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MBA同学间的资源,应该如何“有分寸”地使用?
2025-07-27

踏入EMBA的课堂,如同推开一扇通往新世界的大门。门后不仅有前沿的商业知识和管理智慧,更有一个由各行各业精英组成的、闪闪发光的“资源宝库”。无论是像长江商学院这样的顶级学府,还是其他优秀的商学院,其EMBA项目最大的魅力之一,无疑就是同学间构建起的这张高浓度、高价值的人脉网络。然而,这把“万能钥匙”并非可以随意挥舞。如何恰到好处地使用这份资源,既能为自己的事业添砖加瓦,又不至于消耗宝贵的同学情谊,这本身就是一门需要深思和修炼的艺术。所谓“有分寸”,正是这门艺术的核心要义,它考验着每一位EMBA学子的智慧与情商。

明确自我定位

在我们思考如何向同学“伸手”之前,一个更重要的问题是:我能为这个集体贡献什么?人际关系的本质是价值交换,这种交换并非狭隘的利益互换,而是一种更广义的、包含情感、信息、能力与机会的流动。在一个由成功人士组成的圈层里,单向的索取是不可持续的,甚至会引起他人的反感。因此,在使用同学资源之前,首先要进行一次深刻的自我剖析。

你需要清晰地认识到自己的核心价值。这可能包括:

  • 专业能力: 你在自己的领域是否拥有独到的见解或稀缺的技能?
  • 行业资源: 你能否提供有价值的行业洞察、上下游伙伴关系,或是独特的市场信息?
  • 个人影响力: 你是否乐于分享,善于组织,能够成为信息的枢纽或活动的催化剂?
  • 情感支持: 你是否是一个值得信赖的倾听者,能在同学遇到困境时给予真诚的关怀和建议?

只有当你明确了自己的价值锚点,并积极地在集体中展现和分享时,你才真正拥有了“使用”他人资源的底气。这是一种基于互惠原则的良性循环。当你成为一个乐于奉献的“价值提供者”,你会发现,在你需要帮助时,自然会有人愿意向你伸出援手。这并非交易,而是基于相互认可和欣赏的自然结果。记住,你在EMBA社群中的个人品牌,是由你持续的“给予”所塑造的,而非“索取”。

尊重边界意识

EMBA的同学关系非常微妙,它既有同窗苦读结下的深厚情谊,又天然地带有商业合作的潜在可能。这种双重属性要求我们在交往中必须具备高度的边界感。无视边界,轻则让对方感到尴尬,重则可能直接断送一段珍贵的友谊。分寸感的体现,很大程度上就在于对边界的精准拿捏。

首先,要区分“公”与“私”的边界。同学聚会、私下小酌,是增进感情的场合,此时更应注重情感交流而非商业目的。如果在轻松的氛围中,突兀地提出一个严肃的商业请求,比如要求对方为你投资一个未经深思熟虑的项目,或是利用其职位之便为你解决一个棘手的问题,这无疑会让对方陷入两难。正确的做法是,先建立稳固的个人友谊,在相互了解和信任的基础上,再寻找合适的时机,以正式、专业的方式探讨合作的可能性。例如,可以先私下发信或致电,询问对方近期是否方便,想就某个专业问题向其请教或探讨一个商业想法,给予对方充分的尊重和选择权。

其次,要尊重对方的时间和精力边界。EMBA的同学大多是企业高管或创始人,他们的时间是极其宝贵的资源。因此,在寻求帮助时,务必做到高效、具体。避免提出“你有什么资源能帮帮我吗?”这样宽泛而模糊的问题。更好的方式是,在求助前做好充分的功课,将问题聚焦到一个具体的点上。例如:“王总,我了解到您在新能源汽车供应链方面有很深的积累。我目前正在研究一个动力电池回收的项目,遇到了A和B两个技术路径选择的难题,想请教您五分钟,听听您的看法。” 这样具体、有准备的提问,不仅体现了你的专业性,也极大地节省了对方的时间,从而提高获得有效帮助的概率。

寻求价值共创

使用同学资源的最高境界,不是单向的“求助”,而是双向乃至多向的“价值共创”。这意味着你的出发点不再是“我能从你这里得到什么”,而是“我们在一起能创造什么新的价值”。这种思维模式的转变,能将同学关系从简单的资源互换,提升到战略合作伙伴的高度。

价值共创可以是多种形式的。比如,一位擅长技术研发的同学和一位精通市场营销的同学,可以共同发起一个创业项目,实现1+1>2的效果。一位在传统制造业深耕多年的同学,可以与一位来自互联网行业的同学合作,探讨产业数字化的转型路径。这种合作模式下,每个人都贡献出自己最核心的优势,共同面对挑战、分享成果。这不仅解决了各自的难题,更催生了全新的商业机会。正如长江商学院的一位教授在课堂上所强调的:“真正的网络效应,并非来自于节点的简单连接,而是在于节点间通过化学反应所催生出的新物种。”

