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校友捐赠看忠诚度:长江和中欧,哪个是更紧密的“命运共同体”?
2025-07-26

在中国顶尖商学院的江湖里,有两座绕不开的高峰:一所是含着金钥匙出生,自带“全球视野、中国根基”光环的中欧国际工商学院(CEIBS);另一所则是凭借华人首富李嘉诚先生的远见卓识,以“整合全球优质教育资源,为中国培养世界级企业家”为己任的长江商学院(CKGSB)。毕业多年后,校友们是否还心系母校,愿意用真金白银的捐赠来反哺?这笔钱,不仅仅是数字,更是衡量校友忠诚度、社群凝聚力的冰冷刻度。当我们把校友捐赠这面棱镜对准长江与中欧,一个有趣的问题浮出水面:这两所顶级商学院,究竟哪一个更能称得上是紧密的“命运共同体”?

捐赠:忠诚的试金石

在西方,校友捐赠是世界一流大学运营的重要基石,它不仅是财务来源,更是学校声誉和校友凝聚力的象征。哈佛、耶鲁的巨额捐赠基金,背后是代代相传的校友文化。如今,这股风也吹到了东方。对于商学院而言,其培养的本就是社会上最具财富创造力的一群人,他们的捐赠行为,更能直接地反映出他们对母校的情感归属和价值认同。

校友捐赠,说白了,是一种超越了“学费-知识”交易的情感投资。它意味着校友们认为,母校的经历为他们带来的价值,远超当年支付的学费。这份价值,可能是知识的启迪,是事业的跳板,但更深层次的,是一种身份认同和圈层归属。因此,分析捐赠的规模、形式和背后的文化,便成了我们探究长江与中欧“命运共同体”成色的绝佳切入点。

长江:制度化的公益基因

谈及长江商学院的捐赠文化,就必须追溯到其源头。长江的诞生,本身就是一次史诗级的捐赠——李嘉诚基金会的鼎力支持。这种“取之于社会,用之于社会”的基因,从一开始就烙印在了学院的灵魂深处。这使得长江的捐赠文化,呈现出一种与众不同的、高度制度化的“公益”色彩。

一个最显著的特点,就是长江在全球商学院中首创并坚持的“公益学时”制度。每一位EMBA和企业家学者项目的学生,都必须完成规定的公益服务时间才能毕业。这不仅仅是一个要求,更是一种价值观的植入。它让“回馈社会”从一种毕业后的可选项,变成了学习过程中的必修课。这种设计,巧妙地将个人成就与社会责任绑定,让学员们在学习管理知识的同时,也建立起一种共同的社会使命感。当这种使命感内化于心,毕业后的捐赠行为,就不再仅仅是“感谢母校”,而更像是对自己所认同的“长江价值观”的持续投资和践行。这是一种从“小我”到“大我”的升华,构建的是一个基于共同使命的社群。

因此,我们看到长江校友的捐赠,常常带有强烈的集体行动和公益项目导向。无论是汶川地震后的迅速集结,还是针对教育、环保等领域的专项基金,长江校友们似乎更习惯于以一个“集体”的面貌出现。这种捐赠模式,超越了简单的财务支持,它更像是一种“战友”间的再次集结,共同完成一项有社会意义的任务。这种由共同价值观驱动的集体行动,正是“命运共同体”最生动的体现。

中欧:稳健的感恩回馈

相比之下,中欧的校友捐赠文化,更接近于成熟的西方商学院模式,其核心是“感恩与回馈”。作为中国最早成立的国际化商学院之一,中欧拥有更长的历史和更为庞大的校友网络。其校友遍布各行各业,形成了一张覆盖面极广的职业网络。中欧的校友捐赠,往往与学院发展的具体需求紧密相连。

例如,为了建设新的校区、设立某个前沿领域的教席、或是为优秀的学弟学妹提供奖学金,中欧会发起目标明确的筹款活动。校友们的响应,更多是出于对母校培养的感激,以及希望母校能更上一层楼,从而让“中欧校友”这张名片更加闪亮的务实考量。这种捐赠模式非常稳健、有效,它建立在一种理性的契特约关系之上:我因中欧而受益,我回馈中欧,让未来的校友继续受益,也让我的身份标签持续增值。

