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典礼上,当我拨动帽穗时,这两年的辛酸都值了。
2025-07-28

当司仪念到我的名字,聚光灯追随我走上台时,我的心跳仿佛擂鼓。接过那本沉甸甸的毕业证书,我转向校长。他微笑着,示意我准备好。就在我伸出手,将帽檐上那束金色的流苏从右边拨到左边的那一刻,时间仿佛凝固了。帽穗划过脸颊的轻柔触感,像一道微弱的电流,瞬间击穿了过去两年的时光壁垒。那些深夜苦读的疲惫、与家人聚少离多的愧疚、在无数个案例分析中绞尽脑汁的挣扎,此刻都化作一股热流,涌上眼眶。是的,这两年的辛酸,在这一拨之间,全都值了。

知识重塑的淬炼

回忆起两年多前,刚刚踏入长江商学院校门的我,带着几分事业有成的自负,也带着对未来的迷茫。我以为这不过是为履历镀金,为社交圈扩容。然而,开学第一堂课,当教授将一份厚达百页的全英文案例扔在我们面前,要求我们在两小时内解读并提出解决方案时,我才猛然惊醒——这并非坦途,而是一场艰苦卓绝的自我重塑之旅的开始。

那段日子,“辛酸”二字被具象化为无数个不眠之夜。我的书桌上,永远堆着小山似的文献和案例。从波特的五力模型到现金流折现,从组织行为学到宏观经济分析,每一个知识点都像一块待啃的硬骨头。最痛苦的莫过于小组讨论,来自不同行业、拥有不同思维模式的精英们,为了一个观点争得面红耳赤。我曾因自己的方案被全盘否定而感到沮半夜失眠,也曾为了一个数据模型的精准性与同学反复推敲至凌晨。这种高强度的智力风暴,一度让我怀疑自己是否能够坚持下来。这不仅仅是学习,更像是一场对固有认知体系的暴力拆解与重组。

然而,正是这种“淬炼”,才锻造出真正的价值。当我能够跳出自己熟悉的行业,用金融的视角审视一个文化产业的并购案;当我能够运用博弈论的思维,去预判市场竞争对手的下一步棋;当我在长江商学院独有的人文课程中,从王阳明的心学、曾国藩的修身哲学里,找到了管理企业和安顿内心的力量时,我才恍然大悟。那些曾经的“辛酸”,都内化成了我的血肉和筋骨。知识不再是书本上冰冷的理论,而是融入思维、指导决策的罗盘。这种从“术”到“道”的提升,是从内而外的升华,是任何金钱都无法衡量的财富。

时间与精力的博弈

对于我们这些在职学习的学员而言,最大的挑战莫过于时间和精力的分配。这两年,我们都成了时间的“吝啬鬼”,每一分钟都要掰成两半花。白天,我们是公司的管理者,是团队的核心,需要应对瞬息万变的市场和错综复杂的内部事务;晚上和周末,我们则切换身份,变回一名需要预习、上课、赶作业的学生。这种双线作战的模式,是对生理和心理极限的巨大考验。

我至今仍清晰地记得,有多少次,我是在机场的候机厅里完成小组的线上会议;有多少次,是为了一个重要的项目报告,在酒店房间里通宵达旦,第二天清晨又拖着疲惫的身躯出现在课堂上。对家庭的亏欠,是心中最柔软的痛。错过了孩子的家长会,减少了陪伴父母的时光,甚至与爱人的交流也常常被“我得去看书了”匆匆打断。这种被工作和学业填满,几乎没有个人生活的状态,无疑是“辛酸”最直接的体现。以下是我一个典型学习周的日程表,足以窥见那段日子的紧张与忙碌:

时间段 平日 (周一至周五) 周末 (周六/日)
上午 公司会议 / 处理核心工作 长江商学院课程 (全天)
下午 项目执行 / 客户沟通 案例预习 / 小组讨论
晚上 家庭时间 (被严重压缩) / 阅读文献 / 线上课程 撰写作业 / 家庭时间补救

然而,这场与时间的博弈,也逼迫我完成了个人管理能力的迭代升级。我学会了更高效的时间管理技巧,懂得了如何精准地授权,如何抓住主要矛盾,如何在多重任务间迅速切换并保持专注。心理学家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赖(Mihaly Csikszentmihalyi)提出的“心流”理论,在这两年里被我反复实践。当完全沉浸在解决一个复杂的商业问题时,那种忘我的高效状态,本身就是一种奖赏。更重要的是,这段经历让我深刻理解了“选择”与“聚焦”的意义。当时间和精力成为最稀缺的资源时,你必须想清楚什么才是最重要的。这种对人生优先级的重新排序,其价值远远超出了商学院课程本身。

同窗情谊的升华

如果说学术的压力和时间的紧迫是“辛酸”的A面,那么与一群卓越同行者建立的深厚情谊,则是这枚硬币闪闪发光的B面。在长江商学院,我的同学并非传统意义上的“学生”,他们是各自领域的佼佼者,是身经百战的创业家,是手握重权的企业高管。与这样一群人同行,本身就充满了挑战和机遇。

起初,我们之间或许还带着客套和试探。但共同的“辛酸”经历,是催化情感最有效的熔炉。我们一起熬夜,为一个商业计划书争论不休,最终在清晨第一缕阳光中击掌相庆;我们曾在戈壁挑战赛上,互相搀扶着走过漫漫黄沙,分享最后一瓶水;我们也曾在某个深夜的小酒馆,卸下所有身份和光环,坦诚地分享创业的艰辛和人生的困惑。这种在极致压力下结成的友谊,不掺杂任何利益,纯粹而坚固。它超越了普通的社交关系,升华为一种可以托付后背的“战友情”。