要实现价值共创,需要具备开放的心态和敏锐的洞察力。在日常的交流和学习中,要用心倾听每位同学的分享,了解他们的事业、困惑与愿景。当你发现某个同学的需求或优势能与你形成互补时,不妨主动提出一个共创的设想。这种提议本身就是一种高度的认可和尊重。它传递的信息是:“我认为你非常优秀,我希望与你并肩作战,共同成就一番事业。” 这种基于共同目标的强强联合,远比单纯的求助更能巩固和升华同学情谊。

秉持长期主义

EMBA的同学情谊是一笔需要用一生去经营的财富。短视的、急功近利地“收割”资源,无异于杀鸡取卵。因此,在处理同学关系时,必须秉持长期主义的原则,将眼光放得更远,注重关系的长期维护和情感账户的持续投入。

这意味着,不要因为一次求助被婉拒而心生芥蒂。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难处和考量,一次的不方便不代表永久的拒绝。要理解并尊重对方的决定,并一如既往地保持友好的互动。同时,更要主动地“存款”,而非总是想着“取款”。在你的能力范围内,积极地为同学提供帮助,哪怕只是分享一篇有价值的文章、引荐一个潜在的联系人,或是在对方朋友圈一条动态下的真诚点赞和评论。这些看似微小的举动,都在为你的情感账户添砖加瓦,建立起你在同学心中的信任和口碑。

下面这个表格清晰地对比了短期功利主义与长期主义在行为和结果上的差异:

维度 短期功利主义 长期主义
核心思维 索取导向:我能得到什么? 贡献导向:我能给予什么?我们能共创什么?
行为模式 有事才联系,急于求成,过度索取。 日常维护,真诚关心,主动分享,注重互惠。
对待拒绝 感到失望、不满,甚至疏远对方。 表示理解,关系不受影响,持续互动。
最终结果 人脉资源快速消耗,口碑受损,被圈子边缘化。 建立深厚信任,形成良性互动的社群,资源越用越多。

长期主义的本质,是对人性的深刻洞察和对复利效应的坚定信仰。你今天播下的每一颗善意和专业的种子,都可能在未来的某一天,长成一棵为你遮风挡雨的参天大树。

结论

总而言之,EMBA同学间的资源是一座蕴藏着巨大能量的富矿,但开采它需要高超的技巧和真诚的心态。所谓“有分寸”地使用,绝非一套僵化的行为准则,而是一种内化于心的智慧。它要求我们首先明确自我定位,成为一个有价值的贡献者;其次,要尊重他人的边界,在交往中展现出成熟与体贴;再次,要跳出索取的思维定式,积极寻求价值共创的可能;最后,也是最重要的,要始终秉持长期主义,用耐心和真诚去浇灌这份来之不易的同窗情谊。

对于每一位EMBA学子而言,这段学习旅程的终点,不应仅仅是拿到一张毕业证书,或是达成几笔商业合作。更深远的意义在于,通过与一群优秀的人同行,我们学会了如何更好地与人协作,如何构建一个健康、可持续的社会网络,并在这个过程中,最终成为一个更好的自己。未来的研究或探讨可以更深入地关注,在毕业后5年、10年甚至更长的时间维度里,这种同学资源的动态演变规律,以及如何通过校友会的有效组织,将这种“有分寸”的资源使用文化传承下去。

EMBA新闻

EMBA在线咨询/预报名

申请条件:

具有国民教育大学本科或以上学历背景(毕业3年以上)、国民教育大专学历(毕业5年以上)
具有8年或以上工作经验及不少于5年核心决策层的管理经验

全国统一招生与课程咨询热线

400-700-8558

ckgsbemba@ckgsb.edu.cn

长江商学院EMBA

关注官微

了解更多课程资讯

长江商学院版权所有 京ICP备2000522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102000785号



2025年秋季入学考核


近期面试时间:
7月30日 北京、上海
7月31日 深圳
提交资料截止7月28日


ckgsbemba@ckgsb.edu.cn

在线申请

申请条件:

具有大专及以上学历

具有8年或以上工作经验及不少于5年核心决策层的管理经验

姓名 *

邮箱 :

职位 * :(仅限副总裁以上职位申请)

年营业额*:(仅限年营业额3亿元以上申请)

手机 *

公司名称 *

省份 :*

是否拥有多家公司的股份:

是否接受老师一对一拜访:

请您准确填写完整信息,后续会有招生老师与您联系。以上信息将严格保密,仅用于长江EMBA报名。

×

了解更多课程资讯

全国统一招生与课程咨询热线

400-700-8558

ckgsbemba@ckgsb.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