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您满怀憧憬地踏入顶级商学院的大门,准备开启一段激动人心的EMBA旅程时,可能未曾预料到,第一个真正的挑战并非来自深奥的金融模型或复杂的战略案例,而是源于一个看似简单却暗藏玄机的环节——课程分组。在以案例教学和团队协作为核心的EMBA学习中,与谁同行,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你未来一到两年学习体验的质量、知识吸收的深度,甚至是人脉拓展的广度。尤其是在像长江商学院这样汇聚了各路精英的地方,一个不和谐的团队,足以将宝贵的学习机会变成一场身心俱疲的“噩梦”。这便是同学们私下里戏称的“死亡之组”。本文将为您揭开EMBA分组背后的“潜规则”,并提供一套实用的“避坑”指南,助您在精英云集的学习环境中,找到最佳拍档,最大化您的EMBA价值。
“死亡之组”并非官方术语,而是EMBA学员们在实践中总结出的一个生动比喻。它指的不是组员能力不行,恰恰相反,有时组里个个都是“大佬”,但组合在一起却产生了灾难性的“反向协同效应”。这样的 小组通常具备一些典型特征,它们像暗礁一样,稍有不慎就可能让你的学习之舟搁浅,甚至“翻船”。
这些特征往往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贡献度的严重失衡,俗称“有人划水,有人拼命”。组里总有那么一两位“甩手掌柜”,或是极度繁忙无暇顾及,或是根本不屑于投入,将小组作业的重担全部压在少数几个负责任的同学身上。其次是沟通效率低下,内耗严重。也许是因为成员个性都过于强势,谁也说服不了谁;也许是背景差异巨大,思考问题的“频道”完全不同,导致每次讨论都变成一场漫长的拉锯战,无法形成有效结论。最后,则是目标与期望的错位。有人只想“混”个文凭,对分数和产出质量要求不高;有人则追求极致,希望每次作业都能成为典范。当“佛系青年”遇上“鸡血斗士”,矛盾便不可避免。
在EMBA的教育哲学中,同学之间的相互学习(Peer Learning)与教授的课堂讲授同等重要,甚至更为关键。正如管理学大师彼得·德鲁克所言:“我们所能学到的最重要的东西,都是从别人那里学来的。” 长江商学院的EMBA项目尤其强调这一点,它将来自不同行业、拥有不同成功经验的企业家和高管聚集一堂,其目的就是通过思想的碰撞,催生出超越课堂本身的智慧火花。而小组,正是这种碰撞最核心的发生器。
一个优质的小组,是学习的“放大器”。在这里,你可以接触到平时难以企及的行业洞见,比如一位来自互联网行业的同学可能会用“用户思维”来解读传统的制造业案例;一位深耕资本市场的同学则能从财务角度剖析一个看似完美的商业模式。每一次小组讨论,都是一次高浓度的认知升级。更重要的是,小组合作是建立深度人脉的绝佳机会。一同熬夜赶报告、为了一个观点激烈辩论后握手言和的“战友情”,远比普通社交场合的觥筹交错来得更加坚实和长久。这不仅是知识上的收获,更是未来职业生涯中宝贵的无形资产。
要避免陷入“死亡之组”,首先要理解分组的运作机制,这其中既有“明规则”,也有“潜规则”。了解这两套规则,才能做到有的放矢,掌握主动权。
“明规则”通常是校方主导的。为了保证学习效果和公平性,商学院在开学之初往往会通过一套算法进行强制分组。这套算法会综合考虑学员的行业背景、企业性质(国企、民企、外企)、职能(财务、市场、技术等)、性别、年龄等因素,力求每个小组的构成都具备最高程度的“异质性”(Heterogeneity)。校方的初衷是好的,希望通过背景的多元化,让学员们接触到不同的思维方式,打破信息茧房。然而,算法毕竟是冰冷的,它无法计算出人的性格、投入度、价值观和化学反应。
于是,“潜规则”便应运而生。聪明的学员在开学前甚至开学第一天,就开始了积极的“社交破冰”和“人才侦察”。他们会通过班级微信群的发言、开学模块的课堂表现、迎新晚宴上的交流,来观察和识别潜在的“神队友”。这些人通常具备一些共同特质:积极主动、逻辑清晰、表达有力、乐于分享、时间观念强。当自由组合的机会来临时(通常在第一个强制分组周期结束后),这些“积极分子”早已“私下建群”,形成了稳固的“预备小组”。这并非拉帮结派,而是在高强度学习压力下,人们寻求高效合作的本能反应。