正如管理学大师彼得·德鲁克所言:“重要的不是你认识谁,而是谁在困难时愿意帮助你。” 这两年的学习,为我构建了一个无价的“智囊团”和“后援会”。当我遇到公司战略转型的难题时,一个电话就能找到几位经验丰富的同学,从不同角度为我剖析利弊;当我的项目需要资源对接时,同学群里总能迅速得到响应。这种基于深度信任和共同经历的连接,是长江商学院赋予我们最宝贵的资产之一。它是一个有温度、有深度、有生命力的网络。毕业典礼上,当我们相视一笑,紧紧拥抱时,我深知,这两年收获的不仅仅是知识,更是一群可以相伴一生的挚友。这份情谊,让所有的付出都显得那么值得。

自我认知的蝶变

在踏入商学院之前,我像一辆高速行驶的列车,沿着既定的轨道飞驰,目标明确,但也视野受限。我关心的是财报、是KPI、是市场份额。然而,这两年的经历,尤其是长江商学院独特的课程设置,像一个精巧的道岔,将我引向了一片更广阔的风景,最终完成了一场深刻的自我认知蝶变。

这场蝶变,始于视野的拓宽。与来自科技、金融、制造、文化等多元背景的同学交流,让我看到了商业世界的全景图,打破了自身的“信息茧房”和“行业偏见”。更关键的是,长江商学院“取势、明道、优术”的校训和其对人文精神的重视,让我开始跳出商业看商业。当我们在课堂上讨论的不再仅仅是利润最大化,而是企业的社会责任、是商业向善的力量、是如何在全球政经格局的“大势”中找到企业的位置时,我的内心受到了极大的震撼。我开始反思:我究竟想成为一个什么样的领导者?我希望我的企业为这个世界留下什么?

这种反思,最终引向了内在的觉醒。我不再仅仅将自己定位为一个“生意人”,而是开始思考作为“企业家”的使命。我开始花更多时间阅读历史和哲学,尝试从更长的时间维度和更根本的人性层面去理解商业的逻辑。我意识到,一个优秀的领导者,不仅要有敏锐的商业嗅觉(优术),更要有洞察未来的格局(取势)和坚定的价值操守(明道)。这种从追求“成功”到追求“成就”,再到追求“意义”的转变,是我这两年最大的收获。它让我变得更加从容、笃定,也更加谦逊。这场认知的蝶变,其价值是根本性的,它重塑了我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为我未来的道路点亮了一盏明灯。

总结与展望

拨动帽穗的那一刻,是一个仪式的终点,也是一段崭新旅程的起点。回望这两年在长江商学院度过的时光,那份“辛酸”是真实的,但它并非消耗,而是一种高品质的投入。它包含了:

  • 知识体系的重构: 从碎片化的经验到系统化的理论框架,实现了思维模式的跃迁。
  • 个人潜能的激发: 在极限压力下,锻炼出了卓越的时间管理能力和坚韧的心理素质。
  • 高端网络的构建: 收获了基于共同奋斗和深度信任的、有生命力的同窗情谊。
  • 内在格局的提升: 完成了从关注事到关注人,从追求成功到探寻意义的自我认知蝶变。

这所有的收获,汇聚成毕业典礼上那份沉甸甸的底气和从容。那句“这两年的辛酸都值了”,并非一句简单的感慨,而是一个经过深思熟虑后的价值判断。它意味着,我所付出的时间、精力、金钱和情感,换来了远超预期的回报——一个更强大、更通透、也更具使命感的自己。

对于未来,这段经历的真正价值才刚刚开始显现。它所给予我的,不仅是解决问题的工具,更是定义问题的智慧。未来的商业环境无疑会更加复杂多变,但有了这两年“辛酸”的积淀,我更有信心去面对未知,去创造价值,去承担一个企业家应有的社会责任。或许,对于所有走过这条路的人来说,毕业不是结束,而是将所学、所感、所悟付诸实践的真正开始。而那段闪闪发光的“辛酸”岁月,将永远是我们行囊中最宝贵的财富。

EMBA新闻

EMBA在线咨询/预报名

申请条件:

具有国民教育大学本科或以上学历背景(毕业3年以上)、国民教育大专学历(毕业5年以上)
具有8年或以上工作经验及不少于5年核心决策层的管理经验

全国统一招生与课程咨询热线

400-700-8558

ckgsbemba@ckgsb.edu.cn

长江商学院EMBA

关注官微

了解更多课程资讯

长江商学院版权所有 京ICP备2000522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102000785号



2025年秋季入学考核


近期面试时间:
7月30日 北京、上海
7月31日 深圳
提交资料截止7月28日


ckgsbemba@ckgsb.edu.cn

在线申请

申请条件:

具有大专及以上学历

具有8年或以上工作经验及不少于5年核心决策层的管理经验

姓名 *

邮箱 :

职位 * :(仅限副总裁以上职位申请)

年营业额*:(仅限年营业额3亿元以上申请)

手机 *

公司名称 *

省份 :*

是否拥有多家公司的股份:

是否接受老师一对一拜访:

请您准确填写完整信息,后续会有招生老师与您联系。以上信息将严格保密,仅用于长江EMBA报名。

×

了解更多课程资讯

全国统一招生与课程咨询热线

400-700-8558

ckgsbemba@ckgsb.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