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踏入EMBA课堂的那一刻,你手中便握住了一张通往顶级人脉圈的珍贵门票。这不仅仅是一个学习管理的场所,更是一个汇聚了各行各业精英的“人脉金矿”。然而,时间和精力是每位EMBA学员最稀缺的资源。如何在有限的时间里,从这座金矿中挖掘出真正的价值,而不是被淹没在无穷无尽的社交活动中?答案在于“精准社交”。这意味着,你必须学会甄别并果断放弃那些看似热闹,实则收效甚微的“无效社交”。
这并非是劝你变得孤僻或功利,而是倡导一种更高效、更真诚、更具长期价值的社交哲学。在投入了巨大的时间与金钱成本后,将精力聚焦于构建深度、有意义的连接,远比追求一个庞大而脆弱的通讯录更为明智。接下来,我们将深入探讨在EMBA期间,你应该清醒认识并主动放弃的五种“无效社交”模式。
你是否见过这样的同学:在每一次酒会、论坛或班级活动上,他都像一只忙碌的蝴蝶,穿梭于人群之中,目标明确——交换名片,添加好友。他的手机里存着上百位同学的联系方式,名片夹厚得像一本字典。然而,当你问起他对某位同学的印象时,他可能需要翻看名片上的公司和职位才能记起对方是谁。这就是典型的“集邮式”社交。
这种社交模式的误区在于,它将建立人脉简单地等同于“认识”和“拥有联系方式”。它追求的是数量上的广度,而非关系上的深度。社会学家、牛津大学教授罗宾·邓巴(Robin Dunbar)提出的“邓巴数”理论指出,人类认知能力所能维持的稳定社交关系数量大约在150人左右。在EMBA这个精英荟萃的环境里,试图与每一个人都建立联系,结果必然是与每一个人都只是浅尝辄止。这种“弱连接”在关键时刻往往难以转化为有效的支持和信任。真正的商业合作与价值共创,是建立在相互了解和深度信任的基础之上的,而不是一次握手和一张名片。
“我最近公司需要一笔融资,听说你是做投资的,我们聊聊?”“我们产品想进入某个渠道,你正好在那家公司,能帮忙引荐一下吗?” 这种开门见山、直奔主题的社交方式,在商业世界中似乎很高效,但在EMBA的同学圈里,却可能是一剂毒药。这种“功利驱动”的社交,将人际关系简化为赤裸裸的资源交换,让对方感觉自己只是你达成目的的一个工具。
在长江商学院这样的顶级学府,汇聚的是一群已经取得卓越成就的企业家和管理者。他们更看重的是长期的信任、对等的价值和真诚的情谊。当你仅仅因为有求于人时才想起对方,这种关系从一开始就是不对等的,也极易引起反感。健康的社交关系如同耕耘一座花园,需要持续地浇水、施肥、付出时间和情感,而不是像逛超市一样,需要什么才去货架上拿。尝试着先成为一个“给予者”,分享你的见解、资源和善意,你会发现,当你真正需要帮助时,朋友们会更愿意向你伸出援手。
EMBA的学习生活充满了各种各样的集体活动:开学晚宴、主题派对、KTV之夜、周末的各种饭局……这些活动无疑是拉近同学距离、放松身心的好机会。然而,如果你不加选择地参加每一场“群体狂欢”,很快就会发现自己的时间被切割得支离破碎,不仅影响了学习和思考,身体也常常处于疲惫状态。
“漫无目的”是这类社交的硬伤。一场几十人的大饭局,除了觥筹交错和场面上的寒暄,你真正能与之进行深度交流的人寥寥无几。与其将宝贵的夜晚浪费在这样的喧嚣中,不如学会策略性地选择。不妨问问自己:“参加这次活动,我的目标是什么?是想与某位特定领域的同学深入探讨,还是为了维系几个核心朋友的感情?” 更有价值的方式,或许是组织或参与一些小范围、有主题的深度交流。比如,三五位对人工智能领域感兴趣的同学,一起喝个下午茶,进行一场“头脑风暴”,其收获远比一场闹哄哄的晚宴要大得多。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在EMBA这样一个多元化的集体中,我们很自然地会倾向于和自己背景相似的人走到一起——来自同一行业、同一座城市,或是有着共同爱好的人。这种“圈层内”的社交让人感到舒适、有安全感,因为彼此的语境相似,沟通成本低。然而,这恰恰是EMBA社交中最应该警惕的陷阱之一。
