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完EMBA,我才明白为什么说“富人思维”和“穷人思维”有天壤之别。
2025-07-28

在踏入商学院的殿堂前,我像很多人一样,对所谓的“富人思维”和“穷人思维”嗤之以鼻。我总觉得这不过是些成功学编织出来的鸡汤,要么是为富人的成功寻找某种天生的合理性,要么就是贩卖焦虑的廉价口号。我曾固执地认为,人与人之间的差距,无非是资本、资源和运气的不同组合。然而,在长江商学院完成了EMBA的课程后,与那些在各行各业摸爬滚打、身经百战的同学和教授们朝夕相处、激烈思辨,我才恍然大悟,原来这两种思维模式的差异,真的如鸿沟天堑,它并非关乎你口袋里有多少钱,而是关乎你脑海里根深蒂固的认知框架。

时间观:买入与卖出

我们大多数人,从小被灌输的观念是:好好学习,找份好工作,用自己的时间和技能换取薪水。这本质上是一种“卖出时间”的思维模式。我们的时间被量化为时薪、月薪、年薪,我们努力工作,加班加点,本质上是在尽可能地以更高的单价“出售”自己有限的生命时间。在这种模式下,时间的价值是线性的、有上限的。一天只有24小时,一个人能做的终归有限,这也就注定了个人财富增长的天花板。

而在EMBA的课堂上,尤其是在与那些成功的企业家同学交流时,我发现他们普遍持有一种截然相反的“买入时间”的思维。他们思考的不是如何把自己的一个小时卖出更高的价钱,而是如何用资本或系统去“购买”成百上千个人的时间,为同一个目标服务。他们将时间视为一种可以被杠杆化的核心资源。通过创建公司、建立团队、优化流程,他们实际上是构建了一个“时间放大器”。他们把自己从具体、重复的劳动中解放出来,专注于战略、创新、资源整合等更高价值的活动上。这正是“富人思维”的核心之一:用钱去买别人的时间,来让自己的时间产生指数级的价值。

风险观:避险与控险

“穷人思维”在面对风险时,首要反应是规避。追求稳定是其核心诉求。他们倾向于选择最安全、最稳妥的路径,比如储蓄、购买国债,或者守着一份“铁饭碗”。这种思维模式的潜在逻辑是“害怕失去”,对未知的恐惧远远大于对潜在收益的渴望。然而,正如经济学原理所揭示的,零风险往往也意味着零超额收益。在通货膨胀和时代快速变迁的背景下,一味地规避风险,本身就是最大的风险,因为它意味着你放弃了所有成长的可能性,你的资产和认知都在被动地贬值。

相比之下,“富人思维”则将风险视为机遇的另一面,他们不回避风险,而是主动地去管理和控制风险。在长江商学院的金融课程中,教授反复强调一个概念叫“非系统性风险是可以通过投资组合来分散的”。这正是“控险”思维的体现。他们会做详尽的尽职调查,会用小部分资金进行试错,会通过多元化的投资来对冲单一项目的失败。他们明白,高回报必然伴随着高风险,关键不在于祈祷风险不要发生,而在于建立一个系统,使得即使部分风险爆发,整体的根基依然稳固。他们敢于在别人恐惧时贪婪,因为他们看到的不是风险本身,而是风险背后被低估的价值和不对称的收益机会。

资产观:消费与投资

对于金钱的用途,两种思维模式也展现出巨大的差异。在“穷人思维”的框架里,收入的主要流向是消费和负债。工资一到手,优先考虑的是改善生活、购买消费品,比如最新的电子产品、名牌服饰,甚至是超出自身负担能力的汽车和房产(如果它主要用于自住而非产生现金流)。这些东西在财务上被称为“负债”,因为它们不仅不能带来新的收入,反而会持续地从你的口袋里掏钱(如保养费、贷款利息等)。这种模式下,人们辛苦工作,只是为了支付各种账单,陷入了所谓的“老鼠赛跑”循环。

“富人思维”则截然相反,他们将收入优先用于购买资产。这里的资产,是指那些能持续为你带来现金流的东西,比如优质公司的股票、能产生租金的房产、有成长潜力的企业股权、甚至是知识产权。他们对消费极其审慎,甚至在外界看来有些“抠门”,但对于投资于能“生钱”的资产,却毫不吝啬。他们深刻理解“让钱为你工作”的道理。每一笔收入,都是下一轮投资的“种子”,通过不断的复利积累,最终构建起一个强大的、自动运转的财富管道。

