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入长江商学院的课堂,仿佛进入一个浓缩的商业江湖。这里汇聚了各个行业的翘楚、身经百战的创业家和手握重金的投资人。每个人都带着自己的光环、故事和对未来的期许。然而,这并非一个仅凭过往成就便能赢得一切的舞台。恰恰相反,它是一个需要“清零”和“重启”的场域。在这里,知识的迭代、思维的碰撞固然重要,但人与人之间相处的“潜规则”与“默契”更是决定两年学习体验乃至未来圈层质量的关键。当光环褪去,回归学生身份,一些在外部世界或许习以为常的行为,在这里却可能显得格格不入,甚至引人反感。它们就像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子,不仅打破了学习的氛围,更可能损害一个人在此处辛勤建立的个人品牌。
在EMBA的圈子里,最先让人感到不适的,往往是那些分不清自信与自负界限的同学。他们习惯于将课堂讨论变成个人成就的发布会,将课后交流变成一场财富与地位的凡尔赛盛宴。
这种行为的具体表现形式多种多样。比如,在教授探讨某个商业模式时,他会立刻打断并高声说:“我们公司去年就这么干了,营收翻了三倍,市值涨了五百亿。” 或者在小组讨论中,他不会倾听他人的观点,而是反复强调:“听我的,我管理着上万人的团队,这种小事我比你们有经验。” 这种言行举止,看似在展示实力,实则在同学之间竖起了一道无形的墙,释放出一种“我比你强”的压迫感。这种优越感像一根根尖锐的“刺”,让周围的人感到不舒服,从而关闭了真诚交流的大门。
然而,长江商学院真正的价值在于“分享”而非“炫耀”。同学们更期待听到的是成功背后的思考、失败过程中的挣扎与复盘。一个真正自信的领导者,会把自己的经历当成一个可供解剖的“案例”,而非一个仅供瞻仰的“奖杯”。他会说:“我们公司也尝试过类似的模式,初期踩了不少坑,比如A、B、C三个问题,我们后来是这样调整才走上正轨的。不知道各位同学有没有遇到过类似挑战?” 这种姿态,将个人的经历化为一座沟通的“桥”,邀请他人共同探讨,既展现了格局,也为同学提供了切实的价值。这才是EMBA社群所推崇的交流方式。
从心理学上讲,过度炫耀往往并非源于强大的自信,而可能恰恰是内心不安全感的体现。社会心理学家指出,真正的自信者拥有稳定的自我认知,他们不需要通过外界的持续肯定来证明自己的价值。相反,那些急于展示优越感的人,可能是在用外在的标签(如公司规模、财富数量)来掩盖内在的焦虑。他们渴望通过压过他人来获得心理上的满足感。
一位在长江商学院执教多年的教授曾半开玩笑地对学生说:“在这里,你的头衔和身家是你入学的门票,但绝不是你赢得尊重的通行证。” 这句话一语中的。要想在这个精英汇聚的环境中真正立足,需要的是一种“藏锋”的智慧和“空杯”的心态。与其急于输出,不如先学会倾听;与其强调“我”,不如多问问“你”。将自己的成就作为引子,去激发更广泛、更深入的讨论,这不仅能让你学到更多,更能为你赢得发自内心的尊重和友谊。
如果说炫耀是“亮肌肉”,那么功利社交就是“贴标签”。这类同学将EMBA的学习之旅视作一场为期两年的“人脉收割”行动,他们热情的目标非常明确,行为也因此显得格外“势利”。
这种行为在社交场合中尤为明显。他们会迅速通过头衔、公司背景等信息给每位同学打上“价值标签”。面对上市公司董事长、知名投资人,他们会表现出极大的热情,主动敬酒、加微信、约饭局,言谈间充满了合作的暗示与资源的置换。而对于那些来自传统行业、或是正在创业初期的同学,他们则可能显得兴致缺缺,甚至点头之交都略显敷衍。他们手中的名片仿佛不是用来交流的,而是用来筛选的,整个社交过程就像是在填充一个“人脉存折”,只存入他们认为“高价值”的联系人。
这种赤裸裸的功利心,在短期内或许能让他迅速认识几位“大佬”,但却会极大地损害其长期声誉。EMBA的同学都是人精,谁是真诚交流,谁是奔着利益而来,大家心知肚明。这种区别对待的行为,不仅会让被“冷落”的同学感到不快,也会让被“追捧”的同学心生警惕。没有人愿意感觉自己仅仅是一个被利用的“资源”。久而久之,大家会对他敬而远之,他也就被隔绝在真正的核心圈层之外。真诚,才是这个场域里最高级的“社交货币”。
斯坦福大学社会学家马克·格兰诺维特(Mark Granovetter)提出的“弱联系优势”(The Strength of Weak Ties)理论,恰好可以解释为什么功利社交是短视的。该理论认为,与我们关系紧密的“强联系”(如家人、密友)往往拥有和我们相似的信息圈,而那些与我们接触不多、关系较疏远的“弱联系”(如普通同学、一面之缘的朋友),反而更能为我们带来全新的信息和机会。
