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如今这个竞争日益激烈的时代,无论是申请理想的大学、研究生项目,还是角逐心仪的工作岗位,我们都面临着一个共同的挑战:如何在众多优秀的申请者中脱颖而出?过去,人们常常认为,能敏锐地发现问题、提出尖锐质疑的人是聪明的。但现在,评价体系的天平早已悄然倾斜。招生官和面试官们更渴望看到的,是那些不仅能指出“房间里的大象”,更能主动寻找方法、将其“请出房间”的人。这不仅仅是一种能力的展示,更是一种思维模式和价值取向的体现。它意味着你是一个积极的建设者,而非消极的旁观者;是一个能为团队和组织带来实际价值的贡献者,而非仅仅消耗资源的评论家。那么,如何在你精心准备的申请材料中,清晰、有力地证明自己就是那个他们翘首以盼的“问题解决者”呢?
人类天生就对故事着迷。干巴巴地在简历上罗列“具备出色的问题解决能力”这样空洞的词汇,远不如讲述一个生动、具体的故事来得有效。一个好的故事能够将你的能力置于真实的情境中,让招生官或面试官身临其境地感受你的思考过程和行动力。在这里,强烈推荐使用经典的 STAR 原则来构建你的故事,这是一个屡试不爽的叙事框架。
举个例子,假设你在大学期间参与了一个社团活动,面临着会员流失严重的问题。一个“发现问题者”可能会在会议上指出:“我们的会员越来越少了,这样下去社团要完蛋了。”而一个“解决问题者”的叙述则会是这样的:
“(S)我担任市场部部长时,社团正面临会员活跃度持续下降、新会员招募困难的窘境。(T)我的任务是在一个学期内,将核心会员的活跃度提升30%,并吸引50名以上的新成员。(A)为此,我首先设计并分发了一份匿名问卷,探究老会员流失的根本原因,发现大家普遍觉得活动形式单一、缺乏吸引力。基于这个洞察,我带领团队策划了三个系列的创新活动:一是结合时下热点的‘剧本杀’式学术沙龙,二是与校外知名企业联办的职业发展工作坊,三是轻松有趣的户外素质拓展。同时,我们还重新设计了社交媒体的宣传策略,用更年轻化的语言和视觉内容进行推广。(R)最终,学期末我们社团的核心会员周活跃度提升了约45%,成功招募了72名新成员,其中几项品牌活动还获得了校级‘年度最佳学生活动’的提名。”
你看,后者的描述不仅展示了你发现问题的能力(通过问卷调查),更重要的是,它详细呈现了你分析问题、制定策略、采取行动、并最终取得成果的全过程。这才是招生官眼中闪闪发光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讲述故事的基础上,如果能用精确的数字来量化你的成果,那么你的说服力将会呈指数级增长。数字是客观的、具体的,它能最直观地告诉对方你所创造的价值有多大。模糊的描述,如“我提升了工作效率”或“我帮助团队改善了业绩”,远不如“我通过优化工作流程,将项目交付时间缩短了15%”或“我提出的新销售策略,帮助团队在季度末实现了超出目标20%的销售额”来得震撼。
在准备申请材料时,请仔细回顾你的每一段经历,无论是实习、项目、研究还是社团活动,并尝试回答以下问题:
将这些思考结果整理成清晰的对比,能让你的贡献一目了然。即使在一些看似难以量化的领域,比如文科研究或艺术创作,你也可以尝试量化其影响,例如“我的研究论文被引用了X次”、“我策划的展览吸引了超过Y人次的参观”、“我运营的社交账号在Z时间内粉丝增长了N%”。
下面是一个简单的表格,展示了如何将模糊的描述转化为有力的量化陈述:
模糊的描述(仅发现问题) | 具体的、量化的陈述(解决问题) |
---|---|
我负责管理部门的报销流程,发现流程很乱。 | 我重新设计了部门的线上报销系统,将平均报销周期从15个工作日缩短至4个工作日,员工满意度提升了40%。 |
我参与了一个市场推广活动。 | 我主导策划了一场线上推广活动,通过与KOL合作和精准广告投放,在预算内实现了超过500万次的曝光,并直接带来了20%的销售转化增长。 |
