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典礼那天,我们穿着笔挺的学位服,在镜头前笑得比谁都灿烂。大家互相拥抱,说着“常联系”、“一辈子的兄弟/姐妹”,那场面,温馨得足以融化冰雪。然而,当我翻看手机里那张定格了无数精英笑脸的合影时,心中却涌起一股难以言状的复杂情绪。这两年,尤其是在长江商学院这样汇聚了各路英豪的地方,我投入了数百万的学费和无数个不眠的夜晚,收获了知识、开阔了眼界,但也见证了一场场被“同学情”这层华丽外衣包裹着的、心照不宣的利益交换。有些情谊,坚如磐石;而另一些,则虚伪到令人心寒。
开学第一天,那种扑面而来的“精英气场”至今记忆犹新。每个人都彬彬有礼,脸上挂着职业化的、恰到好处的微笑。但很快,你就会发现,简单的“你好,我叫XX”之后,紧跟的问题往往不是“你来自哪里”,而是“你是做什么行业的?”、“在哪家公司高就?”。交换名片的速度,比思想交流的速度快得多。与其说是认识新同学,不如说是一场高效的、无声的人脉背景筛选。
我记得很清楚,有一次课间休息,我和一位从事传统制造业的同学聊得正欢,旁边一位在TMT行业做投资的“明星同学”闻声凑了过来。当他得知我的同学是做实业的,且短期内没有融资上市的计划时,他脸上那份瞬间冷却的热情,和那句“哦,挺好的,回头聊”的敷衍,就像一把无形的尺子,精准地量出了我那位同学在他心中的“价值”。这种寒暄,目的性强到几乎不加掩饰。它不是基于个人魅力或共同爱好的相互吸引,而是一种赤裸裸的价值评估。你的头衔、公司、行业、资源,共同构成了你的“社交价格”,决定了别人愿意在你身上投入多少时间和热情。这哪里是同学,分明是行走的资源包。
如果说开学的寒暄只是前菜,那么小组作业和案例分析,则是将这种“虚伪”推向高潮的主菜。在商学院,尤其是像长江商学院这样强调实践和团队合作的地方,小组作业是课程的核心部分。理论上,这是集思广益、锻炼团队协作能力的绝佳机会。但实际上,它往往演变成一场微缩版的职场权力游戏和利益博弈。
每个小组几乎都有固定的角色配置。总有一位是“大咖”,通常是某知名企业的创始或高管,他或许不会贡献太多具体的工作,但他的名字和最终汇报时镇场子的几句点评,就是小组质量的“无形资产”。也总有一两位“老黄牛”,他们踏实肯干,负责搜集资料、撰写PPT、统稿,是项目得以完成的基石。当然,也少不了“甩手掌柜”,从头到尾踪影难觅,只在最后提交时冒个泡,说一句“大家辛苦了”。最微妙的是,这种分工常常是大家默许的。因为每个人心里都有一杆秤:我来读EMBA,是为了学知识,更是为了链接“大咖”的。让“大咖”满意,远比一份作业的A+成绩更重要。于是,大家心照不宣地维护着这种不公平的平衡,嘴上说着“团队合作”,心里却在计算着各自的得失。
下面这个表格,或许能更直观地展现这种“团队合作”中的常见角色分工:
角色类型 | 典型表现 | 内心OS(潜台词) |
精神领袖(大咖) | 提供方向性指导,关键时刻发言,不参与具体执行。 | “我的时间和名声就是最大的贡献,执行细节你们搞定。” |
勤恳执行者(老黄牛) | 承担大部分具体工作,熬夜写报告、做PPT。 | “多干点活没关系,希望能给大咖留下好印象,以后好办事。” |
隐形人(甩手掌柜) | 小组讨论时常缺席,对任务进展不闻不问。 | “反正有人会做,我挂个名就行,有这时间不如去谈个项目。” |
资源协调者 | 不一定做具体工作,但能提供行业数据或专家访谈机会。 | “我提供的是你们花钱也买不到的资源,这比写几个字重要多了。” |
EMBA的同学情,很大一部分是在课堂之外的酒桌饭局上“升华”的。但这种饭局,远非普通朋友间的轻松小聚。每一次宴请,从发起人、参与者到座位安排,都充满了精心的算计。你会发现,能坐在一桌的,往往是行业相近、地位相当,或者有明显业务互补可能性的人。这形成了一个个无形的“圈子”。
