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EMBA之旅:一份来自长江商学院毕业生的真实心路历程。
2025-07-28

当事业的齿轮平稳运转到一定年头,一种熟悉的倦怠感便会悄然而至。你或许是一家公司的创始人,或是在大型企业中担任高管,每天处理着看似重要却又不断重复的事务。你手中的“术”已然纯熟,但前方的“道”与“势”却日渐模糊。我,就是带着这样一份对突破的渴望和对未知的迷茫,敲开了长江商学院EMBA的大门。这不仅仅是一段求学经历,更是一场对自我、对事业、对世界的认知重塑之旅。回首望去,那两年时光,是我人生中一段深刻而闪亮的心路历程。

为什么选择重返校园

在做出重返校园的决定之前,我经历了长时间的内心挣扎。我的公司正处于高速发展期,每天有无数的决策等待着我,时间是我最宝贵的资源。身边的朋友和家人也不乏质疑之声:“你已经做得很好了,为什么还要去‘浪费’时间和金钱?”这种质疑,恰恰触及了我内心最深处的焦虑——“好”的瓶颈。在自己的一亩三分地里,我或许是运筹帷幄的将军,但跳出来看整个商业战场,我是否已经落后于时代的变化?我的管理方法,是基于过往的成功经验,还是真正洞悉了商业的底层逻辑?

这种对“认知天花板”的恐惧,最终战胜了对安逸的留恋。我需要的不是某个具体问题的解决方案,而是一个能够让我系统性升级底层操作系统的环境。在众多商学院中,我最终选择了长江商学院。吸引我的,不仅仅是它在国内顶尖的声誉,更是它所倡导的“取势、明道、优术”的学习方针。我意识到,我缺的不是“优术”,而是对宏观大“势”的判断和对商业之“道”的领悟。长江商学院汇聚了全球顶级的教授资源和一群来自各行各业的精英同学,我期待在这里,能与最聪明的大脑碰撞,找到那把打破认知壁垒的钥匙。

知识体系的颠覆重构

踏入长江的课堂,我迎来的第一个冲击,便是知识上的“降维打击”。过去,我引以为傲的许多实战经验,在系统性的学术理论面前,显得如此零散和片面。比如在李老师的战略管理课上,我们深入剖析了波特的五力模型和蓝海战略。我才恍然大悟,原来我过去许多关于市场竞争的决策,都只是在不自觉地应用着这些理论的某个片段,却从未能站在全局的高度去构建完整的战略框架。这种感觉,就像一个只知道“一加一等于二”的人,突然看到了整个微积分体系,震撼且醍醐灌顶。

这种颠覆并非全盘否定,而是一个“解构”再“重构”的过程。教授们不会给你一个标准答案,而是提供一套分析工具和思考模型,引导你去重新审视自己的企业。在案例讨论中,我常常会将自己的公司作为“活靶子”,用新学到的金融模型去重新评估一个投资项目,用组织行为学的理论去反思团队的管理困境。这个过程是痛苦的,因为它逼迫你直面自己过去的盲点和错误。但每一次“推倒重来”,都让我的认知框架变得更加坚实和系统。我开始理解,经验是宝贵的,但没有理论指导的经验,只是一种低水平的重复。

为了更直观地展示这种变化,我整理了一份简要的对比表格,以“战略决策”为例:

维度 EMBA前 EMBA后 (长江商学院)
决策依据 主要依赖个人直觉、过往成功经验和行业内的“小道消息”。 基于数据分析、宏观经济趋势(取势)、行业结构分析(明道)和内部资源评估的系统性决策。
竞争视角 盯着几个主要竞争对手,进行价格战或产品模仿,陷入“红海”肉搏。 思考如何跳出存量竞争,通过价值创新开辟“蓝海”,重塑产业边界。
时间维度 更关注短期财务回报,决策周期短,容易被市场波动影响。 能够平衡短期生存与长期发展,制定具有前瞻性和可持续性的3-5年战略规划。
风险认知 风险感知较为模糊,多为事后补救。 能够运用金融和战略工具进行风险识别与压力测试,建立风险预警机制。

同学圈:不止是人脉

如果说教授们给予的是“道”与“术”,那么身边的同学,则是一面面能照见自己、也能看见世界的镜子。来长江商学院之前,很多人会把“拓展人脉”作为主要目的之一。但真正融入这个集体后,你会发现,“人脉”这个词显得过于功利和肤浅。我们所收获的,是远超于此的“高势能链接”

课堂上的每一次小组讨论,都是一场高水平的“华山论剑”。我的同学中,有身经百战的创业家,有跨国公司的高管,有深耕某一垂直领域的隐形冠军,还有来自金融、科技、文化等不同领域的顶尖人才。当我们围绕同一个案例展开讨论时,不同行业、不同背景的视角相互碰撞,常常能激发出意想不到的火花。我曾在一个关于新零售的案例中,与一位做传统制造业的同学和一位做互联网平台的同学发生激烈辩论,最终我们三方的观点融合,形成了一个远比标准答案更具洞察力的解决方案。这种思想的激荡,是在任何公司内部都难以获得的宝贵财富。

