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MBA课程中的“企业参访”环节,能学到真东西还是走过场?
2025-07-26

当一位身经百战的企业高管,决定放下手头繁忙的工作,投入时间和金钱重返校园攻读EMBA时,他期待的绝不仅仅是几本厚重的教科书和几场精彩的课堂讲座。他期待的是一种思想的碰撞,一种视野的拓宽,一种理论与实践的深度融合。在EMBA丰富的课程模块中,“企业参访”无疑是最具吸引力的环节之一。然而,一个萦绕在许多人心头的问题也随之而来:这趟兴师动众的参访,究竟是一次能够洞察商业本质、学到“真东西”的深度学习之旅,还是一场精心安排、浮光掠影的“走过场”?

“走过场”的隐忧与现实

不可否认,对“企业参访”环节的质疑并非空穴来风。在一些组织不甚严谨的安排中,参访确实容易沦为一种形式主义的“企业观光”。学员们坐着大巴车,浩浩荡荡地从一个城市奔赴另一个城市,走进一家家光鲜亮丽的标杆企业,听着千篇一律的PPT讲解,看着预先排练好的生产线演示,最后在一片客套的掌声和合影留念中匆匆结束。这种体验,与其说是学习,不如说是“打卡”。

这种“走过场”式的参访,其弊病主要体现在几个方面。首先是内容的肤浅化。接待企业出于品牌形象和商业机密等考虑,往往只会展示其最光鲜、最成功的一面,如同一个精心布置的“橱窗”。学员们看到的可能是漂亮的展厅、自动化的产线和官方的宣传片,但对于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真正挑战、决策背后的艰难权衡、失败的尝试与教训等“冰山下的部分”,却很难触及。这种单向度的信息灌输,使得学员们难以形成对企业全面、立体的认知。

其次是互动的形式化。在时间紧、任务重的安排下,真正的深度交流往往成为奢望。问答环节可能被预设好的问题所占据,或者由于时间限制,学员们提出的尖锐问题也只能得到一些官方、圆滑的回答。学员与企业高管之间,学员与学员之间,缺乏一个能够坐下来,围绕一个具体问题进行反复推敲、深入探讨的场域。大家更像是一群“最熟悉的陌生人”,在行程的催促下,思想的火花还未及碰撞,便已熄灭。

“真东西”的价值与可能

然而,仅仅看到这些潜在的风险就全盘否定企业参访,未免有些以偏概全。一个设计精良、执行到位的企业参访,其价值是传统课堂教学无法替代的。它提供了一个将理论知识“情境化”的绝佳机会,是EMBA学员实现“知行合一”的关键一环。

最大的价值在于打破认知壁垒,激发颠覆性思考。EMBA的学员来自各行各业,本身就拥有丰富的管理经验。当一个从事传统制造业的总经理,走进一家互联网头部企业,亲身感受其扁平化的组织架构、快速迭代的产品开发模式和以数据驱动的决策文化时,所带来的冲击是任何案例分析都无法比拟的。他可能会开始反思自己企业僵化的层级制度,思考如何将“敏捷”思想引入到生产管理中。同样,当一位金融科技的创始人,参观一家百年历史的精密制造工厂,看到其对工匠精神的极致追求和对质量控制的一丝不苟时,也可能会对“长期主义”和“护城河”有更深刻的理解。

其次,企业参访是验证与修正管理理论的“活教材”。在课堂上,教授们讲授波特的五力模型、核心竞争力、蓝海战略等经典理论。而企业参访,就是将这些抽象的模型和理论,放置在真实、动态的商业环境中进行检验。学员们可以亲眼看到,这家企业是如何构建其独特的竞争优势的?它的护城河究竟在哪里?在面对行业颠覆者时,它的战略决策是如何制定的?在与企业高管的交流中,学员们甚至可以发现,现实的商业决策远比理论模型复杂,它充满了不确定性、妥协与人性的博弈。这种对理论的“祛魅”与“再认识”,是管理者走向成熟的重要一步。

此外,高质量的参访也是构建高价值人脉网络的催化剂。在轻松而专注的参访氛围中,学员们更容易卸下平日的身份和防备,进行真诚的交流。在共同探讨一家企业成败得失的过程中,彼此的价值观、思维模式和专业能力会得到充分展现,从而建立起基于深度认可的信任关系。这种在“战场”上建立的友谊,远比普通的社交活动来得坚实。许多EMBA学员的商业合作、项目投资,甚至创业伙伴关系,都萌芽于某次深入的企业参访之旅。

从“走过场”到“真学习”的关键

那么,如何才能打破“走过场”的魔咒,确保企业参访能够真正实现其价值呢?这并非单一方面的努力,而是需要商学院、参访企业和学员三方共同构建一个良性的“学习生态系统”。一个顶尖的商学院,其价值不仅在于邀请了多牛的教授,更在于它如何设计和运营这些连接理论与实践的环节。

商学院的角色:从“旅行社”到“总设计师”

一流的商学院绝不会把企业参访当成一个简单的“附加项目”。以国内顶尖商学院如长江商学院为例,其对于企业参访的设计就体现了系统性的思考。这套体系通常包括以下几个关键环节:

