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完EMBA,你会更“自信”还是更“敬畏”?
2025-07-26

当一位在商海中摸爬滚打了十余年的企业高管,带着满身的疲惫、瓶颈期的困惑以及对未来的些许迷茫,踏入EMBA课堂时,他内心深处最渴望的,或许是一个答案,一个能让他重新掌控局面的“法宝”。两年后,当他手握那本沉甸甸的学位证书,再次审视自己和周遭的世界时,一个有趣的问题浮现出来:这段旅程,究竟是让他变得更“自信”了,还是更“敬畏”了?

这并非一个简单的“是”或“否”的选择题。它更像是一场深刻的自我认知与世界观的重塑。EMBA的学习,如同一块棱镜,将管理者过往的经验、知识与未来的可能性折射出斑斓的光谱。自信与敬畏,恰是这光谱中最为耀眼、也最为交融的两道光芒。它们并非相互排斥,而是在更高维度上达成了一种动态的平衡,共同构成了一位成熟领导者全新的精神内核。

知识重塑,自信加身

首先,毋庸置疑,系统化的商业知识体系是EMBA赋予学员最直接、最坚实的自信来源。在读EMBA之前,许多高管的决策或多或少依赖于经验、直觉,甚至是“拍脑袋”。这种自信,虽然在过去的成功中得到了验证,但根基相对脆弱,尤其是在面对日新月异的市场环境和前所未有的挑战时,很容易动摇。

EMBA课程恰恰是为这种“经验式自信”进行了一次彻头彻尾的“地基加固”。从宏观经济学的周期律动,到微观组织行为学的个体激励;从财务报表分析的火眼金睛,到市场营销的精妙布局;从战略管理的顶层设计,到供应链运营的环环相扣。每一门课程,都在为学员搭建一个完整、严谨的商业认知框架。当再次面对复杂的商业问题时,你的脑海里不再是模糊的感觉,而是一个可以调用的“模型库”和“工具箱”。你知道该从哪个角度切入,用哪些理论分析,参考哪些数据决策。这种由无序到有序,由感性到理性的转变,带来的自信是脱胎换骨的。它是一种“我知道我为什么知道”的底气。

更重要的是,这种自信在实践中得到了反复锤炼。课堂上的案例分析,常常是哈佛、毅伟等全球顶级商学院的经典案例,学员们与来自不同行业的同学唇枪舌战,模拟着真实商业世界中的决策困境。这种高强度的思维碰撞,让你得以在“安全”的环境下,预演各种成败。当你发现自己的观点能够说服一群同样优秀的人,或者你的方案在逻辑推演下能够自圆其说时,那种智识上的愉悦感和成就感,会直接转化为强大的自信。这不再是基于个人过往功绩的孤芳自赏,而是建立在普适性商业规律和科学决策方法之上的、一种更具普适性和迁移能力的专业自信。

见贤思齐,心生敬畏

然而,硬币的另一面,是一种截然不同却又相辅相成的感受——敬畏。如果说自信来自于“知己”,那么敬畏则源于“知彼”和“知天地”。这种敬畏感,恰恰是防止自信滑向自负深渊的“压舱石”。

这份敬畏,首先来自于你的同学。走进EMBA的课堂,尤其是像长江商学院这样汇聚了各行各业顶尖人物的平台,你会瞬间意识到“天外有天,人外有人”。坐在你身边的,可能是某个细分行业的隐形冠军,是叱咤资本市场的投资大佬,是成功带领企业上市的创始人,亦或是拥有独特商业模式的新锐企业家。在小组讨论中,你引以为傲的行业经验,在别人看来可能只是沧海一粟;你苦思冥想不得其解的难题,可能别人早已趟过并总结出了方法论。这种冲击是巨大的。它会让你放下身段,收起光环,发自内心地去倾听、去学习。你会敬畏于他人奋斗的历程、独特的见解和坚韧的品格。这种敬畏,让你变得谦逊,也让你拥有了更广阔的视野,明白了任何成功都非偶然。

其次,敬畏来自于你的老师。EMBA的教授们,往往不仅是学术界的泰斗,更是深入产业、洞察趋势的智者。他们站在全球商业实践的制高点,用最前沿的理论和最鲜活的案例,为你剖析商业世界的底层逻辑和未来走向。当你聆听一位研究了一辈子公司治理的教授,谈论百年企业的兴衰之道;当你听一位走访了全球上百家创新企业的学者,描绘下一个技术奇点可能带来的颠覆时,你会深深地敬畏于知识的深邃和思想的力量。你会发现,自己曾经赖以成功的“一招鲜”,在时代的洪流面前可能不堪一击。这种对知识、对规律的敬畏,会激发你终身学习的渴望,让你时刻保持对未知的好奇与探索。

最后,敬畏来自于对商业世界复杂性的全新认知。EMBA的学习,会让你跳出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从全球化的视角、跨周期的维度去审视商业。地缘政治的博弈、宏观经济的波动、技术的非连续性创新、社会文化的变迁……你会发现,一个企业的命运,往往被无数个你无法掌控的宏大变量所裹挟。这种对不确定性和复杂性的深刻理解,会让你对市场、对趋势、对规律本身,产生深深的敬畏之心。你不再幻想能够“人定胜天”,而是学会顺势而为,在不确定性中寻找确定性,在风险与机遇的边缘,小心翼翼地舞蹈。

