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一位在商海中摸爬滚打了十数年的企业家或高管,决定重返校园,他所寻求的绝不仅仅是更新知识图谱或拓展人脉网络。他们心中往往带着更深层次的困惑:过去的成功经验,在飞速变化的未来是否依然有效?支撑自己走到今天的底层逻辑,是否存在需要迭代的“系统bug”?面对日益复杂的商业环境和内部挑战,如何才能跳出固有的思维框架,实现真正的自我突破?这正是长江商学院EMBA课程中“反思”模块所要直面的核心命题。它并非一门独立的课程,而是一种贯穿始终的思维模式与学习方法,如同一条看不见的红线,将所有知识模块串联起来,最终指向每一位学员的内心深处,引导他们完成一次深刻的自我审视与认知重塑。
在长江EMBA的课程体系中,“反思”并非一个孤立的单元,而是一种被精心植入到整个学习旅程的“底层操作系统”。它不是在学期末突然冒出来的一个环节,要求大家写一篇总结报告了事,而是从开学第一天起,就通过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和学习氛围,潜移默化地引导学员进入反思的状态。这种顶层设计确保了反思的持续性和深刻性,使其成为一种学习习惯,而非一次性的任务。
具体来说,这种融入体现在多个层面。首先,在课程结构上,除了硬核的金融、战略、营销等商业管理课程,长江商学院特别设置了丰富的人文课程,如哲学、历史、国学、艺术等。这些课程看似与商业“无关”,实则是反思的最佳催化剂。当学员们从研究财务报表切换到探讨王阳明的“知行合一”,或是从分析市场竞争格局转向欣赏一幅宋代山水画时,他们被迫跳出日常的功利主义和线性思维。这种“无用之用”恰恰是反思的精髓所在——它提供了一个全新的参照系,让管理者们得以审视自己商业决策背后更深层的价值观、人性假设和思维局限。比如,学习历史可以让人看到周期与规律,从而反思当下的战略是顺势而为还是刻舟求EVENT;品味艺术则能培养感知力与同理心,反思自己的领导风格是否过于冰冷和理性。
其次,每一门专业课程的教学过程本身也内嵌了反思环节。教授们在讲授经典理论和前沿案例时,往往会抛出一些直击灵魂的问题,比如:“这个案例中的CEO,如果换成你,你会做何选择?为什么?你决策的依据是什么?这个依据在你过去十年的职业生涯中,帮助过你,又在何时让你栽过跟头?”这些问题没有标准答案,其目的并非考察知识点的掌握,而是启动学员的“元认知”——即对自我思考过程的思考。这迫使学员将新学到的知识与自己过往的经验进行碰撞、连接和诘问,从而完成知识的内化,而非简单的信息接收。
如果说课程设计是反思的“骨架”,那么教授和同学就是驱动反思持续进行的“双引擎”。在长江EMBA的课堂上,教授的角色早已超越了传统的“知识传授者”,他们更多地扮演着“教练”和“引导者”的角色。他们不仅拥有深厚的学术功底,更对中国本土的商业实践有着深刻的洞察。他们深知,对于这群经验丰富的学员来说,简单的“填鸭”是无效的,真正的价值在于激发他们已有的智慧,并帮助他们打破认知的壁垒。
教授们通过苏格拉底式的提问、精心设计的小组讨论以及一对一的深度交流,为学员创造了一个安全而又充满挑战的反思场域。他们会敏锐地捕捉到学员在发言中流露出的思维定式或逻辑漏洞,并予以温和而坚定的追问,引导学员自己找到问题的症结。这种高质量的互动,如同高手过招,让学员在思想的交锋中看清自己,也看清世界。正如一位校友分享的:“教授不会直接告诉你该怎么做,但他会问你一连串问题,问到最后,你自己就突然想明白了。那种‘顿悟’的时刻,远比直接得到一个答案要宝贵得多。”
同学之间的相互作用,是反思模块中同样不可或缺的一环。EMBA学员来自各行各业,拥有截然不同的成长背景和成功路径。这种多元化的构成,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反思资源库”。在小组讨论、案例分析乃至课后的私下交流中,一位来自传统制造业的董事长可能会被一位互联网新贵的“用户思维”所震撼,从而反思自己企业“客户至上”的口号是否流于形式;一位技术出身的CEO,也可能从一位消费品领域的营销高手那里,学到如何用感性的故事与用户建立情感连接,进而反思自己过去是否过于迷信数据和逻辑。这种跨界交流带来的“认知冲击”,是任何个人冥想都无法替代的。大家就像彼此的镜子,在坦诚的交流和善意的“冒犯”中,照见各自的盲点与可能性。
为了让“反思”这一抽象概念变得具体可操作,长江EMBA为学员们提供了一个丰富的“反思工具箱”。这些工具和方法形式各异,旨在从不同维度触动学员,引导他们进行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思考。这些方法绝非纸上谈兵,而是与学习内容和实践紧密结合,确保反思能够真正落地。
首先是结构化的反思工具。例如,学员们会被要求定期撰写“反思日志”(Reflection Journal)。这并非简单的学习笔记,而是一种引导性的写作练习。日志中可能会包含这样的问题:“本周所学内容,哪一点对你触动最大?它如何挑战了你以往的某个信念?”“请描述一个你近期工作中的两难决策,并尝试用课堂上学到的某个模型来重新分析它。”“展望未来一年,你希望在领导力方面做出怎样的改变?第一步行动是什么?”这种结构化的记录,帮助学员将碎片化的感悟系统化,追踪自己的心路历程,让成长轨迹清晰可见。