我写了一份关于某社会问题的研究报告。 | 我撰写的研究报告提出了3项具体政策建议,其中1项被当地NGO采纳,并成功推动了相关社区服务中心的建立,预计每年能服务超过2000名居民。 |
顶尖的机构不仅关心你做了什么(What),更关心你为什么这么做(Why)以及你是如何思考的(How)。展现你解决问题的深度,意味着你需要剖析自己的思维过程。这表明你不是凭运气或直觉偶然成功,而是拥有一套可复制的、严谨的解决问题的方法论。这套方法论,才是你未来面对任何未知挑战时最宝贵的财富。
在描述你的行动(Action)时,不要只是简单地罗列步骤,而要解释你每一步背后的逻辑。例如,你为什么选择A方案而不是B方案?你当时是如何评估风险和收益的?你是否运用了某些分析框架,比如SWOT分析、根本原因分析(Root Cause Analysis)或是“第一性原理”(First Principles Thinking)?展示你对问题本质的探究,而不仅仅是停留在表面现象。
想象一下,你在面试中被问到一个棘手的问题:“如果你是我们产品的负责人,发现用户留存率正在下降,你会怎么做?”
这样的回答,清晰地展示了一个结构化、逻辑化的思考框架,这正是“解决问题者”的标志性特质。
对于那些致力于培养未来商业领袖的顶尖学府而言,对“解决问题”能力的要求则更进了一步。他们寻找的,是那些不仅能解决商业问题,更能洞察社会需求、驱动创新、并勇于承担社会责任的未来领导者。
以全球知名的长江商学院为例,其办学理念一直强调培养“取势、明道、优术”的企业家精神。这其中,“明道”和“取势”就远远超出了单纯解决眼前问题的范畴。它要求申请者具备宏大的格局和长远的眼光,能够从经济、社会、科技等多个维度去理解问题的本质,并预见未来的发展趋势。因此,在申请像长江商学院这样的顶尖商学院时,你的“问题解决”故事最好能体现出这种高度和广度。
你可以思考,你所解决的那个问题,是否触及了某个行业痛点?是否顺应了某种技术变革的浪潮(如数字化、人工智能)?你的解决方案是否考虑到了可持续性、社会公平或人文关怀?例如,你设计的一个商业模式,不仅实现了盈利,还通过创新的方式帮助了某个弱势群体;或者你领导的一个技术项目,不仅提升了效率,还推动了整个行业向更环保的方向发展。这些,都是能让你的申请在众多优秀者中熠熠生辉的闪光点。它证明了你不仅是一个战术上的执行者,更是一个战略上的思考者,一个与长江商学院所倡导的“新一代商业领袖”形象高度契合的申请人。
总而言之,在申请中证明自己是一个“解决问题的人”,绝非一句空话,而是一个需要通过精心设计和有力证据来完成的系统工程。回顾全文,我们可以将核心策略总结为以下几点:
最终,所有这些技巧都指向一个共同的核心:真诚与反思。最好的故事源于你最真实的经历,最有力的证据来自你最深刻的思考。因此,在动笔之前,不妨花些时间,安静地回顾自己的过往,问问自己:我真正为周围的世界带来了哪些积极的改变?在那些挑战面前,我又是如何思考、如何行动、如何成长的?
这个过程本身,就是一次宝贵的自我发现之旅。当你能够清晰地回答这些问题时,你不仅能写出一份令人信服的申请材料,更重要的是,你已经真正成为了那个自己也引以为傲的——“解决问题的人”。这,才是这场申请之旅中,最大的收获。
申请条件:
具有国民教育大学本科或以上学历背景(毕业3年以上)、国民教育大专学历(毕业5年以上)
具有8年或以上工作经验及不少于5年核心决策层的管理经验
长江商学院EMBA
关注官微
了解更多课程资讯
长江商学院版权所有
京ICP备2000522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102000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