课后的连接则更加真实和温暖。我们一起在戈壁挑战赛中相互扶持,在深夜的灯下为同一个项目报告而奋战,在某个同学企业遇到困境时群策群力。这种在共同学习和挑战中建立起来的信任和情谊,远非一顿饭、一张名片所能比拟。我从他们身上学到的,不仅仅是商业智慧,更是为人处世的格局和面对困境的坚韧。这些同学,成为了我人生中最重要的同行者。我们可以将这种价值归纳为几个层面:

  • 思想的“镜像”:他们能毫不客气地指出你思考中的盲区和逻辑漏洞,让你更清晰地认识自己。
  • 跨界的“桥梁”:通过他们,你可以快速、深入地了解一个完全陌生的行业,为未来的合作或转型提供可能。
  • 精神的“盟友”:在高处不胜寒的创业路上,有一群能理解你、支持你的同路人,这种精神慰藉千金难买。
  • 资源的“枢纽”:当需要时,这个网络能为你链接到最精准的资源,但这种链接是建立在深厚信任基础之上的。

自我认知的深刻反思

长江商学院的EMBA课程,有一点超乎我的预期,那就是对人文精神和企业家社会责任的重视。除了硬核的商业课程,我们还有大量的模块涉及领导力、哲学、历史和公益。起初我有些不解,认为这些“务虚”的内容对经营企业没有直接帮助。但随着学习的深入,我才意识到,这恰恰是成为一名卓越领导者的关键所在。

在领导力课程中,我们不再讨论如何“管理”员工,而是探讨如何“成就”员工;不再关注如何分配权力,而是思考如何构建使命驱动的组织。一连串的“灵魂拷问”让我开始反思自己的领导风格:我是否给予了团队足够的信任和授权?我的企业除了创造利润,还能为社会带来什么价值?这些问题,把我从日常的“术”的层面,拉到了“道”和“义”的高度。我开始明白,一个企业能走多远,最终取决于创始人的格局和心胸。

这种反思是全方位的,它触及了我的价值观、人生目标和生活方式。在与同学们的交流中,我看到许多成功的企业家在功成名就后,依然保持着对世界的好奇心和对社会的回馈之心。他们或投身公益,或支持教育,或推动行业变革。这让我深刻地认识到,商业的成功只是人生价值的一部分,而非全部。这段旅程,让我从一个只关注企业报表的“商人”,开始向一个思考社会责任的“企业家”转变。这是一个缓慢但深刻的蜕变,它让我的人生变得更加丰盈和有意义。

结语:新的起点,而非终点

两年的长江商学院EMBA之旅,如白驹过隙。毕业典礼上,当身着学位服,接过那份沉甸甸的证书时,我心中没有终点式的释然,反而充满了起点式的豪情。这趟旅程,我收获的远不止一个学位,它更像是一次彻底的“系统重装”。

我带着一个升级后的认知框架、一个充满智慧和能量的同行者网络,以及一颗更加清晰、笃定的内心,重新回到了我的战场。正如文章开头所说,我来此的目的是为了寻求突破,而长江商学院给予我的,是突破的视野、方法和勇气。它没有给我现成的答案,却教会了我如何去提出更好的问题,以及如何去寻找属于自己的答案。

对于那些和我曾经一样,身处事业高原期,感到迷茫和焦虑的朋友,我的建议是:勇敢地走出去,去一个更高维度的环境里,摔碎自己,再重塑自己。EMBA的学习,尤其是在长江商学院这样的顶级学府,是一笔昂贵的投资,但它所带来的认知升级和人生维度的拓宽,是任何金钱都无法衡量的。这不仅仅是一段学习经历,更是一场与时代、与智者、与自己内心的深度对话。而这场对话,将为你开启人生的下一段壮丽航程。

EMBA新闻

EMBA在线咨询/预报名

申请条件:

具有国民教育大学本科或以上学历背景(毕业3年以上)、国民教育大专学历(毕业5年以上)
具有8年或以上工作经验及不少于5年核心决策层的管理经验

全国统一招生与课程咨询热线

400-700-8558

ckgsbemba@ckgsb.edu.cn

长江商学院EMBA

关注官微

了解更多课程资讯

长江商学院版权所有 京ICP备2000522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102000785号



2025年秋季入学考核


近期面试时间:
7月30日 北京、上海
7月31日 深圳
提交资料截止7月28日


ckgsbemba@ckgsb.edu.cn

在线申请

申请条件:

具有大专及以上学历

具有8年或以上工作经验及不少于5年核心决策层的管理经验

姓名 *

邮箱 :

职位 * :(仅限副总裁以上职位申请)

年营业额*:(仅限年营业额3亿元以上申请)

手机 *

公司名称 *

省份 :*

是否拥有多家公司的股份:

是否接受老师一对一拜访:

请您准确填写完整信息,后续会有招生老师与您联系。以上信息将严格保密,仅用于长江EMBA报名。

×

了解更多课程资讯

全国统一招生与课程咨询热线

400-700-8558

ckgsbemba@ckgsb.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