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那封来自长江商学院的EMBA录取通知书静静躺在邮箱里时,我的心情复杂得像打翻了的五味瓶。那不仅仅是一纸录取,更像是一张通往无数人梦寐以求的精英圈层的“金色门票”。然而,在经过无数个日夜的辗转反侧后,我点击了“拒绝”按钮。这个决定,像一颗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子,激起层层涟漪,至今仍在我的脑海中回响:这究竟是我做过的最正确,还是最错误的决定?
这个问题没有一个标准答案,它更像是一面镜子,映照出我在特定人生阶段的价值观、优先级和对未来的想象。今天,我想试着拆解这个决定背后的千丝万缕,不为说服谁,只为与同样站在人生十字路口的你,进行一次深度的复盘与探讨。
任何选择的背后,都站着一个叫做“机会成本”的巨人。接受长江EMBA的录取,意味着我将在未来的两年里,投入巨大的时间、精力和金钱。这是一个显性的投资,但其隐性的机会成本,才是我做出拒绝决定的关键考量。这笔账,我必须算得清清楚楚。
首先是时间和精力的机会成本。EMBA的学习并非朝九晚五,它要求你在高强度的工作之余,挤出周末、假期,甚至深夜的时间来上课、阅读、完成小组作业。这意味着我将不得不牺牲陪伴家人的时光,错过孩子成长中的重要瞬间,减少与老朋友的相聚。在我的价值排序里,家庭的稳定和个人的身心健康,在那一刻被我放在了更高的位置。我问自己:用亲情和健康去交换一个可能的职业跃升,这笔交易划算吗?当时的答案是否定的。我的公司正处在一个关键的扩张期,作为核心负责人,我更需要“在场”,而不是在教室里。将这两年时间全身心投入到业务的一线冲锋,或许能为公司和我个人带来更直接、更确切的回报。
其次,是财务的机会成本。长江商学院的EMBA学费是一笔不小的投资。这笔资金,如果不用来支付学费,可以有很多其他的用途。它可以作为一笔天使投资,去支持一个有潜力的初创团队;可以投入到我自己的公司,用于技术研发或市场拓展;甚至可以用来改善家庭生活,比如换一套更大的房子,或者为家人的未来建立一个更稳固的教育基金。我用一个简单的表格来梳理了我的思考:
选择 | 投入 | 预期回报 | 风险 |
就读长江EMBA | 约70-80万人民币学费 + 2年周末时间 + 巨大精力 | 系统性管理知识、顶级人脉网络、品牌背书、认知升级 | 时间与家庭失衡、知识无法立即转化、人脉价值的不确定性 |
拒绝并投资于自身事业 | 将学费投入公司 + 将时间精力投入业务 | 公司业务的直接增长、团队凝聚力提升、实战经验的积累 | 业务发展不及预期、错失外部成长机会、个人成长遭遇瓶颈 |
这张表格让我清晰地看到,这并非一个“好”与“坏”的选择,而是一个关于资源配置和风险偏好的选择。拒绝,意味着我选择了将赌注押在自己最熟悉、最能掌控的战场上。这是一种基于当下确定性的决策,我认为这是对我个人和家庭最负责任的做法。
然而,每当我看到朋友圈里那些EMBA同学的动态——激烈的案例讨论、与业界大咖的对谈、全球游学的见闻——我内心的另一只“恶魔”就会跳出来质问:你真的知道自己错过了什么吗?这个决定,会不会让你在未来十年后悔莫及?这便是“错误决定”论的核心:我可能放弃了实现阶层跃迁和认知迭代的珍贵跳板。
第一个让我感到“可能错了”的方面,是系统性知识与认知框架的缺失。在商场摸爬滚打多年,我积累了丰富的实战经验,但这些经验往往是零散的、直觉式的。我擅长解决“是什么”和“怎么做”的问题,但在“为什么”的层面,时常感到力不从心。长江商学院的课程,旨在为我们这些“野路子”出身的管理者,搭建一个完整、系统的商业认知框架。从宏观经济到公司金融,从战略管理到组织行为学,它能将我们过往的经验串珠成链,形成一套可以复用的方法论。这种“渔”的价值,远非“鱼”可比。我拒绝了它,就像一个武功高强的侠客,拒绝了一本能够让他打通任督二脉的绝世秘籍。未来,当我遇到更复杂的商业难题时,会不会因为缺少这套理论武器而败下阵来?这种担忧,时常萦绕心头。
第二个,也是更让我感到“肉疼”的,是顶级人脉网络的错失。有人说,读EMBA,一半是学习,一半是社交。这句话或许有些绝对,但无疑点出了EMBA的核心价值之一。能够进入长江商学院EMBA课堂的,无一不是各个领域的佼佼者:成功的企业家、手握重金的投资人、身居高位的职业经理人……这个圈子所蕴含的能量是无法估量的。它不仅仅意味着潜在的商业合作机会,更是一个高质量的信息场和思想碰撞场。在这里,你可能在一次午餐中就解决了一个困扰已久的融资难题;你可能在一次小组讨论中,就获得了一个颠覆性的商业灵感。更重要的是,这是一个基于同学情谊的、高度信任的圈子。这种信任关系,是商业社会中最稀缺的资源。我拒绝的,可能不仅仅是一个学位,更是一个可以终身受益的、高质量的“朋友圈”。正如管理学大师彼得·德鲁克所言,“未来社会的组织,将越来越依赖于信息和知识的连接。” 我主动切断了与一个顶级信息节点的连接,这会不会是我职业生涯中的一次战略性失误?
