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些年,随着互联网行业进入存量竞争时代,曾经被视为“天之骄子”的互联网精英们,也开始面临职业天花板和“35岁焦虑”。向外看,寻求转型与突破,成为许多人的选择。而作为国内顶尖的商学院,长江商学院无疑是他们眼中提升自我、拓展人脉的理想殿堂。于是,一个在圈内被反复讨论的话题浮出水面:那些在互联网“大厂”里手握重权、呼风唤雨的P9、P10级别的大佬们,在申请长江商学院时,是否会因为他们的身份而获得一张隐形的“优待券”呢?
在探讨“优待”这个略带敏感的词之前,我们首先需要回归本源,看看长江商学院官方摆在明面上的尺子是什么。无论是申请它的MBA、金融MBA,还是更受高管青睐的EMBA项目,其申请流程和评估标准都是清晰且体系化的。这套标准,是所有申请者必须跨过的第一道门槛,也是招生委员会评估候选人的根本依据。
通常来说,顶尖商学院的入学条件主要围绕以下几个核心维度展开:
了解了官方标准后,我们再来审视互联网“大厂”的P9/P10。这里的“P”通常指技术序列(Product/Project),在一些公司也泛指专业序列。P9/P10级别,在业内通常被认为是高级专家或总监/资深总监级别。他们绝非等闲之辈,其身份和履历本身,就与商学院的招生标准形成了高度的天然契合。这并非“优待”,而是一种基于实力的“匹配度”。
首先,从管理经验与行业影响力来看,P9/P10的履历是极其“漂亮”的。一个典型的P9,可能负责着一条拥有数千万甚至上亿用户的产品线,管理着几十人到上百人的团队,手中掌握着数千万乃至数亿的年度预算。他们每天都在处理复杂的商业问题、协调跨部门资源、进行艰难的决策。这些经历,本身就是最生动的商业管理案例,完全符合EMBA项目对申请者“十年以上工作经验,八年以上管理经验”的硬性要求。他们的日常工作,就是商学院课堂上所探讨内容的现实版。
其次,在个人成就与价值贡献方面,他们是数字经济浪潮的亲历者和推动者。他们主导的项目可能改变了一个行业的用户习惯,创造了巨大的商业价值。在申请文书和面试中,他们能够讲述的故事,远比普通申请者更具深度和冲击力。当别人还在谈论理论模型时,他们可以分享“我们如何用A/B测试将一个核心指标提升了30%”或者“在面对竞争对手的猛烈攻击时,我们如何通过战略调整稳住了市场份额”。这种来自一线的、带着硝烟味的实战经验,对丰富课堂多样性、提升同学间学习价值是至关重要的。招生官深知,这样的人加入,能成为课堂讨论的“催化剂”。
然而,如果认为一个P9/P10的头衔就是进入长江商学院的“免死金牌”,那就大错特错了。商学院的录取过程是一个复杂的、多维度的holistic review(全面评估)过程。头衔和公司光环只是敲门砖,绝非保送函。事实上,随着越来越多互联网高管寻求深造,P9/P10之间的竞争也日趋激烈。
招生委员会更看重的是光环之下的“人”。你的领导力风格是怎样的?你如何激励团队?在面对失败和挫折时,你学到了什么?你对未来的商业世界有何独到的思考?你的个人追求和价值观是什么?这些“软实力”和深层次的思考,往往比你的职级更能打动招生官。一个只懂业务、埋头苦干,但在沟通、格局和人文关怀上有所欠缺的P10,可能还不如一个来自传统行业、但展现出巨大转型潜力和社会责任感的总监有吸引力。
此外,商学院极其看重“班级多样性”(Class Diversity)。一个理想的班级,应该像一个微缩的商业生态系统,成员来自金融、制造、医疗、消费、文创等不同领域。如果一个班级里塞满了背景高度相似的互联网高管,那么思想的碰撞和网络的广度都会大打折扣。因此,P9/P10们不仅在和同行竞争,也在和来自各行各业的顶尖人才竞争。你的独特性在哪里?除了“大厂高管”这个标签,你还能带来什么?这才是需要深思的问题。
