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光溢彩的宴会厅,衣香鬓影,杯觥交错。空气中弥漫着成功与财富的馥郁气息。作为长江商学院EMBA的一员,我曾参加过无数高端的商务晚宴,对这样的场景早已习以为常。然而,今晚不同。这是一场以“慈善”为名的盛会。起初,我以为这不过是财富的另一种展示形式——用竞拍的数字来彰显实力与慷慨。但随着晚宴的深入,我逐渐被一种无形却磅礴的力量所包围和触动。是的,在EMBA的慈善晚宴上,我感受到了财富之外的另一种力量。它并非源于银行账户的数字,而是来自人心的汇聚与共鸣。
在商业世界里,我们习惯于谈论竞争、壁垒与护城河。每一位能在长江商学院EMBA课程中占有一席之地的同学,无疑都是各自领域的佼佼者,是驾驭资本、洞察市场的强者。我们习惯用财务报表、市场份额和投资回报率(ROI)来衡量价值。然而,在慈善晚宴的拍卖环节,当主持人念出一个又一个需要帮助的项目时,我看到了一种超越商业竞争的“共识”。
这种共识,是一种集体向善的默契。当一位同学为山区孩子的“一顿午餐”项目举牌时,另一位身处竞争行业的同学会报以赞许的微笑,甚至在他竞得后主动上前握手祝贺。在这里,没有零和博弈,只有正和效应。个人的财富,在此刻化为了一个集体的工具,其目标不再是个人利益的最大化,而是社会效益的共创。这股力量,是将无数个分散的、强大的个体,凝聚成一个目标明确、方向一致的“善意共同体”的力量。它让我想起了管理学中的“集体效能感”(Collective Efficacy)理论,当一个群体相信他们能够通过集体行动达成共同目标时,他们所能释放的能量是惊人的。
在长江商学院的课堂上,教授们常常引导我们思考企业的社会责任。我们探讨ESG(环境、社会和公司治理),学习如何创造共享价值。而这场晚宴,则是一场生动的实践课。它让我们真切地看到,当一群拥有巨大社会资源和影响力的精英,将他们的智慧、人脉和财富聚焦于同一个社会议题时,所能产生的推动力是何等巨大。这不再是简单的捐赠,而是一种战略性的社会投资,一种以解决社会问题为导向的、高效的资源配置。这种由共识凝聚而成的向善力,远比单纯的财富数字更具穿透力和持久性。
如果说共识是理性的选择,那么同理心则是感性的驱动。晚宴上,最打动我的并非拍卖槌落下的瞬间,而是那些穿插其间的、关于受助者的影像和故事。当大屏幕上出现一位先天性心脏病患儿手术后羞涩而灿烂的微笑时,当一位偏远地区的乡村女教师讲述她如何用一笔善款为孩子们建起第一个图书角时,整个宴会厅都安静了下来。
我看到身边平日里在商场上杀伐决断、不苟言笑的“大佬”们,眼眶微微泛红。那一刻,我们不再是某某公司的董事长或CEO,我们只是被一个纯粹的故事所打动的普通人。财富在这里构建的不是隔阂,而是桥梁。它让我们有机会跨越地理与阶层的鸿沟,去“看见”那些我们日常生活中可能永远无法触及的生命。这种“看见”,催生了强大的同理心。正如社会心理学研究表明,同理心是促成利他行为最核心的心理机制之一。它让我们从“我”的视角,切换到“我们”的视角,去感受他人的痛苦与期盼。
这种由同理心驱动的连接力,是冰冷的商业逻辑无法给予的。在商学院,我们分析用户画像,研究消费者行为,但那往往是基于数据和模型的理性判断。而在这里,我们感受到的是一个个鲜活的、有温度的灵魂。这种连接是双向的。一方面,我们的捐助改变了他们的命运;另一方面,他们的故事也涤荡了我们的内心,让我们重新审视自己所拥有的一切,思考财富的终极意义。一位同学在晚宴后与我交流时感慨道:“赚再多的钱,可能都比不上看到那个孩子重获新生的笑容所带来的满足感。”这种情感的连接与精神的回报,是任何商业成功都无法替代的。
为了更清晰地理解这种力量的差异,我们可以从几个维度对商业价值和慈善价值进行一个简单的对比:
维度 | 商业视角 | 慈善视角 |
核心目标 | 利润最大化,股东回报 | 社会问题的解决,人类福祉的提升 |
