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一位在职场上摸爬滚打多年、小有成就的管理者,下定决心投资一笔不菲的费用和宝贵的时间去攻读EMBA时,他/她的初衷往往是明确的:突破职业瓶颈、拓展高端人脉、更新知识体系,最终为自己的职业生涯再添一把火。然而,当两年左右的学习生涯接近尾声,许多人会发现一个始料未及、甚至有些“尴尬”的“副作用”——那个曾经让他们引以为傲、赖以生存的工作,似乎突然之间变得面目模糊,甚至有些“配不上”自己了。这并非一种突如其来的傲慢,而是一种认知、圈层、能力与自我价值全面重塑后,必然产生的化学反应。
这种“瞧不上”,不是对过去努力的否定,而是对未来可能性的无限向往。它像一颗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子,激起的涟漪将彻底改变你对职业生涯这片水域的看法。
在读EMBA之前,你可能是一位出色的部门总监或项目负责人。你的世界观,很可能被公司的组织架构、年度KPI和具体的业务流程所定义。你思考的是如何更高效地执行战术、管理团队、达成目标。你看到的,是自己负责的那棵枝繁叶茂的“树”,你所有的精力都花在如何让这棵树长得更好、结出更多的果实上。
然而,EMBA的课堂,尤其是像长江商学院这样汇聚顶尖教授和行业领袖的平台,它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把你从那棵树下拽出来,带你到山顶,让你俯瞰整片森林,甚至远眺森林之外的草原、河流与山脉。课堂上,你不再是研究“如何优化A产品的营销渠道”,而是与同学们一起,站在CEO的视角,解剖一个巨头企业为何在时代浪潮中轰然倒塌;你分析的不再是本部门的预算,而是全球宏观经济政策对产业链的深远影响。你学习的是财务报表背后的资本逻辑,是市场波动之下的人性博弈,是技术变革前端的商业模式创新。
这种视角的急剧拉升是颠覆性的。当你带着“森林”的格局,再回头审视自己那份“树木”级别的工作时,一种强烈的错位感便油然而生。那些曾经让你殚精竭虑的部门协调、流程审批,在“产业生态”、“全球化战略”这些宏大叙事面前,显得如此渺小和琐碎。你开始思考的,不再是“如何把这件事做得更好”,而是“这件事本身,还值不值得做?”。这种“瞧不上”,本质上是认知维度提升后,对原有工作价值和意义的重新评估。
EMBA的价值,一半在课堂,另一半,甚至更重要的一半,在你的同学身上。这个圈子,是一个被精心筛选过的高势能社群。在你身边坐着的,不再是公司的同事,而可能是A股上市公司的创始人、手握数亿美金的投资人、独角兽企业的核心高管,或是某个细分领域的隐形冠军。
在课间、午餐、海外模块的游学途中,你们的交流内容发生了质的变化。大家谈论的不再是办公室八卦或项目进展,而是:
这种环境的浸润,会潜移默化地改变你的“参照系”。过去,你可能以公司里比你高一级的VP为榜样;而现在,你的参照对象变成了那些在时代风口上创造商业传奇的同窗。他们的成功,不再是遥不可及的新闻头条,而是触手可及的、活生生的案例。你看到他们所承担的风险、所做出的决策、所创造的价值,再对比自己按部就班、在庞大组织里扮演一颗螺丝钉的角色,一种强烈的“不满足感”会油然而生。
为了更直观地展示这种冲击,我们可以看一个简单的对比表格:
维度 | 读EMBA前的工作圈 | EMBA同窗圈 |
身份角色 | 执行者、管理者 | 决策者、所有者、创造者 |
关注焦点 | 流程、指标、内部协调 | 战略、资本、市场格局、创新 |
思维模式 | 在规则内做到最好(How) | 定义规则、改变游戏(What & Why) |