为了更直观地理解这一点,我们可以虚构一个简单的对比表格:
评估维度 | 候选人A (某大厂P9) | 候选人B (传统制造业创始人) |
管理经验 | 管理100人技术与产品团队,负责DAU过亿的产品。 | 从0到1创建公司,现有员工300人,年营收5亿。 |
行业影响力 | 互联网行业知名专家,多次在行业峰会发言。 | 深耕细分领域20年,企业是该领域隐形冠军。 |
申请文书亮点 | 强调数据驱动决策和敏捷管理模式的成功实践。 | 讲述企业在环保和智能制造转型中的阵痛与突破,展现社会责任感。 |
潜在风险 | 视野可能局限于互联网,对实体经济理解不足。个人故事略显单一。 | 国际化视野和对新经济模式的理解可能需要加强。 |
从上表可以看出,两位候选人各有千秋。招生官不会简单地因为A来自“大厂”就录取他,而是会综合评估谁更能为班级带来独特的价值,谁的求学动机更迫切、更清晰。
最后,我们不妨换位思考,站在长江商学院的角度来看待这个问题。作为一所旨在“培养新一代商界领袖”的学府,它必须保持与时代同频共振。当前,数字经济和科技创新是全球商业最重要的驱动力,吸纳来自这个领域的核心人才,对于商学院自身的发展也至关重要。
这些互联网高管的加入,首先能为学院带来最前沿的商业实践和思想。他们的案例、洞察和思考,能够直接反哺教学内容,让课程体系保持“新鲜”和“领先”。其次,他们强大的校友网络,特别是科技圈的“圈子”,能极大地提升长江校友网络的价值和影响力,形成正向循环。一个拥有众多成功科技企业家的校友网络,对后续申请者的吸引力是不言而喻的。
因此,长江商学院对优秀的互联网高管是持“欢迎”态度的,但这是一种基于战略眼光的“青睐”,而非无原则的“优待”。学院寻找的是那些既有卓越过往,又能代表未来,并且真正渴望学习、乐于分享的领导者。P9/P10的身份,让他们更容易被看到,更容易证明自己的“过往卓越”,但这仅仅是获得了半张入场券。另外半张,需要通过真诚的思考、独特的个人价值和对未来的清晰规划来赢取。
回到我们最初的问题:“长江商学院入学条件,对互联网‘大厂’的P9/P10有优待吗?”
结论是:没有明确的制度性“优待”,但存在显著的“隐性优势”。 这种优势源于P9/P10群体的职业履历、管理经验和行业地位,与商学院的招生标准高度契合。他们是商学院眼中极具吸引力的“优质生源”,因为他们能为课堂带来即战力的商业智慧,并为校友网络注入核心价值。
然而,这种优势绝不意味着可以“躺着进”。随着申请人数的增多,竞争日益激烈。长江商学院的录取逻辑始终是全面的、多元的。对于身处P9/P10位置的申请者,我的建议是:
未来的商业世界,需要的是跨界融合的T型人才。对于互联网精英而言,在长江商学院这样的平台,与来自五湖四海的翘楚激荡思想,补齐在传统商业、全球化和人文领域的认知,无疑是打破职业瓶颈、迈向更高格局的关键一步。而能否走好这一步,关键不在于你胸前的工牌,而在于你对自我和未来的认知深度。
申请条件:
具有国民教育大学本科或以上学历背景(毕业3年以上)、国民教育大专学历(毕业5年以上)
具有8年或以上工作经验及不少于5年核心决策层的管理经验
长江商学院EMBA
关注官微
了解更多课程资讯
长江商学院版权所有
京ICP备2000522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102000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