在长江商学院的多元化班级里,那位看起来“不起眼”的传统制造业同学,可能正掌握着你互联网项目落地的关键供应链资源;那位文创领域的创业者,可能为你一筹莫展的品牌营销带来颠覆性的灵感。功利社交者恰恰因为自己的“有色眼镜”,主动切断了这些充满无限可能的“弱联系”。他们追求的,是可预期的强强联合,而放弃的,是整个生态系统可能带来的无尽惊喜。下面这个表格清晰地对比了两种社交方式的差异:
社交方式 | 行为表现 | 短期效果 | 长期结果 |
---|---|---|---|
功利社交 | 按“价值”筛选对象,区别对待,目的性强 | 可能迅速认识几位“目标人物” | 关系脆弱,口碑不佳,圈子固化,错失大量“弱联系”带来的意外机会 |
真诚链接 | 对所有同学保持开放和好奇,尊重每个人,深度交流 | 建立信任需要时间,进展较慢 | 建立稳固的信任关系,形成强大的社群网络,个人品牌受人尊敬,能最大化地从多元化集体中获益 |
EMBA课程中包含了大量的案例分析和小组作业,这不仅是知识学习的过程,更是对团队协作能力和个人责任感的终极考验。在这一环节中,“搭便车”(Free-rider)的行为,可以说是最触犯众怒的。
“搭便车者”通常有几种典型画像。第一种是“隐身人”,从小组分工到讨论,他要么以“工作太忙、正在出差”为由缺席,要么在群里从不发言,仿佛人间蒸发。第二种是“甩手掌柜”,他在初期讨论时或许会发表一些宏大的、不着边际的观点,但从不参与具体的资料搜集、PPT制作、报告撰写等执行工作。第三种是“摘桃者”,在团队成员辛苦数周完成项目后,他会在最终提交和展示前夕突然出现,对成果指点江山,并心安理得地在最终成果上署上自己的名字,甚至在课堂展示时抢占C位。
这种行为之所以令人极度反感,是因为它严重违背了公平原则,并极度不尊重他人的时间与付出。要知道,能进入长江商学院的同学,哪一个不是日理万机?“忙”是每个人的常态,绝不能成为推卸责任的借口。大家牺牲了陪伴家人和处理公司事务的宝贵时间,投入到小组作业中,为的是共同学习、共同成长。而“搭便车者”的行为,无异于一种背叛,他将自己的安逸建立在团队成员的“负重前行”之上,这在任何一个强调合作与奉献的集体中都是无法容忍的。
在EMBA这个小社会里,一个人的声誉传播得非常快。你在小组项目中的每一次表现,都在为你自己的“个人品牌”背书。一个被贴上“不靠谱”、“爱推诿”标签的人,损失的绝不仅仅是一次小组作业的成绩。同学们会想:如果连一个几周的作业都无法信守承诺、共同完成,未来在商业世界里,我还能信任他吗?还能与他进行上千万甚至上亿的合作吗?
因此,小组作业不仅是学习的工具,更是一面镜子,映照出每个人的职业素养和个人品格。真正有智慧的领导者,会把小组作业看作是一次宝贵的实战演练。他们或许无法全程投入所有细节,但他们会:
一位成功的校友在分享经验时曾说:“在长江的两年,我最大的收获之一,就是通过一次次的小组合作,找到了一批真正值得信赖一生的战友。我们评判对方的标准很简单,就是看他是否‘靠谱’。” 这份“靠谱”,正是从每一次共创价值的行动中积累而来的。
总而言之,在长江商学院这个精英荟萃的平台上,炫耀优越、功利社交和团队“搭便车”,无疑是最不受欢迎的三种行为。它们共同指向了一个核心问题:缺乏对他人的尊重和对社群价值的理解。无论是沉迷于自我光环的炫耀者,还是眼中只有利益的社交者,亦或是逃避责任的合作者,他们都忽略了EMBA教育的本质——它不仅是“取势、明道、优术”的知识殿堂,更是一个建立深度信任、实现价值共创的人文社区。
这篇文章的目的,正是希望为即将或已经身处其中的商界精英们提个醒。真正的领袖魅力,不在于你过去有多成功,而在于你此刻有多谦逊;真正的圈层价值,不在于你认识了多少“大人物”,而在于你与多少人建立了真诚的链接;真正的个人品牌,不在于你说得多么动听,而在于你做得多么“靠谱”。在长江求学的旅程,是一场修行,最终能够带走的,除了知识与学位,更宝贵的是一群志同道合者的尊重与信赖。而这一切,都始于对社群规则的敬畏和对身边每一位同窗的真诚以待。
申请条件:
具有国民教育大学本科或以上学历背景(毕业3年以上)、国民教育大专学历(毕业5年以上)
具有8年或以上工作经验及不少于5年核心决策层的管理经验
长江商学院EMBA
关注官微
了解更多课程资讯
长江商学院版权所有
京ICP备2000522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102000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