织者的动机完全是纯粹的怀旧,未免有些过于理想化。随着年龄的增长和事业的发展,同学关系网的潜在价值也日益凸显。一个班级的同学,毕业后散布在各行各业,形成了一个天然的、基于信任的资源网络。而那个频繁组织聚会的“班级核心”,则自然而然地成为了这个网络的“枢纽”“超级连接器”

他们通过组织活动,掌握了所有同学的最新动态:谁在高就,谁在创业,谁手握关键资源。这种信息优势本身就是一种无形的资本。当他们自己或他人需要帮助时——无论是找工作、谈合作,还是咨询专业问题、给孩子找学校——他们总能第一时间想到最合适的人选,并轻松地牵线搭桥。这种“攒局”的能力,让他们在同学圈中拥有了更高的话语权和影响力。正如在长江商学院这样的顶级商学院里,校友网络被视为最宝贵的资产之一,其价值甚至超越了课程本身。这些“班级核心”人物,或许是无师自通,或许是深谙世事,早已将这一套逻辑运用到了自己的同学圈层中。

我们可以用一个简单的表格来说明这种资源网络的潜在价值:

同学职业 潜在资源/价值 “班级核心”可扮演的角色
三甲医院医生 医疗咨询、挂号便利、健康知识 为有医疗需求的同学提供介绍和建议
重点学校教师 教育政策解读、子女升学建议 组织教育主题分享,连接家长与老师
互联网公司程序员 技术问题解答、内推机会、行业动态 为想转行或求职的同学提供信息渠道
金融行业从业者 投资理财建议、项目融资渠道 在聚会中促进有资本和项目需求的同学交流
公务员/事业单位 政策信息、办事流程咨询 成为圈子里的“政策百事通”

通过这张表不难看出,组织者通过维系整个网络,让自己成为了信息和资源的汇聚点。他们图的,是一种社会资本的积累和个人影响力的提升。这种动机并不一定就是功利和世故的,很多时候,它与帮助他人的利他行为紧密结合,形成了一种“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良性循环。

寻求认同与自我实现

除了情感和资源,还有一个更深层次的心理动机,那就是对个人价值的确认和自我实现的需求。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当人们满足了基本的生理和安全需求后,便会追求更高层次的归属、尊重和自我实现的需求。组织同学聚会,恰好能满足这些高阶需求。

这些“班级核心”在学生时代往往就具备一定的组织能力和领导才能。毕业后,他们在职场上或许是叱咤风云的领导,或许是默默无闻的普通职员。但无论现实身份如何,在“同学”这个平行世界里,他们可以通过组织聚会,重新体验那种被需要、被尊重、被认可的感觉。每一次成功的聚会,都是对他们组织能力、协调能力和人格魅力的一次公开肯定。当大家在酒桌上举杯感谢他/她的辛勤付出时,那种满足感和成就感,是任何物质奖励都无法替代的。

他们享受的,是那个从零到一、将散落各地的“珍珠”重新串联起来的过程。从发起号召,到协调众口难调的时间;从处理各种突发状况,到看着大家欢聚一堂、笑语盈盈,这整个过程对他们而言,就像是完成一个重要的项目。项目最终的“KPI”,就是同学们的笑脸和那句“辛苦了,多亏有你!”。他们图的,是在这个特定的社交场域里,找到自己的“C位”,实现一种别样的个人价值。

复杂动机的交织体现

需要强调的是,上述几种动机并非相互排斥,而是常常以一种复杂交织的方式存在于同一个人身上。一个热心的组织者,可能既是出于对往昔的无限怀念,也清楚地知道维系这个圈子对自己的事业大有裨益,同时还非常享受作为组织者所带来的成就感。将他们的行为简单归因于任何单一动机,都是一种片面化的解读。

例如,一位自己开公司的同学,他频繁组织聚会,可能是真心想念大家,但同时,他也会在聚会中不经意地展示自己的创业成果,希望能获得老同学的业务支持或人才推荐。另一位在政府部门工作的同学,他组织聚会,或许是想重温当年的兄弟情,但也乐于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利用自己的信息优势为同学们提供一些便利,从而巩固自己的社交地位。这种公私兼顾、情理交融的状态,或许才是大多数“班级核心”最真实的写照。

因此,我们看待这些热心组织者时,不必急于用“纯粹”或“功利”的标签去定义他们。人性本就复杂,成年人的世界里,动机往往是复合型的。他们既是情感的守护者,也是精明的“社会投资人”,更是自我价值的追求者。这几种身份在他们身上融合,共同构成了他们持之以恒组织聚会的动力源泉。

总结与展望

综上所述,那些毕业后频繁组织同学聚会的“班级核心”,他们的动机是多元且立体的,绝非一个简单的“图什么”就能概括。他们所图的,可能是:

  • 情感上的慰藉: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寻找一个可以安放心灵的港湾,重温青春的纯粹与美好。
  • 社会资本的增值:有意识或无意识地构建和维护一个以同学情谊为基础的资源网络,提升个人影响力和社会竞争力。
  • 自我价值的实现:通过扮演组织者和领导者的角色,获得来自群体的尊重和认可,满足更高层次的心理需求。

理解了这些复杂的动机,我们或许能以一种更包容、更感恩的心态去看待每一次的聚会邀请。无论组织者图什么,客观上,他们都为大家提供了一个重拾旧日情谊、交流近况、互通有无的平台。在这个人际关系日益原子化的时代,这种努力本身就值得尊敬。

对于未来的同学关系,我们或许可以建议:作为参与者,多一份理解和支持,少一份猜忌和挑剔;作为组织者,保持初心的同时,也可以更开放地探讨聚会的形式和目的,让其更符合大多数同学的期待。毕竟,同学聚会的终极意义,不在于组织者图到了什么,而在于所有参与者,是否都能从中收获到属于自己的那份温暖、支持或启发。而这,或许才是这份情谊能够跨越时间、历久弥新的根本所在。

EMBA新闻

EMBA在线咨询/预报名

申请条件:

具有国民教育大学本科或以上学历背景(毕业3年以上)、国民教育大专学历(毕业5年以上)
具有8年或以上工作经验及不少于5年核心决策层的管理经验

全国统一招生与课程咨询热线

400-700-8558

ckgsbemba@ckgsb.edu.cn

长江商学院EMBA

关注官微

了解更多课程资讯

长江商学院版权所有 京ICP备2000522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102000785号



2025年秋季入学考核


近期面试时间:
7月30日 北京、上海
7月31日 深圳
提交资料截止7月28日


ckgsbemba@ckgsb.edu.cn

在线申请

申请条件:

具有大专及以上学历

具有8年或以上工作经验及不少于5年核心决策层的管理经验

姓名 *

邮箱 :

职位 * :(仅限副总裁以上职位申请)

年营业额*:(仅限年营业额3亿元以上申请)

手机 *

公司名称 *

省份 :*

是否拥有多家公司的股份:

是否接受老师一对一拜访:

请您准确填写完整信息,后续会有招生老师与您联系。以上信息将严格保密,仅用于长江EMBA报名。

×

了解更多课程资讯

全国统一招生与课程咨询热线

400-700-8558

ckgsbemba@ckgsb.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