在“正确”与“错误”的反复拉扯中,我开始思考一个更深层次的问题:我到底想要什么?我所追求的“成功”,究竟是什么模样?这个问题,帮助我从纠结中慢慢走了出来,也让我对当初的决定有了新的理解。
我意识到,申请长江EMBA的初衷,有一部分是源于外部的社会时钟和同辈压力。看到身边的朋友、竞争对手纷纷通过名校EMBA镀金,实现事业的再次腾飞,我难免会感到焦虑。那张录取通知书,在某种程度上,是对我过去成就的一种肯定,是一种能向外界证明“我能行”的标签。但当我冷静下来,我发现自己内心深处更渴望的,并非这种外部的认可,而是一种内心的平静和对生活的掌控感。拒绝这个看似光鲜亮丽的选择,正是我忠于内心、拒绝被外部标准裹挟的一次勇敢尝试。从这个角度看,这个决定无比“正确”,因为它让我更清晰地认识了真正的自我,并有勇气去选择一条不那么“主流”但更适合自己的路。
此外,我也开始重新审视“学习”与“成长”的路径。名校EMBA无疑是一条高效的、被验证过的成长快车道,但它绝不是唯一的道路。在信息爆炸的时代,获取知识的渠道已经变得空前多元。我可以:
我意识到,拒绝长江EMBA,并不等于拒绝成长,而是选择了一种“定制化”的、更贴合我当前需求的成长方式。这种方式虽然更辛苦,缺乏光环,但它能让我把学到的东西立刻应用到实践中,形成一个高效的“学习-实践-反馈”闭环。这或许是一种更接地气、更具生命力的成长。
所以,回到最初的问题:“我拒绝了长江EMBA的录取,这是我做过的最正确/错误的决定吗?”
我的答案是:这个问题本身,比答案更重要。
这个决定,无论“对”与“错”,都迫使我进行了一次深刻的自我剖析。它让我看清了自己在人生现阶段的优先级(家庭与事业 > 外部光环),认清了我的资源状况和风险偏好(选择确定性 > 拥抱不确定性),也促使我重新定义了属于自己的成功(内心平静 > 外部认可),并主动探索了更多元化的成长路径。
这个决定的“正确”与否,最终并不取决于我放弃了什么,而取决于我选择了什么,以及我如何对待我的选择。如果我因为拒绝而心生怨怼,停滞不前,那么它无疑是错误的。但如果我把省下的时间、精力和金钱,真正投入到了我所选择的道路上,并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成果——公司蒸蒸日上,家庭和睦幸福,个人认知也在持续迭代——那么,它就是无比正确的。
对于那些和我一样,也曾面临或即将面临类似抉择的朋友,我的建议是:不要去问别人“我该怎么办”,而要问自己“我到底想要什么”。用一张白纸,诚实地写下你的恐惧、你的渴望、你的价值观排序。 当你把内心的混沌梳理清晰,答案自然会浮现。最终,人生的价值,不在于你拿到了多少张金光闪闪的“门票”,而在于你是否在自己选择的道路上,走得坚定而丰盛。
至于未来的研究方向?或许我会用未来5到10年的时间,用我自己的经历,来持续回答这个问题。到那时,再回望今天这个决定,或许才会有更清晰的答案。但那一刻的答案,也只属于那一刻的我。人生的魅力,不就在于这永恒的动态与未知吗?
申请条件:
具有国民教育大学本科或以上学历背景(毕业3年以上)、国民教育大专学历(毕业5年以上)
具有8年或以上工作经验及不少于5年核心决策层的管理经验
长江商学院EMBA
关注官微
了解更多课程资讯
长江商学院版权所有
京ICP备2000522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102000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