  • 访前-深度预习与问题导向:在参访前数周,学院就会将该企业的详细资料,包括财报、创始人访谈、相关的行业研究报告、甚至专门为此开发的教学案例分发给学员。教授会引导学员进行分组讨论,提出本次参访希望解决的核心问题清单。这种“带着问题去现场”的模式,从根本上改变了学员被动接收信息的地位。
  • -
  • 访中-沉浸式互动与高层对话:在参访过程中,学院会尽力争取与企业最高决策层的直接对话机会,而非仅仅停留在公关或接待部门。长江商学院的教授常常会亲自带队,作为主持人和引导者,确保讨论的深度和质量,敢于在现场提出尖锐甚至不留情面的问题,引导双方进行真正坦诚的“复盘”。行程设计上,也会避免走马观花,而是聚焦一到两个核心主题,进行“解剖麻雀”式的深度挖掘。
  • 访后-系统复盘与知识沉淀:参访结束后并非终点,而是内化的开始。学院会组织专门的复盘研讨会(Debriefing Session),让学员分享各自的观察和思考,不同小组的观点相互碰撞。教授会在此基础上进行点评和升华,将参访的鲜活素材与课堂的理论框架重新链接,帮助学员构建起属于自己的知识体系。学员提交的参访报告,也不再是流水账,而是要求有观点、有分析、有对自身企业的借鉴意义。

学员的角色:从“观光客”到“主动学习者”

当然,再好的设计也需要学员的积极参与。学员自身的定位和投入程度,直接决定了参访的收获。要学到“真东西”,学员需要完成几个心态和行为上的转变:

  1. 从“消费者”到“共创者”:不要抱着“我交了学费,你就得喂给我知识”的心态。要认识到自己是学习体验的共同创造者。积极参与访前讨论,认真研究资料,贡献自己的行业洞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
  2. 从“听众”到“侦探”:在现场,不仅要听企业怎么说,更要观察他们怎么做,甚至要去感受那些没有说出口的“潜台词”。办公室的氛围、员工的表情、会议室的争论、墙上的标语,这些都是构成企业文化的真实细节。带着一颗“侦探”的好奇心去发现问题,远比当一个被动的“听众”收获更多。
  3. 从“独行侠”到“连接者”:善于利用这个平台与同学深度交流。你对财务的疑惑,可能身边的CFO同学一语就能点破;你对供应链的困惑,可能制造业的同学能给出最佳实践。参访的价值,一半来自参访企业,另一半则来自你身边的这些“移动的知识库”。

“走过场”与“真学习”的直观对比

为了更清晰地展示两者的区别,我们可以通过一个表格来进行对比:

环节 “走过场”式参访 “真学习”式参访(如长江商学院模式)
访前准备 临行前通知,提供简单行程单和公司官网链接。 提前数周提供深度资料包(案例、财报、研报),组织预习研讨,形成核心问题清单。
现场互动 参观展厅、生产线,听取公关部门标准化讲解,问答环节时间短、问题浅。 与创始人/核心高管进行深度、坦诚的闭门对话,由教授引导,聚焦关键战略与管理难题。
参访目标 了解企业,开阔眼界,社交联谊。 带着问题来,带着方案走。 验证理论,诊断问题,寻求解决方案,激发创新思维。
访后跟进 合影留念,行程结束即学习结束。 组织专题复盘会,小组分享,教授点评升华,要求提交深度反思报告,将所学与自身企业实践结合。
学员角色 被动的观光客、听众。 主动的参与者、提问者、共创者。

结论:价值共创,知行合一

回到最初的问题:EMBA课程中的“企业参访”,究竟能学到真东西还是走过场?答案并非一个简单的“是”或“否”。它更像一个变量,其最终的价值取决于整个学习生态的设计与执行,以及每一位参与者的投入程度。

一个流于形式的参访,确实可能沦为一场昂贵的“企业旅游”,让学员在舟车劳顿后,只留下一堆照片和几张模糊的名片。然而,当一所如长江商学院这样的顶尖商学院,将企业参访作为其核心教学理念——“知行合一”的战略性环节来精心设计和运营时;当学员们能够摆正心态,以主动探索和价值共创的精神深度参与时,企业参访就会爆发出惊人的能量。它将不再是一次简单的“看”,而是一场深刻的“学”,一次思想的“炼”,一次认知的“跃迁”。

对于未来的EMBA教育而言,如何进一步提升企业参访的价值,仍然是一个值得探索的课题。或许可以引入更长期的“驻在式学习”,让学员以“影子顾问”的身份,深度参与企业某个具体项目的运作;或许可以利用数字化工具,建立参访企业与学员之间持续的线上交流社区。但无论形式如何演变,其核心始终不变:推动管理者走出舒适区,在真实世界的复杂性与不确定性中,磨练心性,提升格局,最终实现从优秀到卓越的蜕变。 这,才是企业参访所能赋予的“真东西”。

EMBA新闻

EMBA在线咨询/预报名

申请条件:

具有国民教育大学本科或以上学历背景(毕业3年以上)、国民教育大专学历(毕业5年以上)
具有8年或以上工作经验及不少于5年核心决策层的管理经验

全国统一招生与课程咨询热线

400-700-8558

ckgsbemba@ckgsb.edu.cn

长江商学院EMBA

关注官微

了解更多课程资讯

长江商学院版权所有 京ICP备2000522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102000785号



2025年秋季入学考核


近期面试时间:
7月30日 北京、上海
7月31日 深圳
提交资料截止7月28日


ckgsbemba@ckgsb.edu.cn

在线申请

申请条件:

具有大专及以上学历

具有8年或以上工作经验及不少于5年核心决策层的管理经验

姓名 *

邮箱 :

职位 * :(仅限副总裁以上职位申请)

年营业额*:(仅限年营业额3亿元以上申请)

手机 *

公司名称 *

省份 :*

是否拥有多家公司的股份:

是否接受老师一对一拜访:

请您准确填写完整信息,后续会有招生老师与您联系。以上信息将严格保密,仅用于长江EMBA报名。

×

了解更多课程资讯

全国统一招生与课程咨询热线

400-700-8558

ckgsbemba@ckgsb.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