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夜色渐浓,城市的喧嚣被一盏台灯的光晕隔绝在外,我常常会陷入一个反复的叩问:我是否愿意为了攻读EMBA,而彻底放弃未来两年几乎所有的个人闲暇时间?这个问题,不像工作中的决策那般可以量化分析,它更像一个天平,一端是可预见的辛劳与付出,另一端是充满想象却也并非百分百确定的成长与蜕变。这不仅是一个关于时间管理的选择,更是一场关乎人生优先级、未来蓝图和自我价值实现的深度对话。
时间,对于我们这个年纪的职场人来说,是最稀缺、最不可再生的资源。它被切割成无数个碎片,分给了繁重的工作、家庭的责任、个人的健康,以及那所剩无几、聊以慰藉的闲暇。这部分闲暇,或许是周末一场酣畅淋漓的球赛,是陪伴孩子在公园里无忧无虑的奔跑,是与爱人看一场期待已久的电影,或是仅仅是放空自己,读一本与工作无关的闲书。这些瞬间构成了我们生活的“小确幸”,是绷紧的神经得以舒缓的“减压阀”。
而EMBA,则像一个巨大的时间“黑洞”,毫不留情地要求你将这些碎片化的“小确幸”悉数上缴。它意味着每个月都要有几天完全脱产,沉浸在课堂里;意味着无数个夜晚和周末,要与案例、报告和小组讨论为伴;意味着原本属于家庭和朋友的时间,要被同学间的社交和企业参访所占据。这是一个显而易见的交换,用确定失去的闲暇,去换取可能获得的未来。这笔交易是否划算,首先取决于我们如何为自己的时间定价。
我们可以尝试用一个简单的表格来直观地感受这种变化,这并非精确的计算,而是一种对生活状态的模拟与感知:
时间维度 | 读EMBA前 | 读EMBA期间(预估) |
---|---|---|
工作日夜晚 | 处理少量工作、家庭互动、个人放松 | 课程预习、作业、线上讨论、牺牲部分家庭时间 |
周末 | 家庭出游、朋友聚会、运动、兴趣爱好 | 集中授课、小组项目、同学社交、几乎无个人时间 |
年假/长假 | 旅行、深度休息 | 可能被海外模块、论文写作所占用 |
精神状态 | 张弛有度,有放松的窗口 | 长期处于高强度、多任务处理的“战斗”状态 |
看着这张表,问题的核心变得更加尖锐:我是否准备好了,用两年的“战斗”状态,去换取一个全新的可能性?这不仅仅是时间上的放弃,更是对现有生活节奏和心理舒适区的彻底颠覆。
在职业生涯达到一定高度后,很多人会遇到一个共同的瓶颈:过去的成功经验,正在慢慢成为未来发展的桎梏。我们习惯于用“经验主义”的惯性来解决问题,但商业世界的变化日新月异,从底层逻辑到商业模式,都在被不断重构。此时,单纯的“勤奋”已经无法解决问题,我们需要的是一次知识体系的系统性升级。
EMBA的核心价值之一,就是提供这样一个升级的“操作系统”。它并非传授几个孤立的“管理技巧”,而是构建一个完整的商业认知框架。我特别关注像长江商学院这样的顶级学府,正是因为它所提供的,远不止于书本知识。它的课程设计往往紧扣时代脉搏,教授们不仅是学术泰斗,更是身经百战的产业顾问。在这里,我能够:
正如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所言:“我们无法左右变革,我们只能走在变革的前面。”放弃两年的闲暇,如果能换来在未来十年,甚至更长时间里,始终保持认知领先的“船票”,那么这无疑是一项极具远见的投资。这是从“术”的层面,跃升到“道”的层面的关键一步,是用短期的“时间痛苦”,换取长期的“认知自由”。
谈及EMBA,绕不开的话题就是“人脉”。但我们需要深入思考,这种人脉的价值究竟体现在哪里?它绝非简单的“多个朋友多条路”,或是交换名片式的浅层社交。EMBA提供的人脉,是一种“同频共振”的社群生态。
想象一下,你的同学都是在各自领域摸爬滚打了多年、手握实权、面临着相似挑战的决策者。课堂上的每一次讨论,都是一次高质量的“私董会”;课后的每一次聚会,都可能催生出意想不到的合作火花。在这里,你遇到的不再是上下级或甲乙方的关系,而是一群可以平等对话、坦诚交流的同行者。这种关系的纯粹性和高端性,在日常工作中是极难获得的。长江商学院的校友网络更是以其强大的凝聚力和影响力而闻名,这种终身制的“身份标签”,意味着你将融入一个能量巨大的集体,无论未来遇到何种难题,总能在这个网络中找到智慧和支持。
