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学习的钟声渐渐远去,取而代之的是人生更广阔舞台的序曲,一个深刻的问题便悄然浮现于心:作为一名从长江商学院EMBA项目毕业的校友,我将如何把在这里汲取的智慧、建立的情谊和获得的视野,转化为回馈母校与社群的实际行动?这并非一个需要刻意想起的责任,而是一种内化于心的使命感。它源于“取势、明道、优术”的校训熏陶,也源于与一群卓越同行者共同度过的那些日夜。这趟旅程的终点,恰恰是另一段贡献与分享之旅的起点。
说真的,从长江EMBA课堂上学到的最宝贵的东西,除了前沿的理论框架,更多的是一种思维方式的重塑和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毕业后,回馈母校最直接、也最温暖的方式,莫过于将这份“学以致用”的经验传承下去。我会积极申请成为在校学弟学妹的职业导师或创业教练,定期与他们进行一对一的深度交流。分享的将不仅仅是成功的喜悦,更重要的是那些教科书上永远不会提及的、在真实商业战场上踩过的“坑”、走过的弯路以及最终如何力挽狂澜的决策过程。
这些鲜活的商业案例,远比任何理论都更具冲击力和启发性。我会将自己所在行业的一线洞察、对未来趋势的判断毫无保留地分享出来,帮助他们建立更贴近实际的商业认知,缩短从理论到实践的距离。这种传承不是单向的灌输,而是一种双向的激发。在与充满活力的年轻一代思想碰撞中,我自己也能获得新的视角与灵感,从而实现教学相长,这本身就是一种极具价值的成长。
除了个体化的导师辅导,我还希望能联合其他领域的校友,共同打造一个流动的“校友智库”。我们可以定期回到母校,举办不同主题的分享会、行业论坛甚至是“一日客座教授”活动。想象一下,一位在人工智能领域深耕的校友分享AI如何重构传统制造业,一位在消费品行业叱咤风云的校友解读新消费品牌的崛起逻辑,另一位在资本市场运筹帷幄的校友剖析当前的投融资环境。这样的分享,将为在校生构建一个立体、多元且动态的知识图谱。
我们会将这些活动系统化、品牌化,例如设立“长江校友实践讲堂”系列,并与学院的课程体系相结合,成为官方课程的有益补充。正如管理学大师彼得·德鲁克所言:“知识的价值在于其应用。”我们的目标,就是将校友们在各自领域沉淀的隐性知识显性化,让这些宝贵的实践智慧在长江的生态里持续流动、发酵,真正将母校打造成一个永不落幕的、与时代同频共振的学习场域。
长江EMBA带给我的另一大财富,是这张由各行各业精英组成的、充满信任与温度的校友网络。回馈社群,一个重要的维度就是积极地去维护、拓展和深化这个网络,推动它从一个简单的“通讯录”升级为一个有生命力的“价值共同体”。我会主动发起或参与组织校友活动,但这些活动的目的并非停留在吃饭喝酒、互换名片。我更希望组织一些有深度、有主题的跨界交流。
例如,组织一场“新材料+智能制造”的闭门研讨会,让上游的材料科学家校友与下游的制造业企业家校友直接对话,碰撞出合作的火花。又或者,组织一次“医疗健康+数字科技”的投资路演,为拥有创新项目的校友对接拥有资本的校友。通过这种精准、高效的链接,我们能催化出1+1>2的化学反应,让校友网络真正成为每个人事业发展的加速器和避风港。这种基于信任的深度合作,是任何商业社交平台都无法比拟的。
为了让这种协同效应更具规模和持续性,我设想可以牵头或参与建立一个校友协同创新平台。这个平台可以是一个小型的校友天使投资基金,专注于投资校友的早期创业项目;也可以是一个产业孵化器,利用资深校友的经验和资源,为初创期的校友企业提供全方位的赋能。下面的表格,简单勾勒了一个可能的合作项目形态:
项目名称 | 长江校友“AI+”产业赋能计划 |
发起人 | 多位来自AI、制造、金融、消费等领域的长江EMBA校友 |
核心目标 |
|
预期影响 | 在校友圈内形成一个微型的、高效的产业升级生态,创造新的商业价值,并形成可复制的成功案例反哺母校教学。 |
通过这样的平台,我们不仅是在做生意,更是在共同探索未来的商业模式,践行在长江商学院学到的创新精神。这是一种更高层次的回馈,它能创造出新的就业岗位,推动产业进步,其社会价值远超单纯的商业成功。