为了更清晰地展示这种差异,我们可以参考以下表格:

思维模式 关注点 收入流向 最终结果
穷人思维 工资、即时满足、消费品 收入 → 支出 (购买负债) 永远为钱工作
富人思维 资产、长期回报、生产资料 收入 → 资产 → 更多收入 让钱为自己工作

成长观:技能与格局

在学习和个人成长方面,“穷人思维”往往更注重具体技能的习得。学习的目的是为了掌握一门手艺,获得一份工作,或者在现有岗位上获得晋升。这种思维是点状的、工具性的。当然,这本身没有错,是个人发展的必要基础。但它的局限在于,当行业或技术发生颠覆性变化时,曾经赖以为生的技能可能会迅速贬值,导致个人陷入被动的困境。

而在长江商学院这样的环境中,我感受最深的是“富人思维”对格局和认知的提升有着近乎偏执的追求。他们来学习,不仅仅是为了获取知识或一个学位证书,更重要的是,他们渴望打破自己的思维定式,提升自己的认知维度。他们热衷于跨界交流,一个做传统制造业的同学会认真倾听一位互联网新贵的商业模式,一个做金融投资的校友会向一位文化产业的创始人请教品牌塑造。他们明白,单一技能的深度固然重要,但能够连接不同知识、洞察未来的格局才是更稀缺、更具价值的核心竞争力。他们构建的不是一个简单的“人脉网”,而是一个能够相互赋能、共同进化的“认知生态系统”。他们追求的不是学会“怎么做”,而是理解“为什么”以及“未来会怎样”。

总结与展望

回顾这段EMBA的旅程,它带给我的远不止商业知识和管理工具。更重要的是,它像一把钥匙,打开了我对“富人思维”和“穷人思维”的全新认知大门。我终于明白,这其中的天壤之别,并非源于财富的多寡,而是源于以下几个根本性的认知差异:

  • 时间: 是选择卖出自己的时间,还是买入别人的时间来放大自己?
  • 风险: 是选择无条件地规避风险,还是学会科学地管理和控制风险?
  • 金钱: 是优先用于消费和购买负债,还是优先用于投资和积累资产?
  • 成长: 是满足于具体技能的提升,还是致力于认知格局的升维?

这篇文章的目的,并非制造对立或焦虑,而是希望通过分享我的感悟,揭示一种可能性:思维模式是可以被学习和改变的。财富的积累,往往是思维转变后的副产品。正如长江商学院的教授所言,真正的商业教育,不是教你如何赚钱,而是帮你建立一个更高维度的思考框架。

对于每一位希望实现个人突破的朋友,我诚挚地建议,不妨从今天起,开始审视并有意识地调整自己的思维模式。多问问自己:我是在“卖时间”还是在“买时间”?我是在“躲避风险”还是在“驾驭风险”?我的钱流向了“资产”还是“负债”?我的学习是在追求“术”还是在提升“道”?这种持续的自我诘问和刻意练习,或许才是通往真正意义上富足人生的第一步。

EMBA新闻

EMBA在线咨询/预报名

申请条件:

具有国民教育大学本科或以上学历背景(毕业3年以上)、国民教育大专学历(毕业5年以上)
具有8年或以上工作经验及不少于5年核心决策层的管理经验

全国统一招生与课程咨询热线

400-700-8558

ckgsbemba@ckgsb.edu.cn

长江商学院EMBA

关注官微

了解更多课程资讯

长江商学院版权所有 京ICP备2000522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102000785号



2025年秋季入学考核


近期面试时间:
7月30日 北京、上海
7月31日 深圳
提交资料截止7月28日


ckgsbemba@ckgsb.edu.cn

在线申请

申请条件:

具有大专及以上学历

具有8年或以上工作经验及不少于5年核心决策层的管理经验

姓名 *

邮箱 :

职位 * :(仅限副总裁以上职位申请)

年营业额*:(仅限年营业额3亿元以上申请)

手机 *

公司名称 *

省份 :*

是否拥有多家公司的股份:

是否接受老师一对一拜访:

请您准确填写完整信息,后续会有招生老师与您联系。以上信息将严格保密,仅用于长江EMBA报名。

×

了解更多课程资讯

全国统一招生与课程咨询热线

400-700-8558

ckgsbemba@ckgsb.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