这种参照系的巨变,让你开始“瞧不上”的,并非工作的具体内容,而是这份工作所能提供的平台高度和成长斜率。你渴望的,是像同窗那样,去亲自掌舵一艘船,而不是在巨轮上做一个安稳的水手。
EMBA课程为你装备了一套全新的“屠龙之术”。你学会了用更复杂的金融模型来评估项目价值,掌握了波特五力、蓝海战略等一系列分析工具,也深入研究了最前沿的领导力理论和组织行为学。你感觉自己仿佛被打通了任督二脉,对商业世界的理解提升到了一个新的层次。
然而,当你带着这身“屠龙技”兴冲冲地回到原来的工作岗位时,却发现自己面对的,可能依然只是些“鸡毛蒜皮”。你精心准备的一份基于详实数据和战略框架的改革方案,可能会因为“流程太复杂”、“牵扯部门太多”、“不符合公司传统”而被束之高阁。你想推动一场深刻的数字化转型,却发现团队成员能力跟不上,老板的认知也停留在“建个网站”的层面。你学到的那些运筹帷幄的本领,在僵化的组织结构和保守的企业文化面前,毫无用武之地。
这种“能力溢出”和“实践困境”的矛盾,是导致“瞧不上”现在工作的最直接的导火索。这就像一位学成归来的绝世高手,却被安排去看守粮仓,每天的工作就是驱赶麻雀。内心的憋屈和英雄无用武之地的失落感,会让你对当前的工作产生深深的怀疑。你“瞧不上”的,是那个无法承载你新能力、新思想的平台,是那个让你一身屠龙技无处施展的逼仄空间。
读EMBA的过程,不仅仅是知识的输入,更是一场深刻的自我认知和反思之旅。在与教授、同学的深度交流中,在对无数成败案例的复盘中,你会不断地被挑战、被启发,被迫去思考一些更终极的问题:
这些问题,在日常繁忙的工作中,我们很少有时间去触及。而EMBA提供了一个场域,让你不得不去直面自己的内心。很多人在这个过程中,完成了从“职业”到“事业”的观念转变。工作的意义,不再仅仅是获取报酬、养家糊口的工具(求生存),而是实现个人抱负、创造社会价值、留下个人印记的载体(求实现)。
当你的自我价值体系完成了这次重构,你会用一把全新的尺子去丈量你现在的工作。如果这份工作只是让你成为一个高效的赚钱机器,而无法给你带来成就感、使命感和成长的喜悦,那么“瞧不上”的情绪便会自然而然地产生。你开始渴望的,是一份能够将个人价值、商业价值和社会价值完美结合的工作。这时的“瞧不上”,已经超越了对工作内容、平台、薪酬的不满,上升到了对生命意义和存在价值的哲学拷问。
综上所述,“读EMBA最大的副作用是你会开始‘瞧不上’你现在的工作”,这并非一句玩笑话,而是学员在认知、圈层、能力、价值四个维度全面升级后,一种必然的心理状态。它不是消极的鄙夷,而是积极的“不满足”,是成长的“阵痛”,是雄心被点燃后的必然结果。
这股“瞧不上”的力量,往往会成为学员职业生涯的强大催化剂,推动他们走向更广阔的舞台:
因此,对于正在考虑或正在攻读EMBA的职场精英们,我的建议是:
而对于那些拥有EMBA员工的企业来说,这同样是一个提醒:当你的核心人才去进修EMBA后,不要指望他/她会“更听话”,而要准备好迎接一个“更有想法”的回归者。如何为他们提供施展才华的土壤,留住这些被“催化”了的人才,将是企业必须面对的重要课题。
最终,那个让你“瞧不上”现在工作的EMBA,或许正是开启你人生下一段精彩旅程的金钥匙。
申请条件:
具有国民教育大学本科或以上学历背景(毕业3年以上)、国民教育大专学历(毕业5年以上)
具有8年或以上工作经验及不少于5年核心决策层的管理经验
长江商学院EMBA
关注官微
了解更多课程资讯
长江商学院版权所有
京ICP备2000522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102000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