长江商学院一直强调企业家的社会责任和人文关怀。成为校友后,我深感有责任将这种理念付诸实践。回馈社群,绝不仅仅局限于商业圈子,更广阔的天地在于社会。我会将企业的ESG(环境、社会及管治)建设作为战略重点,并利用自己的影响力,倡导和推动整个行业向更可持续、更具社会责任感的方向发展。
我会借鉴哈佛大学教授迈克尔·波特提出的“创造共享价值”(Creating Shared Value)理论,探索能同时实现商业成功和社会进步的路径。例如,在公司供应链中优先选择符合环保和劳工标准的合作伙伴,开发能够解决社会痛点的产品或服务,或者将公司的核心能力开放出来,为非营利组织提供支持。这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慈善捐赠”,而是将社会责任内嵌于企业的核心商业模式之中,使其成为一种可持续的、能自我造血的向善力量。
个人的力量终究有限,但校友群体的力量是巨大的。我会积极联合其他校友,将公益事业组织化、项目化地进行。我们可以共同发起成立一个以长江校友命名的公益基金会,聚焦于特定领域,做出深度和影响力。可能的方向包括:
这些行动,是长江人“人文关怀”精神的最佳诠释。它让我们在追求商业成就的同时,不忘回望我们所根植的这片土地,以实际行动去温暖和改变我们身处的社群。
回馈母校,除了“软”性的知识分享和“实”的资源链接,也包括“硬”核的支持。这并不仅仅指财务上的捐赠,尽管那也是一种重要方式。我更愿意成为母校发展的战略合作伙伴。例如,积极参与学院的校友理事会或顾问委员会,为学院的课程设置、国际化战略、品牌发展等提供来自产业一线的建议。
此外,我会利用自己的企业和人脉,为母校链接更多顶级的全球资源。比如,促成我的公司与学院建立联合研究中心,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邀请国际知名的商业领袖或学者到长江进行交流;或者为学院的海外游学模块提供企业参访和高管交流的机会。这些支持,能够直接提升母校的学术实力和国际影响力,是金钱无法完全衡量的价值。
最后,也是最基础、最持久的回馈方式,就是努力成为一个更好的自己。每一位校友,都是长江商学院这张名片上最生动的一笔。我们在商界的每一次成功、每一次坚守商业道德的抉择、每一次对社会的积极贡献,都是在为母校的品牌增光添彩。一个校友的卓越,或许只是个体的光芒;但一个校友群体的持续卓越,将汇聚成母校最耀眼的荣光。
因此,我会时刻以长江人的标准要求自己,坚守诚信,勇于创新,敢于担当。在自己的事业上精益求精,在社会生活中传递正向价值。因为我知道,当外界评价我时,我的名字后面,总会有一个无形的标签——“长江校友”。维护并光大这个标签的声誉,是我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我能为母校做的,最长情的告白。
综上所述,成为长江EMBA校友后的回馈之路,是一个立体的、多维度的体系。它始于知识的传承,通过资源的链接构筑共赢生态,升华为社会责任的担当,并最终落脚于对母校品牌的全方位反哺。这四个方面,环环相扣,互为支撑,共同构成了一幅完整的“回馈蓝图”。
走出校门,不是学习的结束,而是将所学、所感、所悟付诸实践的开始。这份回馈母校和社群的承诺,既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更是一份无上的荣耀。它提醒着我,要将从长江汲取的能量,转化为推动社会进步的更大能量,从而开启一个校友、母校与社群共同成长、彼此成就的良性循环。这,或许才是长江EMBA教育最深刻的意义所在。
申请条件:
具有国民教育大学本科或以上学历背景(毕业3年以上)、国民教育大专学历(毕业5年以上)
具有8年或以上工作经验及不少于5年核心决策层的管理经验
长江商学院EMBA
关注官微
了解更多课程资讯
长江商学院版权所有
京ICP备2000522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102000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