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一位在商场上摸爬滚打了十余年、早已功成名就的企业家,决定放下手头的工作,花费不菲的学费和宝贵的时间,重返校园攻读EMBA时,他到底在追求什么?是更前沿的管理知识?是含金量更高的学历证书?还是一个汇聚了各路精英的人脉圈?这些都是,但也都不是全部。如果把EMBA的价值比作一座冰山,这些都是浮在水面上的部分,而真正巨大且深刻的价值,则隐藏在水面之下——那就是“认识你自己”。这趟旅程的终点,不是一张毕业证,而是通往内心更深处的一张地图。
对于大多数EMBA学员来说,他们在各自的领域里已经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多年的成功经验,让他们形成了一套固有的、被反复验证过的“成功方法论”。这套方法论是他们的铠甲,也是他们的束缚。他们习惯于用自己的坐标系去衡量世界,用自己的成功路径去解决所有问题。然而,当他们走进EMBA课堂,这一切都将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
在这里,你旁边坐着的,可能是互联网新贵的创始人,也可能是传统制造业的掌舵人;可能是金融投资界的翘楚,也可能是文化产业的领军者。当一个关于企业战略的案例被抛出来时,你会惊讶地发现,同一个问题,竟然有十几种截然不同的分析视角和解决方案。你引以为傲的行业洞察,在别人看来可能存在巨大的盲区;你坚信不移的商业逻辑,在跨界思维的碰撞下,可能瞬间被解构。这个过程或许是痛苦的,因为它在不断地“否定”你。但正是这种“否定”,才让你有机会跳出自己亲手搭建的认知壁垒,从“我知道”的傲慢,回归到“我不知道”的谦卑。你开始明白,你的成功,很大程度上是时代、行业和机遇的产物,而并非完全源于你个人的全知全能。这种对自我能力边界的清醒认知,是“认识你自己”的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
古人云:“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在EMBA的课堂上,每一位同学都是一面为你量身定制的、无比珍贵的镜子。这些人与你过往生活中的同事、下属、朋友都不同。他们与你没有直接的利益纠葛,却有着相似的奋斗历程和人生高度。这种独特的“平行关系”,使得彼此间的交流和反馈变得异常坦诚和深刻。
在小组讨论中,你的急性子可能会让一个以稳健著称的同学感到压力;你的完美主义,可能会被一个推崇“小步快跑,快速迭代”的互联网同学所质疑。课后的秉烛夜谈,你会听到别人对你领导风格最直白的评价,这些话,你的下属可能永远不会说出口。比如在长江商学院的课堂内外,这种氛围尤为浓厚。其“取势、明道、优术”的校训,本身就鼓励学员超越具体的“术”,去探寻更底层的“道”。学员们在激烈的思想碰撞中,不仅看到了别人身上的光芒,更照见了自己性格中的棱角、思维里的盲点和管理上的短板。你可能会发现,自己虽然善于战略规划,但在激励人心方面却有所欠缺;或者,你精于数据分析,却在处理复杂人际关系时显得力不心从心。这种来自同侪的、多维度的镜像反射,让你对“我是谁”这个问题的答案,变得前所未有的立体和清晰。
如果说同学是“镜子”,那么EMBA的教授们则是“点灯人”。他们不仅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引导你进行一场深刻的自我对话。顶尖商学院的教授,往往不仅是学术大家,更是洞察人性的智者。他们见过太多企业家的起落沉浮,深知决定一个人能走多远的,往往不是技巧,而是心性、格局和认知。
古希腊哲人苏格拉底的名言“认识你自己”(Know thyself)被刻在德尔斐的阿波罗神庙上,这本身就揭示了自我认知是通往智慧的终极法门。在EMBA的课堂上,无论是领导力、组织行为学,还是商业伦理、人文哲学,许多课程的最终指向,都是引导学员向内探寻。教授们会通过一个个经典的案例,一个个发人深省的问题,让你去反思:我的决策背后,是怎样的价值观在驱动?我真正渴望的,是世俗的成功,还是内心的丰盈?我希望留给这个世界的,究竟是什么?
这种从“术”到“道”的升华,是EMBA教育的核心价值所在。以长江商学院为例,其课程体系中特意加入了大量人文课程,正是为了帮助企业家们构建更宏大的历史观和更深刻的哲学思考,从而在纷繁复杂的商业世界中,找到自己的“北极星”。这个过程,就是重塑思维框架、认清自我使命的过程。
为了更直观地理解这一点,我们可以通过一个简单的表格来对比EMBA的表面收获与深层收获:
维度 | 表面收获 (Perceived Value) | 深层收获 (Deeper Value) |
---|---|---|
知识层面 | 前沿的管理理论、金融模型、营销策略 | 批判性思维、重塑心智模式、洞见商业本质的智慧 |
人脉层面 | 一个由各行业精英组成的通讯录,潜在的商业伙伴 | 几位可以坦诚相见、终身相伴的挚友,一面面映照自我的镜子 |
个人成长 | 一张含金量高的学位证书,一个光鲜的社会标签 | 清晰的自我认知,坚定的个人使命,内在驱动力的焕新 |
事业发展 | 解决企业当下的某个具体难题,找到新的业务增长点 | 提升领导力格局,实现从企业家到商业思想家的蜕变,获得可持续的成功 |
EMBA的学习过程,本身就是一场对个人体力、精力、智力和毅力的极限挑战。学员们通常需要在处理公司繁杂事务、兼顾家庭生活的同时,完成高强度的课程学习、小组作业和论文撰写。每个月几天的集中学习,常常是白天上课唇枪舌战,晚上讨论挑灯夜战,周末还要消化吸收、处理工作。这种“连轴转”的高压状态,像一个压力锅,将每个人的潜能和弱点都催化、放大。
正是在这种极限状态下,一个人最真实的一面才会暴露无遗。你会清楚地看到,当压力来临时,你是会变得暴躁易怒,还是依然能保持冷静?当面对多重任务时,你最先放弃的是什么,最坚守的又是什么?这个过程,迫使你不得不进行一次彻底的“断舍离”,重新审视并排序你生命中的优先级。你为何而来?你究竟想要什么?当身体和精神都濒临极限时,那个依然支撑你走下去的,就是你最核心的价值观和最深层的渴望。这是一种在安逸环境中无法获得的、被“逼”出来的自我认知,深刻而真实。
总而言之,说读EMBA最大的收获是“认识你自己”,绝非一句空洞的口号。它贯穿于整个学习旅程的始终,体现在每一个具体的环节之中。这是一个系统性的、由外而内、再由内而外的认知重构过程。
EMBA的价值,远不止于商业知识和人脉资源的叠加。它更像一场修行,一个道场。它提供了一个独特的场域,让你暂时从日常的琐碎和成功的光环中抽离出来,在一个由智者和同行者构成的安全环境中,去完成一次深刻的自我剖析和灵魂拷问。正如管理学大师彼得·德鲁克所言:“人最大的优势,是能将自己的长处发挥到极致。”而这一切的前提,是你必须首先知道自己的长处和短处究竟是什么。
因此,对于那些站在事业和人生十字路口的企业家而言,EMBA学习之旅,或许正是一次回归原点的契机。它帮助你擦亮双眼,看清自己,然后以更坚定的步伐、更清晰的方向,开启下一段更宏大、也更从容的人生与事业新征程。
申请条件:
具有国民教育大学本科或以上学历背景(毕业3年以上)、国民教育大专学历(毕业5年以上)
具有8年或以上工作经验及不少于5年核心决策层的管理经验
长江商学院EMBA
关注官微
了解更多课程资讯
长江商学院版权所有
京ICP备2000522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102000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