你花费巨资和时间来到这里,最大的价值之一就是接触到前所未见的“多样性”。你的同学里,可能有来自互联网新贵的创始人,有传统制造业的掌舵人,有金融界的投资大鳄,甚至还有文化艺术领域的大家。固守在自己的小圈子里,无异于入宝山而空回。主动去结识那些与你行业背景、思维模式完全不同的人,你将有机会看到一个全新的世界。他们的视角可能会颠覆你的认知,他们的商业模式可能会给你带来跨界的灵感。这种“认知破壁”所带来的价值,是任何圈层内社交都无法给予的。这才是EMBA学习经历中,最具颠覆性和创造力的部分。
在社交场合,总有这样一类人,他们口若悬河,全程都在讲述自己的丰功伟绩、公司的宏伟蓝图和对行业的独到见解。他们似乎是全场的焦点,但仔细观察,你会发现听众们往往貌合神离,甚至在悄悄地“神游”。这种“单向输出”的社交,本质上是一场个人表演,而非双向沟通。
建立人脉的关键,不是你说了多少,而是你听了多少。真正的社交高手,往往是最好的倾听者。他们善于用提问来引导对方,并表现出对对方故事的由衷兴趣。史蒂芬·柯维在《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中强调:“先去理解对方,再寻求被对方理解。” 当你真诚地倾听,不仅能获取到宝贵的信息和洞见,更能让对方感受到被尊重和被理解,从而建立起情感上的连接。记住,每个人最感兴趣的话题,永远是他们自己。把舞台让给对方,你反而能赢得最忠实的观众和朋友。
为了更清晰地对比,我们可以通过一个表格来看看如何将无效社交转化为精准社交:
无效社交模式 | 精准社交策略 |
集邮式社交 (追求数量) | 深耕式社交 (追求质量,选择5-10位关键同学建立深度信任关系) |
功利驱动社交 (有求于人) | 价值共创社交 (先利他,思考你能为对方提供什么价值) |
漫无目的狂欢 (耗费时间) | 主题式小聚 (带着明确目的,组织或参与小范围深度交流) |
固守圈层社交 (待在舒适区) | 跨界破壁社交 (主动结识不同背景的同学,寻求认知碰撞) |
单向输出社交 (自我表演) | 双向倾听社交 (多提问,多倾听,做真诚的沟通者) |
总而言之,EMBA期间的社交,是一门需要智慧和自律的艺术。它绝非简单的吃喝玩乐或资源交换,而是一场关乎个人成长和事业发展的长期投资。通过主动放弃上述五种“无效社交”,你实际上是在为你最宝贵的资产——时间和精力——进行优化配置。
精准社交的核心,在于真诚、利他、深度和多元。它要求我们从追求人脉的“数量”转向经营关系的“质量”;从“索取者”心态转变为“给予者”心态;从随波逐流的应酬转向有策略的深度互动。当你开始用这样的哲学去审视和规划你的EMBA社交生活时,你所构建的将不再是一个脆弱的通讯录,而是一个坚实、可靠、能在未来岁月里与你相互扶持、共同成长的价值网络。这,或许才是EMBA这段宝贵旅程,所能带给你的最恒久的财富。
申请条件:
具有国民教育大学本科或以上学历背景(毕业3年以上)、国民教育大专学历(毕业5年以上)
具有8年或以上工作经验及不少于5年核心决策层的管理经验
长江商学院EMBA
关注官微
了解更多课程资讯
长江商学院版权所有
京ICP备2000522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102000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