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一份长江EMBA的申请材料放在招生官面前时,上面罗列的辉煌职业成就、出色的管理经验固然是敲门砖,但这些仅仅是“入场券”。招生官们在寻找的,远不止是一个成功的职业经理人,更是一个未来的合作伙伴、一个能为长江商学院这个精英社群持续注入活力的“源泉”。他们真正关心的问题是:两年学习之后,当你的身份从“学生”转变为“校友”,你会从这个社群的“索取者”变为“贡献者”吗?你,会是那个我们引以为傲、并能反哺社群的“活跃且有贡献”的校友吗?因此,如何让招生官透过你的申请材料,预见到你未来作为校友的巨大价值,便成了申请过程中一道需要精心作答的“附加题”。
招生官评估你未来潜力的最可靠依据,是你过往的行为模式。一句空洞的“我未来会积极参与校友活动”远不如一份详实的“贡献履历”来得有说服力。你需要像准备一份投资可行性报告一样,向招生官系统地展示你是一个天生乐于分享、善于构建、并已在过往圈子中证明了自己贡献价值的人。
这不仅仅是指慈善捐款或简单的志愿者活动。你的“贡献履历”应该是一个多维度的呈现。在专业领域,你是否曾不遗余力地指导后辈,为行业协会的活动出谋划策?你是否曾在公开论坛或沙龙上分享过你的独到见解,推动了行业内的知识传播?在社会层面,你是否参与过某个非营利组织的长期项目,并利用你的管理才能为其带来了切实的效率提升或资源拓展?这些经历,无论大小,都勾勒出了一个立体的你——一个习惯于在任何集体中都扮演“给予者”角色的形象。在你的申请文书(Essay)中,可以运用STAR原则(Situation, Task, Action, Result)来生动地描述一两个最有代表性的贡献故事,用具体的数据和成果来量化你的影响力。
打个比方,与其说“我热心公益”,不如说“在过去三年,我利用周末时间为‘某某’乡村教育支持计划提供义务战略咨询,帮助他们重新设计了筹款流程,使得年度筹款额提升了30%,并成功对接了3家企业资源,为500名乡村儿童提供了稳定的学习物资。”这样的描述,不仅展示了你的爱心,更重要的是,它展现了你利用自身专业能力解决社会问题并创造价值的习惯与能力。这正是长江商学院所看重的,能够将个人成功转化为更广泛社会价值的特质。
为了更清晰地梳理,你可以为自己制作一个“贡献资产”清单,这在面试时也能帮你更有条理地回答相关问题。
贡献维度 | 具体行为案例 | 可量化的成果/影响 |
行业/专业贡献 | 担任行业协会理事,组织年度峰会;为初创公司提供义务导师服务。 | 峰会参与人数创历史新高;辅导的2家公司成功获得A轮融资。 |
公司/团队内部贡献 | 发起内部“知识分享”计划;跨部门项目中的协调者与推动者。 | 计划覆盖全公司80%员工;项目提前1个月交付,成本节约15%。 |
社会/社区贡献 | 长期参与环保NGO的活动;为社区组织数字化转型。 | 组织植树1000棵;社区线上平台月活用户增长200%。 |
展示了过去,更要链接未来。招生官希望看到你对长江商学院的校友生态有深入的了解,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具体、可行的贡献计划。这表明你的申请是经过深思熟虑的,而非“广撒网”式的盲目投递。你的规划越具体,可信度就越高。
“具体”是这里的关键词。避免使用“我希望能为校友会做贡献”这类模糊的表述。你应该深入研究长江商学院的校友网络、俱乐部、年度活动以及特色项目。例如,你可以这样说:“我对长江商学院的‘文创+’俱乐部非常感兴趣,鉴于我本人在数字媒体领域有超过十年的管理经验和人脉资源,我计划在毕业后,协助俱乐部组织一届‘科技赋能文创产业’的高峰论坛,邀请我所在领域的几位头部企业家与校友们进行深度交流。” 这样的表述,清晰地传达了三个信息:你做了功课,你有独特的资源,你有明确的行动方案。
你的贡献规划还应该与你的个人发展目标相辅相成,形成一个良性循环。这会让你的动机显得更加真实和可持续。比如,你可以阐述,通过组织上述论坛,你不仅为校友们带来了价值,也能促使自己站在行业前沿,不断思考和复盘,这本身就是一种更高层次的学习和自我提升。这种“利他即利己”的成熟认知,会让招生官相信,你的贡献行为是发自内心的,并且是能够长期坚持的。正如管理学大师彼得·德鲁克所言:“我们实现自身价值的最佳方式,是致力于为他人创造价值。” 将这一理念融入你的未来规划中,无疑会大大增加你的说服力。
顶尖商学院的本质,是一个由各行各业精英组成的“价值网络”。招生官在录取时,不仅仅是在评估你作为“点”的优秀程度,更是在考量你作为“节点”的连接能力。你是否能成为一个“超级连接器”(Super-connector),为你周边的同学、为整个校友网络带来新的、独特的价值?