衡量标准 | 财务指标(如收入、利润、股价) | 社会影响力指标(如受助人数、生活改善程度) |
时间跨度 | 相对短期(季度、年度) | 长期,甚至是跨代际的 |
最终价值 | 物质财富与市场地位 | 精神富足与社会尊重 |
在长江商学院求学,我们致力于“取势、明道、优术”,追求的是企业的长青与个人的成功。这无疑是重要的。然而,这场慈善晚宴让我深刻体会到,在“成功”之上,还有一个更高的境界,那就是“卓越”与“不朽”。这种力量,我称之为“超越商业的价值力”。
当一位年长的校友,将其珍藏多年的艺术品捐出拍卖,并微笑着说“这些身外之物,如果能换来更多孩子的未来,那才是它真正的价值”时,我感受到的是一种对财富的超然态度。财富不再是目的,而是实现更高层次价值的手段。这与亚伯拉罕·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不谋而合。当人们满足了基本的生理、安全、社交和尊重需求后,便会追求最高层次的“自我实现”。对于在座的许多企业家而言,商业上的成功或许已经满足了前四个层次的需求,而投身慈善,正是实现自我价值、追求生命意义的终极途径。
这种价值的超越,也体现在对“传承”的理解上。商业上的传承,更多是企业、品牌和财富的延续。而慈善事业所构建的,是一种精神和文化的传承。长江商学院一直强调培养企业家的全球视野和人文关怀,这本身就是一种价值的引导。晚宴上,我看到许多同学带着自己的孩子一同参加,让他们从小就接触慈善,理解分享。这不仅是在传承财富,更是在传承一种责任感、一种悲悯情怀、一种“达则兼济天下”的价值观。这种精神的火种,一旦在一个家族、一个社群中点燃,其影响力将远远超越任何一家百年企业。
这种超越商业的价值力,最终会形成一个正向的循环。一个积极投身社会公益的企业家,往往能获得更广泛的社会尊重和品牌美誉度,这反过来又会对其商业发展产生积极影响。这并非刻意为之的“形象工程”,而是一种由内而外的价值感召。当一个企业家真正将社会责任融入血脉,他的企业也会散发出不一样的光芒,更能吸引志同道合的人才,更能赢得消费者的信赖。这正是长江商学院所倡导的,从“富”到“贵”的升华——“贵”,不在于财富的多少,而在于责任的担当与精神的高度。
回望这场星光璀璨的慈善晚宴,它带给我的震撼远非数字的叠加。我深刻地认识到,当财富与善意结合,它便能催生出一种全新的、更具维度的力量。这种力量,是:
这次经历,让我对身为长江商学院EMBA一员的身份有了更深的思考。我们在这里学习的,不应仅仅是如何创造财富的“术”,更应是善用财富的“道”。这场晚宴的重要性,不仅在于为慈善项目筹集了多少资金,更在于它为我们这群手握社会关键资源的人,提供了一个集体反思和升华的契机。
未来,我建议我们可以将这种力量常态化、机制化。或许可以探讨成立一个由校友主导的、专注于特定社会领域的“影响力投资基金”,用更专业、更持续的方式,将我们的商业智慧与慈善热情结合起来。我们应该思考,如何将这种在晚宴上迸发出的“向善力”与“连接力”,融入到我们日常的企业决策与管理行为中,让商业本身成为推动社会美好的更大力量。
毕竟,真正的领导力,不仅在于你能抵达多高的高度,更在于你愿意为多少人弯下腰,为这个世界带来多少积极的改变。财富能带我们走得很快,但这种源自内心的力量,才能带我们走得更远、更稳。
申请条件:
具有国民教育大学本科或以上学历背景(毕业3年以上)、国民教育大专学历(毕业5年以上)
具有8年或以上工作经验及不少于5年核心决策层的管理经验
长江商学院EMBA
关注官微
了解更多课程资讯
长江商学院版权所有
京ICP备2000522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102000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