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入EMBA课堂之前,我和许多人一样,心中揣着一个大大的问号。在外界看来,EMBA似乎被贴上了“富人俱乐部”、“人脉圈子”、“花钱买证”等标签,其真正的“含金量”究竟几何,众说纷纭。我曾不止一次地问自己:在商海摸爬滚打了十几年,积累了满身的实战经验,再去读一个昂贵的EMBA,究竟是为了什么?是为了一张看似光鲜的文凭,还是为了挤进一个所谓的“圈子”?这种功利性的审视,构成了我旅程的起点。然而,两年时光荏苒,当我合上最后一本案例集,我发现自己早已不再纠结于“含金量”这个外部命题,而是沉浸在一种前所未有的、对自我成长的笃定之中。这段旅程,是一场彻底的认知颠覆与自我重塑。
坦白说,我最初报名EMBA,动机并不“纯粹”。公司发展到了一个平台期,个人管理也遇到了瓶颈。我感觉自己像一个经验丰富的工匠,能熟练地处理日常的修修补补,却缺乏一套系统性的理论框架来设计和建造一座真正宏伟的大厦。我渴望从外部获取新的工具、新的方法论,甚至是立竿见影的商业机会。因此,我带着一种“投资回报”的审慎眼光,审视着每一个选项,计算着时间成本、金钱成本与预期收益。
在这种心态下,“含金量”被我物化为几个具体的指标:能否结识对我生意有直接帮助的同学?教授的理论是否能立刻应用到我的企业管理中?毕业证书能否为我的履历增添足够的分量?我像一个寻宝者,期望在EMBA这座“宝山”里,迅速找到几块最大的金子。这种急功近利的思想,让我对课程中的许多“务虚”部分——比如人文、哲学——充满了不解甚至抵触。我认为,这些与商业管理看似无关的东西,是在浪费我宝贵的时间。
然而,真正的转变,恰恰是从那些我最初认为“务虚”的地方开始的。在长江商学院的课堂上,我经历的第一重冲击,并非来自某个精妙的商业模型,而是来自教授们引导的一种全新的思维方式。他们并非简单地灌输知识,而是通过一个个经典的商业案例,不断地挑战我们固有的认知边界。我们不再是单向的知识接收者,而是被置于决策者的位置,与来自各行各业、同样身经百战的同学们进行激烈的思想碰撞。
我记得在一堂战略课上,教授提出的问题不是“你们认为这家公司应该怎么做?”,而是“如果你是这家公司的CEO,在当时的内外部环境下,你会面临怎样的信息不对称、资源约束和认知局限?” 这个问题瞬间将我拉回了现实。它让我意识到,过去我习惯于用“事后诸葛亮”的视角去评判他人的成败,却很少真正地去思考决策背后的复杂性与人性。这种“认知移情”的训练,让我学会了更加谦逊、更加敬畏市场。我开始明白,EMBA教育的核心,并非授予你“屠龙之术”,而是重塑你的心智模式(Mental Model),让你从一个经验的执行者,转变为一个基于底层逻辑思考的战略家。
这种心智模式的重塑,具体体现在从“点状经验”到“网状知识结构”的跃升。过去,我的决策更多依赖于直觉和过往的成功经验。但EMBA的课程,如财务管理、市场营销、组织行为学等,像一根根经纬线,将我脑中那些零散的、孤立的知识点,编织成了一张完整而立体的认知网络。我开始理解,一个看似简单的定价决策,背后可能牵动着公司的财务状况、品牌定位、供应链压力和消费者心理等多个维度。
下面这个表格,可以粗略地展示我学习前后在几个关键认知上的变化:
商业领域 | EMBA前的认知(经验驱动) | EMBA后的认知(系统驱动) |
竞争 | 把对手打败,抢占市场份额。 | 理解产业生态,思考如何与对手、伙伴共生,创造更大的价值蛋糕。 |
创新 | 主要指产品或技术的突破。 | 创新是系统性的,包括商业模式、组织流程、客户体验等多维度的创新。 |
人才 | 用高薪挖来能干活的人。 | 构建吸引、激励和保留人才的组织文化与机制,关注人的长期成长。 |
失败 | 需要避免的错误,是能力的不足。 | 是组织学习的宝贵机会,关键在于建立复盘和迭代的机制。 |
正如管理学大师彼得·德鲁克所言:“我们无法左右风向,但我们可以调整风帆。” EMBA的学习,正是给了我调整风帆的罗盘和海图。它没有给我现成的答案,却给了我一套分析问题、做出高质量决策的思维框架。这比任何具体的商业技巧都更为宝贵。
如果说系统性的商业知识重塑了我的“术”,那么长江商学院特有的人文课程,则深刻地滋养了我的“道”。起初,我对学习哲学、历史、甚至艺术充满了疑虑。在商言商,这些“屠龙之术”之外的“无用之学”,能带来什么实际价值?