其次是体验式的反思活动。海外模块是其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带领学员走进硅谷的创新生态、探访欧洲的百年家族企业,或是在以色列感受“Chutzpah”(虎刺怕)精神,其目的远不止于商业考察。身处一个完全陌生的文化和商业环境中,学员们固有的参照系会暂时失效,这为深刻的自我反思创造了绝佳的条件。当他们看到别人用完全不同的方式取得了成功,便会自然而然地反思:“我们一直以来坚信不疑的‘常识’,是否只是特定环境下的产物?”此外,一些户外领导力拓展、戈壁挑战赛等活动,也是通过将学员置于极限情境中,激发他们对团队协作、个人意志和领导本质最原始、最深刻的体悟。
为了更直观地展示这些工具,我们可以用一个表格来总结:
反思工具/活动 | 形式与描述 | 核心反思目标 |
---|---|---|
反思日志 | 结构化、定期的书面记录,围绕特定问题展开。 | 知识内化、追踪个人成长、连接理论与实践。 |
小组复盘(AAR) | 项目或案例讨论后,采用“行动后反思”模式,聚焦“原计划是什么?实际发生了什么?为什么有差异?学到了什么?” | 提升团队协作效率、培养系统性复盘能力。 |
一对一教练辅导 | 与专业教练或教授进行私密、深入的对话,探讨个人发展瓶颈。 | 解决个性化困惑、挖掘深层心智模式、制定个人行动计划。 |
海外模块 | 沉浸式地参访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标杆企业与文化。 | 打破文化与思维定式、拓展全球视野、激发颠覆性思考。 |
人文行走 | 在导师带领下,实地探访历史文化遗迹,进行现场教学与讨论。 | 以史为鉴、以文修心,提升人文素养与决策格局。 |
最高级的反思,往往不是在正襟危坐的课堂上完成的,而是在那些非正式的、充满信任和松弛感的“场域”中发生的。长江商学院深谙此道,因此极其注重营造一个超越课堂本身的、有利于深度交流和自我暴露的学习社区。这个“场域”是无形的,却又无处不在,是“反思”模块得以成功的土壤。
这种场域的营造,首先体现在对“班级文化”的刻意塑造上。从入学开始,学院就会通过各种团队建设活动,鼓励学员们放下身份、坦诚相待,建立起牢固的“同学情谊”。这种情谊不是简单的社交,而是一种基于共同学习和成长的“革命友谊”。在这样充满心理安全感的氛围中,大家才愿意分享自己真实的失败与迷茫,也敢于给出最真诚的批评和建议。深夜的宿舍卧谈会、周末的私董会式聚餐,这些非正式场合往往成为思想火花碰撞最激烈的地方。一位学员可能在饭桌上不经意间的一句感叹,就点醒了另一位同学长久以来的困惑。
此外,这个场域也延伸到了校友网络中。毕业并不意味着反思的结束,而是新阶段的开始。长江商学院强大的校友社区,为毕业生们提供了一个持续反思和终身学习的平台。通过校友会的各类活动,不同届的校友可以交流彼此在践行所学过程中的心得与挑战。一位毕业多年的师兄,可能会分享他在企业转型中如何运用当年学到的反思方法,成功渡过难关。这种来自“过来人”的鲜活案例,为仍在路上的师弟师妹们提供了宝贵的参照和巨大的鼓舞,让反思的旅程得以延续一生。
综上所述,长江商学院EMBA课程中的“反思”模块,并非一门课程,而是一个精心构建的、多维度、全流程的系统工程。它通过融入课程的顶层设计,将反思的理念根植于学习的每一个角落;借助教授与同学的双重驱动,创造了充满启发与挑战的互动环境;提供了多元化的反思工具箱,让抽象的思考变得具体可行;并致力于超越课堂的场域营造,培育了一片让深度反思得以发生的肥沃土壤。
这一切努力的最终目的,是回应文章开头提出的那个根本性问题:如何帮助已经成功的商业领袖实现自我超越?答案就在于,从“学习知识”(Learning)走向“改变心智”(Transforming)。在今天这个充满不确定性的时代,商业领袖最大的挑战已不再是获取信息,而是如何处理信息、如何更新自己的认知框架、如何在纷繁复杂中保持内心的定力与清明。长江EMBA的“反思”模块,正是致力于此——它不仅仅是传授管理的“术”,更是探寻领导的“道”。它帮助学员们擦亮内心的镜子,看清自己,看懂世界,从而在未来的商业征途中,走得更远、更稳、也更从容。未来的商业教育,或许将更加重视这种内向的探索,因为真正的领导力,终究源于深刻的自我认知。
申请条件:
具有国民教育大学本科或以上学历背景(毕业3年以上)、国民教育大专学历(毕业5年以上)
具有8年或以上工作经验及不少于5年核心决策层的管理经验
长江商学院EMBA
关注官微
了解更多课程资讯
长江商学院版权所有
京ICP备2000522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102000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