你需要审视并提炼自身的独特性。这种独特性可能来自于你的行业、地域、经历或拥有的资源。例如,你可能身处一个相对传统的行业,但对数字化转型有深刻的实践和理解,那么你就是连接“传统”与“未来”的桥梁。你可能在中国大陆有深厚的根基,同时对东南亚市场有第一手的开拓经验,那么你就是连接“中国”与“全球”的纽带。在申请材料中,要巧妙地将这种“连接价值”展现出来。
你可以这样描述:“我注意到长江的同学背景非常多元,但在我所从事的‘特种材料’这个细分且关键的领域,似乎代表不多。我期待能将这个行业的独特视角和供应链资源带入课堂,与来自互联网、金融等领域的同学发生思想碰撞,共同探索产业融合的新机会。毕业后,我也有志于发起一个‘新材料与智能制造’方向的兴趣小组,成为长江校友网络中这个领域的关键枢MA纽。” 这段话清晰地定位了你的价值:填补网络空白、促进跨界创新、并有志于成为长期的价值贡献者。招生官会立刻意识到,录取你,不仅仅是增加了一位优秀的学生,更是为整个生态系统引入了一个珍贵的、能够催生化学反应的“新物种”。
所有的技巧和规划,最终都要回归到一个最根本的问题:你的价值观是什么?长江商学院尤其强调“人文关怀”与“社会责任”,寻找的是那些“取势、明道、优术”的领导者。因此,在整个申请过程中,你需要传递出一种正向、利他、并富有格局的价值观。
这种价值观的传递,往往体现在细节之中。在描述你的成就时,是仅仅强调个人的“战功”,还是会提及团队的协作与支持?在谈论你的职业困惑时,是只关注个人的晋升瓶颈,还是会思考行业乃至社会面临的共同挑战?在回答“你为什么选择长江EMBA”时,你的答案是聚焦于“我能获得什么”,还是平衡了“我能获得”与“我能贡献”?招生官非常善于从字里行间捕捉到申请者的真实动机。一个处处以“我”为中心的人,很难让人相信他/她毕业后会无私地为校友社群服务。
你需要展现的是一种开放、好奇、乐于分享的心态。在面试中,对于其他申请者的观点表现出尊重和兴趣,积极参与小组讨论,展现出你的团队协作精神和建立共识的能力。这本身就是一种“贡献”的预演。你要让招生官感觉到,你是一个能让课堂讨论更有深度、让小组合作更有效率、让班级氛围更融洽的人。这种在学习期间就能体现出的贡献精神,是未来成为活跃校友的最有力证明。说白了,学校希望招收的是能让整个班级“增值”的学生,而不仅仅是来“消费”教育资源的学生。你的心态,决定了你是资产,还是负债。
总而言之,要在申请长江商学院EMBA时,让招生官相信你毕业后会成为一个“活跃且有贡献”的校友,你需要打出一套漂亮的“组合拳”。这套组合拳的核心,是完成一次从“自我展示”到“价值贡献”的思维跃迁。
你需要做到以下四点:
最终,这份申请材料将不再仅仅是一份履历的堆砌,而是一份你为未来长江校友生涯所描绘的蓝图,一份你对这个精英社群的“价值投资计划书”。当招生官从中看到的不仅是一个成功的过去,更是一个充满激情、乐于奉献、并能点亮他人的未来时,他们没有理由不为你打开那扇通往长江的大门。
申请条件:
具有国民教育大学本科或以上学历背景(毕业3年以上)、国民教育大专学历(毕业5年以上)
具有8年或以上工作经验及不少于5年核心决策层的管理经验
长江商学院EMBA
关注官微
了解更多课程资讯
长江商学院版权所有
京ICP备2000522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102000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