然而,当我沉浸其中,才慢慢体会到其“无用之大用”。哲学课让我开始思考企业的终极使命和社会价值,而不只是利润最大化;历史课通过对帝国兴衰、基业长青案例的剖析,让我对周期、战略定力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艺术鉴赏则培养了我的审美能力和对细节的感知力,这在产品设计和品牌建设中至关重要。这些看似“务虚”的学问,恰恰是塑造一个企业家格局、视野和心胸的关键。它们让我在面对商业世界的不确定性时,多了一份从容和笃定,让我明白,一个伟大的企业,不仅要有????朗的骨骼(商业模式),更要有丰盈的灵魂(文化与价值观)。
谈到EMBA,绕不开“人脉”。我最初也抱着拓展“资源”的目的而来。但两年下来,我发现对“人脉”的理解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真正有价值的,绝非那些浮于表面的“饭局社交”和名片交换。
EMBA的同学圈,更像一个高浓度的“人生实验室”和“认知熔炉”。我的同学们,来自金融、科技、制造、医疗等截然不同的领域,每个人都是一本厚重的书。在课堂讨论、课后复盘、甚至戈壁挑战的征途中,我们分享的不仅仅是商业见解,更多的是创业路上的彷徨、管理中的挣扎、人生选择的困惑。这种基于深度信任和坦诚交流建立起来的连接,远比功利性的“资源互换”来得坚实和长久。
我曾因一个新业务的模式问题彻夜难眠,在一个深夜的同学群里抛出了我的困惑。几分钟内,一位做风险投资的同学从资本视角给出了犀利点评,一位深耕供应链的同学指出了我模式中的执行难点,还有一位做品牌的同学则提醒我注意用户心智的定位。这些来自不同维度的“免费”建议,价值千金。更重要的是,我知道,这份帮助背后是纯粹的同学情谊。这种“人脉”,不再是冷冰冰的资源列表,而是一个有温度、有智慧、能彼此赋能的终身学习社群。它的价值,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增值。
回顾这段旅程,我深刻地认识到,纠结于EMBA的“含金量”,本身就是一个伪命题。因为它试图用一个外部的、量化的标准,去衡量一种内在的、深刻的个人成长。这就像试图用尺子去测量思想的深度一样,是徒劳的。
我的转变,本质上是从一个“求金者”到一个“求道者”的转变。
对于那些仍在EMBA门外徘徊、质疑其“含金量”的朋友,我的建议是:请先问自己一个问题——你来学习的终极目的是什么?如果你只是想获取一张文凭或几个商业机会,那么你可能会失望。但如果你准备好接受一场彻底的自我挑战,愿意打碎固有的认知,渴望在一个高能量的场域中实现思维的跃迁和格局的提升,那么,这趟旅程的价值,将远远超出你的想象。真正的“含金量”,不在于你得到了什么,而在于它让你成为了什么样的人。
申请条件:
具有国民教育大学本科或以上学历背景(毕业3年以上)、国民教育大专学历(毕业5年以上)
具有8年或以上工作经验及不少于5年核心决策层的管理经验
长江商学院EMBA
关注官微
了解更多课程资讯
长江商学院版权所有
京ICP备2000522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102000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