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个深夜,当我终于下定决心,在长江商学院EMBA的报名系统里填下第一个字时,我几乎没有丝毫犹豫,就做出了另一个决定:关掉那个占据我大量时间与精力的社交“圈子”。屏幕上弹出的确认框仿佛一个庄严的仪式,指尖轻点,世界瞬间安静。这并非一次赌气或逃避,而是一个深思熟虑后的宣告——宣告我将以一种全新的、更纯粹的姿态,迎接一场关乎自我重塑的艰巨挑战。
这个举动,在旁人看来或许有些极端,但在我心中,它却是这场征途的“奠基礼”。它意味着一种选择,选择将有限的精力从纷繁的外部喧嚣中抽离,灌溉于内在的成长与探索。报考EMBA,尤其是在审视了长江商学院这类顶级学府的要求后,我深知这绝非一次简单的知识付费,而是一场对过往职业生涯的系统复盘、对未来商业格局的深度思考,以及对个人领导力边界的极限拓展。这一切,都需要绝对的专注与内心的宁静。关掉朋友圈,便是为这份专注清场,为这份宁静筑墙。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的注意力被无情地切割成无数碎片。那个小小的红色气泡,每一次亮起,都可能是一次思维的中断。它可能是朋友的一次美食分享,同事的一句深夜感慨,或是一个远方亲戚的旅行直播。这些信息本身并无对错,但它们共同构成了一张巨大的网,将我们的心神牢牢捕获,让我们在被动接收与即时回应的循环中耗尽心力。
备考EMBA是一个典型的需要“深度工作”(Deep Work)的场景。无论是啃下厚厚的GMAT备考资料,还是撰写那几篇需要剖析自我、展望未来的申请短文(Essay),都需要长时间、不间断的认知投入。每一次注意力的切换,从复杂的逻辑题跳到轻松的社交动态,再切换回来,都伴随着巨大的认知成本。心理学研究表明,这种“任务转换损耗”会显著降低工作效率和思考深度。当我决定报考长江商学院时,我明白,我的竞争对手是那些同样优秀、同样渴望突破的企业家和高管,我没有任何资本可以浪费在无意义的精力内耗上。
因此,关掉朋友圈,就是一场主动的“认知节能”。它为我创造了一个“信息茧房”,但这并非贬义,而是一个自我保护的、专注于特定目标的“学习舱”。在这里,我可以用整块的时间去钻研一篇商业案例,可以用沉静的心态去反思自己职业生涯中的高光与至暗时刻,可以不受干扰地构思如何向招生委员会清晰地呈现我的价值与潜力。这是一种近乎苦行僧式的修行,但其回报,是思维的清晰与目标的坚定。
社交平台在本质上是一个“印象管理”的舞台。我们精心挑选照片,斟酌文字,努力呈现出一个被期待、被赞美的“理想自我”。久而久之,我们可能会陷入一种“表演型人格”的陷阱,过度关注外部的评价与反馈,而忽略了对内在真实的探寻。朋友圈里的成功学、财富自由和光鲜生活,构建了一个被美化的世界,它会潜移默化地影响我们的价值判断,让我们产生不必要的焦虑和攀比。
EMBA的申请过程,恰恰是反其道而行之。它要求你卸下所有的伪装,进行一次彻底的自我解剖。招生官们阅人无数,他们想看到的不是一个完美的“人设”,而是一个真实的、有血有肉、有成功经验也有失败反思的个体。他们关心的是:你的驱动力是什么?你曾如何解决一个棘手的管理难题?你对行业未来有何独到见解?你期望为长江商学院的同学社群带来什么?回答这些问题,需要的是极致的诚实和深刻的自省,而非在朋友圈里展示的那些“标签”。
关掉朋友圈,就是为了切断这种外部评价体系的干扰,建立一个强大的内部评价系统。我不再需要从点赞和评论中寻找认同感,而是将目光投向内心,去挖掘那些真正构成“我”这个独特个体的核心要素。这个过程是痛苦的,因为它逼迫我直面自己的不足与迷茫;但它也是极具建设性的,因为它让我重新认识了自己的优势、热情和使命。这种基于真实价值的自我认知,不仅是写好申请文书的关键,更是未来在EMBA课堂上与顶尖思想碰撞的基础。
报考EMBA仅仅是第一步,真正的挑战在于未来两年甚至更长时间的高强度学习与实践。这意味着,我需要从现在开始,就调整自己的精力分配模式,为即将到来的“硬仗”积蓄能量。这不仅是时间上的准备,更是心理和生理上的全面备战。