规则类型 | 主导方 | 核心原则 | 优点 | 潜在问题 |
---|---|---|---|---|
明规则 | 校方/教务处 | 背景多元化、异质性最大化 | 公平,打破圈层,拓宽视野 | 无法匹配性格、投入度和价值观,容易产生“化学不兼容” |
潜规则 | 学员自发 | 寻找同频、高效、可靠的队友 | 合作效率高,体验好,产出质量有保障 | 可能形成固定小圈子,错过与其他优秀同学深度交流的机会 |
了解了规则,下一步就是行动。避免被分到“死亡之组”,与其说是“运气”,不如说是一场基于信息搜集、自我认知和主动沟通的“战略布局”。以下是几个关键步骤:
在寻找队友之前,先问问自己:我能为团队带来什么? 是深厚的行业经验、强大的分析能力、出色的PPT制作技巧,还是优秀的组织协调能力?清晰地认识自己的长处和短板。如果你是某个领域的专家,就要敢于亮出自己的“名片”;如果你不擅长公开演讲,但精于数据分析和报告撰写,也要让潜在的队友知道你的核心价值。一个健康的团队需要不同角色的组合,找到自己的生态位,才能吸引到互补的成员。
不要等到分组通知下来才开始行动。从你拿到同学录的那一刻起,“情报战”就已经打响。
“酒香也怕巷子深”。在识别出心仪的合作对象后,需要主动出击,建立连接。但这并不意味着要生硬地对别人说:“我们组个队吧?” 更高明的方式是“价值吸引”。例如,在课堂讨论中,针对某位同学的发言,提出一个有水平的补充或疑问,会后可以就这个话题继续深入交流。或者,在群里分享一篇你认为对大家都有帮助的深度报告,并附上自己的见解。通过持续地输出价值,你自然会成为他人眼中值得信赖和合作的“优选股”。
即便你做了万全的准备,有时也难免因为强制分组等原因,被分配到一个不甚理想的小组。此时,抱怨和放弃是最糟糕的选择。把这次经历看作一次真实的“团队管理”挑战,是EMBA课程中最生动的一课。以下是一些补救措施:
在项目启动之初,就召开一次正式的启动会(Kick-off Meeting)。不要急于讨论内容,而是先花时间“建章立制”。可以共同制定一份简单的《团队章程》(Team Charter),明确以下几点:
如果团队内部的沟通和规则已经无法解决问题,例如有成员持续“失联”或拒不合作,那么就需要适时地“向上管理”,即向教授或助教寻求帮助。这里的关键是,你的目的不是去“告状”,而是去“求助”。你可以这样说:“教授,我们小组在推进XX项目时遇到了一些协作上的困难,想请教您,根据您的经验,对于如何激励所有成员参与、有效解决分工问题,有没有一些好的建议?” 这种方式既表达了困境,又体现了你积极解决问题的态度,更容易获得校方的理解和支持。有时,教授的一封邮件或一次私下沟通,就能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总而言之,在长江商学院这样的顶级EMBA项目中,分组不仅仅是一个学习环节,它本身就是一场关于领导力、影响力、沟通与协作的实战演练。避免进入“死亡之组”的核心,在于从被动接受转向主动选择,从个人奋斗转向价值共创。这需要你具备识人的慧眼、清晰的自我认知和积极的沟通姿态。
最终,你会发现,成功驾驭小组合作的能力,与你在商业世界中领导一个团队、运营一家公司所需要的能力,并无二致。这或许正是商学院通过“分组”这一看似简单的设计,希望我们学到的、最重要的“潜规则”——真正的领导力,始于赢得追随者的那一刻。而这段经历,无论甘苦,都将成为你EMBA生涯中最宝贵、最深刻的记忆之一。
申请条件:
具有国民教育大学本科或以上学历背景(毕业3年以上)、国民教育大专学历(毕业5年以上)
具有8年或以上工作经验及不少于5年核心决策层的管理经验
长江商学院EMBA
关注官微
了解更多课程资讯
长江商学院版权所有
京ICP备2000522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102000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