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生的某个阶段,我们或许都会遇到一堵无形的墙。这堵墙隔开的,是你和你渴望触及的那个世界。对于曾经的我而言,那堵墙坚不可摧,墙的另一边,站着一位我只能在财经杂志封面和行业峰会视频里仰望的人物。我曾以为,我们的人生轨迹将是永不相交的平行线。然而,一次关键的选择——攻读EMBA,让这一切发生了戏剧性的转变。这不仅仅是一个学历的提升,更是一场身份的重塑,一张通往新世界的入场券。今天,我想和你分享的,就是这段奇妙的旅程:我是如何利用EMBA的身份,叩开那扇紧闭的大门,见到那个我以前认为“永远见不到”的人。
在做出读EMBA的决定前,我在自己的行业里已经摸爬滚打了十几年。从基层员工到部门总监,我熟悉业务的每一个环节,也积累了一定的人脉和资源。但与此同时,一种强烈的天花板效应也随之而来。我发现我的视野被局限在自己的行业里,我的社交圈子也固化为同行、客户和供应商。每当我想寻求更高维度的突破,或是跨领域的合作时,总会感到力不从心。我手中的名片,代表的是我的公司和职位,这种身份在商业谈判中是筹码,但在建立更深层次、更纯粹的个人链接时,却往往成为一种障碍,因为它总是带着若有若无的“目的性”。
当我踏入长江商学院的校园,我的身份标签悄然发生了变化。在这里,我不再是某某公司的“总监”,而是某某“同学”。这个看似简单的称谓转变,却有着非凡的魔力。它暂时剥离了我们身上沉重的社会铠甲和商业光环,让我们回归到一种最质朴、最平等的关系——共同学习和探索的求知者。在课堂上,无论是身家百亿的上市公司创始人,还是新兴领域的独角兽CEO,我们都得为同一个案例绞尽脑汁,为教授的一个提问而陷入沉思。这种“同学”关系,为我们创造了一个极其安全和纯粹的交流环境。在这里,发起一场对话的理由不再是“我能从你身上获得什么”,而是“你的观点很有趣,我想和你聊聊”。
“圈层”是一个听起来有些功利,但却无比现实的词。一个人能走多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所在圈层的认知水平和资源密度。我之前的圈子,虽然在我的专业领域内足够优秀,但同质化严重,大家思考问题的方式、获取信息的渠道都大同小异。这就像在一个回音室里,听到的永远是相似的声音,很难产生颠覆性的创新和思考。
而长江商学院的EMBA项目,则像一个巨大的“圈层搅拌机”。它将来自天南海北、各行各业的顶尖人才汇聚一堂。我的同学中,有深耕传统制造业数十年的实业家,有玩转资本市场的金融巨子,有引领科技前沿的互联网新贵,甚至还有在文化艺术领域颇有建树的艺术家。这种多元化的构成,打破了固有的行业壁垒,让我有机会近距离地了解不同领域的运作逻辑和思维模式。仅仅是课间的闲聊,或是小组的讨论,都可能是一场精彩绝伦的跨界思想碰撞。
为了更直观地展示这种多元性,我们可以看看一个典型班级的构成模拟:
行业领域 | 学员背景(示例) | 带来的价值 |
---|---|---|
科技与互联网 | AI公司创始人、电商平台高管 | 前沿技术洞察、数字化转型经验 |
金融与投资 | 投行董事、基金合伙人 | 资本运作逻辑、宏观经济分析 |
制造业与实业 | 家族企业继承人、大型制造企业CEO | 供应链管理、精益生产实战 |
医疗与健康 | 连锁医院院长、生物科技公司创始人 | 产业政策解读、大健康趋势把握 |
文化与消费 | 知名设计师、新消费品牌创始人 | 品牌塑造心法、用户心理洞察 |
这个平台的力量,并不仅仅体现在课堂上。学校组织的各种讲座、论坛、海外模块和校友活动,都在不断地强化这种链接。它像一张巨大而坚韧的网,将每一位成员都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这张网的核心是信任,而这份信任,源于长江商学院这个共同的品牌背书。在这里,一位同学的推荐,其分量远远超过一百封陌生邮件的“骚扰”。
现在,让我们回到故事的核心:我是如何见到那位“大人物”的。姑且称他为K先生吧。K先生是我所在行业上游的传奇投资人,他的几个关键决策,几乎定义了整个产业的格局。我对他仰慕已久,不仅因为他的财富和地位,更因为他那超越周期的战略眼光。我曾尝试过无数种方法去接触他——通过猎头、公关公司,甚至在他可能出现的论坛苦等,但都无一例外地失败了。我的身份和他的世界之间,隔着一道天堑。