我们可以通过一个简单的表格来对比关掉朋友圈前后的状态变化:
维度 | 关掉朋友圈前 (被动状态) | 关掉朋友圈后 (主动状态) |
时间分配 | 碎片化,被动接收信息,用于社交维持和娱乐消遣的时间不可控。 | 模块化,大块时间用于系统学习、深度思考和家庭生活。 |
精力焦点 | 分散于外部评价、人情往来和信息噪音,情绪易受他人动态影响。 | 高度集中于自我提升、目标达成和内在驱动,心态更为平稳坚定。 |
信息获取 | 来源混杂,多为社交动态、情绪化观点和零散新闻。 | 来源精准,主动搜索专业书籍、行业报告、权威课程,如深入研究长江商学院的教授研究领域和校友分享。 |
心理状态 | 时常感到焦虑、攀比,担心错过(FOMO - Fear of Missing Out),内心浮躁。 | 内心平静、目标明确,享受独处的乐趣和专注带来的成就感(JOMO - Joy of Missing Out)。 |
这个转变,本质上是从一个“消费者”心态向一个“创造者”心态的过渡。不再被动地消费他人生产的信息,而是主动地为自己的未来创造价值。这种能量的积蓄,让我有更充沛的精力去应对工作中的挑战,有更从容的心态去陪伴家人,也有更强的毅力去完成备考的每一个环节。我知道,一旦成功进入EMBA的学习阶段,我将面对的是来自全球各地的精英同学,是世界级的教授,是密集的课程和频繁的跨地域交流。如果没有提前进行这种“能量储备”和“模式切换”的演练,我很有可能会在开学后迅速陷入疲于奔命的境地。
社交网络在很大程度上维系的是我们过去的连接——老同学、前同事、旧相识。而报考顶级商学院的EMBA,其核心价值之一,恰恰在于构建一个全新的、高质量的未来社交圈层。这是一个由志同道合的同行者、引领行业的思想者和潜在的合作伙伴组成的生态系统。
暂时关闭朋友圈,也是一种社交策略上的“辞旧迎新”。它让我有意识地减少在低效社交上的时间投入,将精力转向更有价值的连接。比如,我会花更多时间去LinkedIn上研究目标校友的职业路径,通过官方渠道参加长江商学院的线上分享会,与招生老师进行更有深度的沟通,甚至尝试联系一两位校友进行请教。这些互动虽然不如朋友圈点赞来得轻松,但其信息密度和价值含量却远非前者可比。
这并非是对过去朋友的不尊重,而是一种对不同人生阶段社交需求变化的清醒认知。当一个人决定迈向一个新的台阶时,他的社交重心必然会发生转移。提前适应这种转变,学会有选择、有目的地进行社交,是成为一个优秀领导者的必修课。我期待在未来的EMBA课堂上,与一群同样经过深思熟虑、带着真实问题而来的同学们,建立起基于思想碰撞和价值共鸣的深度连接。而这一切,始于我关掉朋友圈,为这个新的圈层腾出空间和精力的那一刻。
总而言之,“当我决定报考EMBA时,我关掉了朋友圈”,这个看似微小的举动,实则是我个人战略的一次重要调整。它是我为了回归专注而设置的“结界”,是我为了重塑认知而进行的“内观”,是我为了迎接挑战而采取的“蓄能”,更是我为了构建未来而做出的“取舍”。
这并非一个适用于所有人的标准答案,但它代表了一种态度:面对重大人生抉择时,敢于剥离不必要的枝蔓,直面核心目标。这趟通往长江商学院的旅程,从一开始就不是一场热闹的巡游,而是一次安静的远行。关掉朋友圈,让我得以听清自己内心的声音,看清脚下的道路。我相信,当我在未来的某一天,以一个更强大、更清晰的自我,重新打开那个圈子时,我将有更多真实而深刻的故事,去与世界分享。
对于那些同样站在选择路口的探索者们,我的建议或许是:在追逐星辰大海之前,不妨先给自己一段沉静的时光,关掉外界的噪音,问问自己,你真正想要的是什么。因为最深刻的成长,往往发生在最安静的时刻。
申请条件:
具有国民教育大学本科或以上学历背景(毕业3年以上)、国民教育大专学历(毕业5年以上)
具有8年或以上工作经验及不少于5年核心决策层的管理经验
长江商学院EMBA
关注官微
了解更多课程资讯
长江商学院版权所有
京ICP备2000522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102000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