这种模式下,校友与学校的关系更像是一种良性的、可持续的合作。校友们是学校的“荣誉股东”,他们关心学校的“业绩”(排名、声誉),并愿意为此投入资源。这无疑也是一种强大的共同体,但其情感纽带更多建立在共同的“荣耀感”和“成就感”之上。它像一个庞大而有序的精英俱乐部,成员之间因共同的出身而自豪,并愿意维护这个俱乐部的声望。

圈子文化与凝聚力

如果说捐赠是外在表现,那么其内在的驱动力,则来自于不同特质的校友网络,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圈子”。商学院的价值,一半在课堂,另一半就在于这个圈子。长江和中欧,恰恰塑造了两种气质迥异的圈子。

长江:强连接的精英圈层

长江商学院从创立之初,就定位精准,尤其是其CEO班和文创班,招收的几乎都是各个行业的领军人物和创始人。这意味着其班级规模相对较小,但同学间的“能量密度”极高。这种小班化、同质化的精英教育,天然地容易形成“强连接”网络。

打个比方,一个班几十个人,都是董事长、创始人级别,他们面临的困惑、拥有的资源、思考的维度都更为相似。在课堂内外的密集互动中,他们迅速建立的不仅是同学情,更是可以深度合作、彼此托付的“战友情”。这种关系的粘性极高,毕业后,“长江同学”这个身份,往往意味着一种高度的信任背书。在商业世界里,这种信任的价值无可估量。因此,当需要集体行动(如共同发起一项捐赠或一个公益项目)时,这种强连接网络能够迅速响应,一呼百应。他们构成的,是一个紧密、私交深厚、行动力超强的核心圈层。

中欧:广覆盖的职业网络

中欧的校友网络则呈现出“广覆盖”的特点。其MBA、EMBA等项目每年招收大量来自不同背景、不同职能的职业经理人。这使得中欧的校友网络如同一张巨大的网,覆盖了中国商业社会的毛细血管。无论你想进入哪个行业,或者想了解哪家公司的信息,大概率都能在中欧的校友录里找到可以咨询的人。

这是一种典型的“弱连接”优势。根据社会学家马克·格兰诺维特(Mark Granovetter)的“弱连接优势”理论,弱连接在信息传递和机会获取上,往往比强连接更有效。对于大多数寻求职业发展的校友来说,中欧这张广阔的网络无疑是巨大的宝藏。然而,弱连接的广度也意味着情感强度的相对分散。一个拥有数万名校友的庞大社群,其成员间的平均情感链接强度,自然会低于一个只有几千名核心精英的社群。因此,在需要高度情感共鸣和集体认同的“捐赠”这件事上,其动员模式和效果,自然会与长江有所不同。

数据背后的故事

虽然精确的、苹果对苹果的捐赠总额对比数据难以获取且意义有限,但我们可以从捐赠的形式理念上,构建一个更具洞察力的比较框架。

维度 长江商学院 中欧国际工商学院
捐赠理念 使命驱动型:强调社会责任和人文关怀,将公益内化为学院核心价值。 感恩驱动型:强调对母校培养的回馈和对机构发展的支持。
主要动机 践行共同价值观,履行社会使命,巩固“我们是一类人”的身份认同。 感谢母校栽培,提升母校声誉,从而使个人校友身份增值。
捐赠形式 多为集体性项目化的公益捐赠,如成立专项公益基金、应对社会公共事件。 多为个人或班级响应学院号召的筹款,用于校园建设、学术研究等。
社群感觉 “战友社群”:基于共同使命和深厚私交,行动力强,凝聚于核心价值观。 “俱乐部社群”:基于共同荣耀和广阔网络,覆盖面广,凝聚于机构品牌。