转机发生在一个非常偶然的场合。那是在长江商学院一次关于“全球化新趋势”的校友分享会后,我和几位同学在休息区喝咖啡。我们聊起了各自企业在出海过程中遇到的挑战。其中一位同学,我们称他为L总,是一家新能源企业的创始人,为人非常低调谦和。在听了我的困惑后,他沉吟片刻,说道:“你谈到的这个关于供应链整合的痛点,我好像听K先生聊起过类似的话题,他的看法非常深刻。”
我当时心头一震,试探性地问:“您认识K先生?”L总笑了笑,说:“我们是多年的朋友,也是一些项目上的合作伙伴。我觉得你的思考很有价值,K先生或许会有兴趣听听。这样吧,我帮你问问他最近是否有时间,大家可以一起喝个茶,就当是朋友间的交流。”
那一刻,我深刻地体会到了什么叫“平台的力量”。如果是在商场上,我需要向L总证明我的项目有多大的回报率,他才可能愿意动用他最核心的人脉资源。但在这里,在“长江商学院同学”这个身份背景下,一切都变得顺理成章。L总的引荐,不是基于商业利益的考量,而是基于“我的同学是位有想法的优秀企业家,他的思考或许能给我的朋友带来一些新的启发”这样一种善意和纯粹的动机。他引荐的,不仅仅是我个人,更是“长江商学院”这个群体所代表的求知、创新和追求卓越的精神。
在L总的引荐下,我如愿见到了K先生。见面前,我非常紧张,准备了厚厚一叠资料,生怕浪费他宝贵的每一分钟。但真正坐下来,我发现氛围比我想象的要轻松得多。K先生开场的第一句话是:“听L说,你们在长江的课程很有意思,最近在讨论些什么新东西?”
这句话瞬间点醒了我。我意识到,我不能把自己放在一个“索取者”的位置上。这次见面,不应该是一场单向的请教,而应该是一次平等的、双向的价值交换。EMBA的学习,尤其是长江商学院所强调的“取势、明道、优术”,已经极大地拓宽了我的认知边界。我不再仅仅局限于自己的一亩三分地,而是学会了从宏观经济、产业周期、乃至全球地缘政治的角度去思考问题。
于是,我没有急于抛出我的问题,而是结合课堂上学到的某个经济模型,分享了我对当下行业“内卷”现象背后深层原因的看法,并提出了一些可能被忽视的、来自新兴市场的机会。我发现,K先生听得非常专注,甚至不时提出问题与我探讨。原定半小时的会面,不知不觉延长到了两个小时。在交流的最后,我才提出了我的困惑,而K先生也给出了他鞭辟入里的建议。他告诉我:“年轻人,人脉不是你认识多少人,而是你能帮到多少人。你能坐在这里,不是因为L总的面子,而是因为你的思考本身有价值。”
这次见面,让我收获的远不止是几个问题的答案。它让我真正理解了“价值对等”的含义。EMBA的身份给了我一张珍贵的“门票”,让我能走进这个级别的会客厅;但真正能让我在里面坐得稳、聊得开的,是我通过学习和思考所构建起来的、属于我自己的独特价值。我能带给对方的,不仅仅是我的项目,还有我全新的、被系统性知识和多元化思想打磨过的认知框架。
回望这段经历,我常常在想,攻读EMBA究竟给我带来了什么?是一纸文凭吗?是,但远不止于此。是一套系统的管理知识?是,但也远不止于此。在我看来,它更像是一个强大的人生“杠杆”。它撬动的,是我固有的身份认知、社交圈层和思维模式。
它让我明白,所谓“见不到的人”,很多时候并非对方高不可攀,而是我们自己缺少一个合适的身份和平台去发起连接。EMBA的“同学”身份,恰恰提供了这样一种超越功利的、基于学习和信任的连接方式。它让你有机会与那些曾经遥不可及的人,在同一个场域里平等对话,相互启发。
如果你也像曾经的我一样,感受到了职业生涯的无形天花板,渴望突破现有的圈层,那么,投资一段高质量的学习经历,或许是你最值得考虑的选择。这不仅仅是为了获取知识,更是为了完成一次关键的身份跃迁,为了获得那个能让你“被看见、被听见、被认可”的宝贵机会。因为最终,决定我们人生高度的,往往不是我们已知的,而是我们有能力去连接的那些未知。
申请条件:
具有国民教育大学本科或以上学历背景(毕业3年以上)、国民教育大专学历(毕业5年以上)
具有8年或以上工作经验及不少于5年核心决策层的管理经验
长江商学院EMBA
关注官微
了解更多课程资讯
长江商学院版权所有
京ICP备2000522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102000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