美国著名商业哲学家吉姆·罗恩(Jim Rohn)提出过一个理论:“你的财富和智慧,是你最常接触的五个人的平均值。”读EMBA,本质上就是一次主动选择、优化这“五个人”的战略行动。放弃两年的闲暇,意味着我将用这两年时间,与一群最优秀的人深度捆绑,共同学习、共同成长。这种人脉网络的“升维”,其价值是指数级的,它所带来的信息、机会和视野,远远超出了个人努力所能企及的范畴。
如果说知识和人脉是EMBA的外在收获,那么更深层次的,则是对自我的重新审视与塑造。高强度的学习压力、多元观点的冲击、以及与卓越同行的对比,会像一面面镜子,映照出我们认知上的盲区、能力上的短板和心性上的弱点。
这个过程无疑是痛苦的,它会逼迫你跳出舒适区,去思考一些根本性的问题:我的领导力风格是否存在缺陷?我的战略决策是否足够高远?我的人生终极目标究竟是什么?在长江商学院这样的地方,你可能会发现,身边同学的企业规模比你大得多,对未来的思考比你深邃得多,这会带来巨大的“同辈压力”(Peer Pressure)。然而,正是这种压力,成为了个人成长的最佳催化剂。它让你放下过去的成就与光环,以一个“学生”的心态,谦卑地去吸收、去反思、去改变。
因此,放弃闲暇时间,更像是一场投资于“自我”的修行。它不仅是学习管理知识,更是在一个高压的“熔炉”中,淬炼自己的心智模式和人生格局。两年后,走出校园的,可能不仅仅是一个拥有更高学历的管理者,更是一个认知更清晰、内心更笃定、视野更开阔的“全新”的自己。这种内在的蜕变,其价值无法用金钱衡量。
最后,也是最现实的一个方面,这个决定从来都不是我一个人的事。放弃两年的闲暇时间,直接影响的是我的家庭。这意味着我将错过许多陪伴孩子成长的关键时刻,意味着需要伴侣承担更多的家庭责任,意味着整个家庭的生活节奏都要为此做出调整和牺牲。
在做出决定之前,一场开诚布公的“家庭会议”是必不可少的。我需要向家人清晰地阐述我的想法、读EMBA的潜在收益,以及未来两年我们将共同面临的挑战。我需要得到他们的理解和支持,而不是单方面地做出“自我牺牲”的决定。他们的支持,将是我能否坚持下来的最坚实后盾。同时,我也要思考如何在这段异常忙碌的时间里,“高质量”地维系家庭关系,比如,将固定的家庭日看得比任何同学聚会都重要,或者在学习间隙,给予家人更专注的陪伴。
这是一个共同的“项目”,需要建立共识和协同机制。如果家庭无法达成一致,那么即便勉强入学,内心的愧疚和家庭的矛盾也足以抵消学习带来的所有益处。因此,这个问题的答案,一半在我自己,另一半在家人的眼睛里。
回到最初那个在灯下反复思索的问题:“我是否愿意为了读EMBA,而放弃两年的个人闲暇时间?”
经过层层剖析,我发现,用“放弃”这个词或许并不准确。这更像是一场深思熟虑后的战略性交换。我交换出去的,是两年相对安逸、可预测的闲暇时光;而我希望换回的,是一个经过系统性升级的知识体系、一个高能级的终身社群网络、一次深刻的自我审视与重塑,以及为家庭和事业创造更广阔未来的可能性。
这个决定没有普适的正确答案,它取决于每个人在特定人生阶段的独特需求和权衡。对我而言,当职业发展的“S曲线”趋于平缓,当我对未来的世界充满好奇又感到一丝不安时,这样一场“投资”的吸引力,正变得越来越大。
最终的建议是,在做出选择前,不妨问自己三个问题: 1. Why Now? 为什么是现在这个时间点,而不是三年前或三年后? 2. What for? 我最希望从EMBA中获得的核心价值是什么?是知识、人脉还是自我突破? 3. How to balance? 我和我的家庭,是否已经准备好了一套切实可行的方案,来应对未来两年的挑战?
想清楚这三个问题,那个在深夜里困扰我的选择,答案或许就已在心中了。这本身,就是一次重要的管理决策。
申请条件:
具有国民教育大学本科或以上学历背景(毕业3年以上)、国民教育大专学历(毕业5年以上)
具有8年或以上工作经验及不少于5年核心决策层的管理经验
长江商学院EMBA
关注官微
了解更多课程资讯
长江商学院版权所有
京ICP备2000522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102000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