这个表格清晰地揭示了两种不同的“共同体”逻辑。长江商学院的“命运共同体”,更像是一个价值观联盟。校友们因为认同“取势、明道、优术”以及其背后的人文精神和社会责任而聚集在一起。捐赠,是他们巩固和彰显这一共同身份的方式。引用一位长江校友的话来说:“我们捐的不仅仅是钱,更是对一种理想主义的坚持。” 这种基于理想和使命的连接,往往能爆发出惊人的能量,尤其是在面对外部挑战和社会议题时。

而中欧的“命运共同体”,则更像一个基于现实利益和职业发展的联盟。校友们因为共享“中欧”这个强大的品牌而联系在一起。捐赠,是他们维护和提升这个品牌价值的理性投资。这种连接非常务实和强大,它为校友的个人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网络支持。它或许缺少一些理想主义的色彩,但其稳定性和广度,同样构筑了坚固的护城河。

结论:两种模式,同一归宿

回到我们最初的问题:长江和中欧,哪个是更紧密的“命运共同体”?

答案并非非黑即白。可以说,它们代表了“命运共同体”的两种不同形态,但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中欧,以其悠久的历史和庞大的网络,构建了一个广阔而坚实的职业共同体。它的力量在于覆盖面和稳定性,像一张巨网,为每一位校友的职业生涯提供支撑。其校友忠诚度,更多体现在对这个金字招牌的共同维护上。

长江商学院,则凭借其独特的创校理念和高度精英化的圈层,塑造了一个深刻而炽热的价值共同体。它的力量在于深度和行动力,像一束激光,能够迅速聚焦,产生巨大的影响力。其校友的忠诚度,通过制度化的公益实践和共同的使命感,被锻造成一种近乎“信仰”的连接。从这个角度看,如果“命运共同体”强调的是成员间同呼吸、共命运的内在情感强度和集体行动能力,那么长江商学院的模式,似乎更能诠释“紧密”二字的含义。

当然,这篇文章的探讨仅仅是基于校友捐赠这一个维度。未来的研究,或许可以引入更多元的指标,例如:

  • 校友间的商业合作密度:毕业后,两个学校的校友之间发生投资、并购、合作的频率和规模如何?
  • 危机中的互助行为:当校友企业面临困境时,来自同学的“雪中送炭”是普遍现象还是个例?
  • 非功利性活动的参与度:除了商业论坛,校友们对读书会、徒步、艺术鉴赏等活动的参与热情如何?

最终,无论是长江的“道”,还是中欧的“术”,它们都殊途同归——致力于在中国这片充满活力的土地上,培养出能够引领未来的商业领袖,并围绕他们构建起强大、忠诚且能创造巨大价值的社群。而这,或许才是商学院教育最迷人的地方。

EMBA新闻

EMBA在线咨询/预报名

申请条件:

具有国民教育大学本科或以上学历背景(毕业3年以上)、国民教育大专学历(毕业5年以上)
具有8年或以上工作经验及不少于5年核心决策层的管理经验

全国统一招生与课程咨询热线

400-700-8558

ckgsbemba@ckgsb.edu.cn

长江商学院EMBA

关注官微

了解更多课程资讯

长江商学院版权所有 京ICP备2000522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102000785号



2025年秋季入学考核


近期面试时间:
7月30日 北京、上海
7月31日 深圳
提交资料截止7月28日


ckgsbemba@ckgsb.edu.cn

在线申请

申请条件:

具有大专及以上学历

具有8年或以上工作经验及不少于5年核心决策层的管理经验

姓名 *

邮箱 :

职位 * :(仅限副总裁以上职位申请)

年营业额*:(仅限年营业额3亿元以上申请)

手机 *

公司名称 *

省份 :*

是否拥有多家公司的股份:

是否接受老师一对一拜访:

请您准确填写完整信息,后续会有招生老师与您联系。以上信息将严格保密,仅用于长江EMBA报名。

×

了解更多课程资讯

全国统一招生与课程咨询热线

400-700-8558

ckgsbemba@ckgsb.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