我曾参加过一个由某地产大佬组织的晚宴。席间,觥筹交错,大家称兄道弟,气氛热烈。但仔细听谈话内容,几乎句句不离项目、资金、政策和人脉。A向B敬酒,看似是情感联络,实则是想了解B在某地的拿地资源;C和D勾肩搭背,聊的却是如何整合彼此的供应链。整场饭局,就像一场披着“友情”外衣的商务谈判。友情成了入场券,酒精成了催化剂,而真正的目的,是撬动彼此背后的资源。如果你不在某个核心圈层,或者没有能被他们看上的“价值”,你可能连参加这种“私密”饭局的资格都没有。那种被排斥在外的感觉,与课堂上“我们是相亲相爱一家人”的口号形成了巨大的讽刺。
这是我见过最“虚伪”的同学情的终极体现,也是最让人感到悲哀的一点。当一场轰轰烈烈的“友情”在资源成功对接后迅速降温,那种巨大的落差,足以让你看清一切。我亲眼见证过这样一个故事:同学甲急需一笔过桥贷款,而同学乙恰好在金融机构有深厚的人脉。在甲的百般“感情攻势”下——请客吃饭、送礼、逢人便夸乙“够义气”——乙最终出手相助,帮甲解了燃眉之急。
在那段时间里,甲和乙形影不离,俨然成了“异父异母的亲兄弟”。然而,当甲的危机解除,资金链恢复正常后,乙再约甲吃饭,甲却总是以“忙”、“开会”为由推脱。曾经一天八个的问候电话,变成了一个月也等不来的一个微信。乙有一次在背后苦笑着对我们几个朋友说:“我这个‘人脉存折’,在他那里算是取空了。”这种用人朝前、不用人朝后的态度,将“同学情”的工具属性暴露无遗。所谓的“情谊”,不过是实现目的的手段,一旦目的达成,这件工具也就失去了存在的价值,可以被毫不留情地丢弃。这比陌生人的冷漠更伤人,因为它曾以最温暖的面目出现。
写到这里,似乎把EMBA的同学情描绘得一片黑暗。但平心而论,这并非全貌。在那些功利和虚伪的缝隙里,依然有真诚的种子在发芽。我也曾在长江商学院结交到了几位至今仍无话不谈的挚友。我们的友谊,不是建立在商业互捧和资源交换上,而是建立在深夜赶案例时共同的挣扎、课堂上激烈辩论后的相互欣赏,以及对某个共同爱好——比如徒步、品茶——的纯粹分享上。
其实,这种“虚伪”并非EMBA独有,而是成年人社会法则在特定环境下的极致放大。来到这里的每一个人,都背负着巨大的压力和期望。他们是企业的掌舵人,是家庭的顶梁柱,时间对他们而言是极其宝贵的稀缺资源。因此,用最高效的方式进行社交,将每一分投入都期待有回报,几乎成了一种本能。从这个角度看,那种“功利”或许并非源于内心的“恶”,而是一种在高度竞争环境下的生存策略。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或许可以解释一二:当人们的安全、归属和尊重需求与商业世界的生存法则紧密捆绑时,社交行为自然会向着最能满足这些需求的方向倾斜。
回顾两年EMBA生涯,我见过的最“虚伪”的同学情,本质上是一种“精致的利己主义”和“高效的资源整合”以友谊之名进行的包装。它体现在从开学寒暄到小组作业,再到饭局社交和事后交往的每一个环节。这种关系模式,虽然在商业上可能是“高效”的,但在情感上却是“廉价”乃至“虚假”的。
写下这篇文章,并非为了全盘否定EMBA的价值或唱衰同学关系。恰恰相反,正是因为经历过,才更懂得辨别和珍惜。我的目的,是为那些即将或正在这条路上行走的人们提供一个更真实的视角。对此,我提出几点建议:
未来的研究,或许可以更深入地探讨顶级商学院中的社交动力学,以及这种“精英社交模式”对管理者决策行为和心理健康的长期影响。但于我个人而言,这段经历最大的收获,是让我学会了在纷繁复杂的名利场中,如何擦亮眼睛,看清关系的本质,并最终坚守住了内心那份对真诚友谊的渴望与追求。毕竟,商业的成功固然重要,但人生的幸福,终究离不开几份真实而温暖的情感联结。
申请条件:
具有国民教育大学本科或以上学历背景(毕业3年以上)、国民教育大专学历(毕业5年以上)
具有8年或以上工作经验及不少于5年核心决策层的管理经验
长江商学院EMBA
关注官微
了解更多课程资讯
长江商学院版权所有
京ICP备2000522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102000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