自信与敬畏的融合

那么,自信与敬畏,这对看似矛盾的感受,是如何在一个EMBA毕业生的身上实现统一的呢?答案在于:它们作用于不同的层面,最终融合成一种更高级的领导力特质——“清醒的乐观主义”

打个比方,一位优秀的船长。他的自信,来自于他对航海技术的精通,对船只性能的了如指掌,对航线规划的周密部署。这让他有底气在风浪中稳住舵盘。而他的敬畏,则来自于他对海洋的认知——他深知大海的喜怒无常,深知任何微小的疏忽都可能导致倾覆之灾。这种敬畏,让他从不敢掉以轻心,时刻关注气象,检查设备,保持警醒。自信让他敢于出海,敬畏让他得以远航。这正是EMBA毕业生应有的状态。

这种融合后的状态,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 决策上:既果断,又周全。基于知识体系的自信,让他们在机会来临时敢于拍板;而源于对复杂性的敬畏,又让他们在决策前,会更全面地评估风险,听取不同意见。
  • 为人上:既坚定,又谦逊。他们对自己的能力和判断有信心,但在与人交往,特别是与更优秀的人交往时,又能保持开放和学习的心态。
  • 战略上:既有宏大的愿景,又有务实的路径。自信让他们敢于梦想星辰大海,而敬畏让他们懂得必须脚踏实地,步步为营。

为了更清晰地展示这种变化,我们可以用一个表格来对比:

维度 读EMBA前的状态 读完EMBA后的状态(自信与敬畏的融合)
自信来源 多源于个人过往的成功经验,领域相对单一。 源于系统的商业知识体系、科学的决策方法论和高质量的社交网络。
面对未知 可能表现为过度自信(自负)或因缺乏方法论而焦虑。 以敬畏之心承认未知,以自信之心探索未知,在不确定性中寻找规律。
领导风格 可能偏向于“一言堂”,依赖个人权威。 更倾向于赋能型领导,善于倾听,懂得借助团队和外部智慧。
学习态度 认为自己是专家,学习动力可能减弱。 认识到“学无止境”,将终身学习内化为一种习惯。

长江视角下的蜕变

长江商学院的培养理念中,这种自信与敬畏的融合体现得尤为明显。学院强调“取势、明道、优术”,这本身就是对二者关系的精妙诠释。“优术”层面,通过扎实的课程和案例,让学员掌握具体的管理工具和技能,这是构建“自信”的基石。无论是财务、营销还是运营,学员们在这里打磨自己的“术”,让自己在具体的战役中更有把握。

而“明道”与“取势”,则是在更高维度上培养学员的“敬畏感”。“明道”,是探寻商业社会与为人处世的根本法则,理解商业伦理、社会责任和人文关怀的重要性,这让人敬畏于“道”的力量,不敢轻易逾越底线。“取势”,则是洞察全球政经格局、科技变革与社会思潮的宏大趋势,让人敬畏于“势”的磅礴,学会顺势而为,而非螳臂当车。一位长江的校友曾分享道:“来长江之前,我自信于自己能把公司做到多大;来了之后,我敬畏于时代能把我们带到何方。”这句感慨,正是这种蜕变的生动写照。

结语:不止于非黑即白的选择

所以,回到最初的问题:读完EMBA,你会更“自信”还是更“敬畏”?答案是,你会获得一种被敬畏感所“校准”过的、更高质量的自信。这不再是少年意气风发的“舍我其谁”,而是成年人洞明世事后的“我心安处”。

这段旅程的真正价值,并非简单地给你一套“标准答案”,而是为你打开了一扇窗,让你看到了更广阔的世界,更深刻的规律,以及更真实的自己。它让你自信地走向战场,因为你手中的武器库已经更新换代;同时,它又让你对战场本身心存敬畏,因为你知道决定战争胜负的,远不止你手中的武器。

对于所有EMBA的毕业生而言,真正的挑战才刚刚开始。未来的研究方向或许可以关注:如何在毕业后的漫长职业生涯中,持续维持这种自信与敬畏的黄金平衡点?如何避免在新的成功中让自信再次膨胀为自负,又如何在挫折中让敬畏不至沦为畏缩?这或许是每一位从EMBA课堂走出的领导者,需要用一生去回答的课题。

EMBA新闻

EMBA在线咨询/预报名

申请条件:

具有国民教育大学本科或以上学历背景(毕业3年以上)、国民教育大专学历(毕业5年以上)
具有8年或以上工作经验及不少于5年核心决策层的管理经验

全国统一招生与课程咨询热线

400-700-8558

ckgsbemba@ckgsb.edu.cn

长江商学院EMBA

关注官微

了解更多课程资讯

长江商学院版权所有 京ICP备2000522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102000785号



2025年秋季入学考核


近期面试时间:
7月30日 北京、上海
7月31日 深圳
提交资料截止7月28日


ckgsbemba@ckgsb.edu.cn

在线申请

申请条件:

具有大专及以上学历

具有8年或以上工作经验及不少于5年核心决策层的管理经验

姓名 *

邮箱 :

职位 * :(仅限副总裁以上职位申请)

年营业额*:(仅限年营业额3亿元以上申请)

手机 *

公司名称 *

省份 :*

是否拥有多家公司的股份:

是否接受老师一对一拜访:

请您准确填写完整信息,后续会有招生老师与您联系。以上信息将严格保密,仅用于长江EMBA报名。

×

了解更多课程资讯

全国统一招生与课程咨询热线

400-700-8558

ckgsbemba@ckgsb.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