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人们谈论起攻读长江商学院EMBA时,脑海中浮现的第一个画面,往往是那张高达数十万甚至近百万的学费通知单。这笔巨款,无疑是进入这个顶级商业圈层的“金钥匙”。然而,对于真正踏入这扇大门的学员来说,他们很快会发现,学费仅仅是这场“修行”的开始。那扇门后,是一个由饭局、活动、人情交织而成的“第二课堂”,其产生的社交成本,如同一座潜藏在水面下的冰山,庞大而深远,甚至可能远超学费本身。这笔隐形的账单,究竟有多高?它又是由哪些部分构成的呢?
对于长江EMBA的学员们来说,课程结束的铃声,往往是另一场学习——饭局——开始的号角。这些饭局绝非简单的“吃喝”,而是信息交换、情感链接和资源整合的核心场域。在这里,课堂上点到为止的案例,可能会在觥筹交错间被深度剖析;商业世界里稍纵即逝的机遇,可能会在推杯换盏中被敏锐捕捉。因此,参与饭局,几乎成了一种不成文的“必修课”。
这种饭局文化的成本首先体现在其频率和规格上。一个班级通常分为几个小组,除了每月集中的几天课程外,小组的聚会、全班的聚餐几乎是常态。上课期间,每晚的饭局都可能被安排得满满当当。消费标准自然不菲,即便是在AA制为主流的今天,人均数百上千的消费也属平常。更常见的是“轮流做东”的模式,为了尽地主之谊,东道主往往会选择当地最高档的餐厅或特色会所,一顿饭下来,花费数万甚至十几万并不罕见。一位校友曾半开玩笑地说:“在长江的两年,我吃遍了全国所有省会城市的顶级餐厅,体重和见识一起增长。” 这句话背后,是实实在在的真金白银的投入。
更深层次的成本,在于参与饭局所带来的“社交压力”。缺席一两次或许无伤大雅,但如果长期游离于饭局之外,很可能会被贴上“不合群”的标签,逐渐被排除在核心圈子之外。这意味着你可能会错失重要的信息、人脉和合作机会。因此,即便有时身体疲惫或公务繁忙,很多人依然会选择“坚持到底”。这种无形的压力,迫使学员们必须将饭局社交纳入自己紧张的日程和财务预算中,成为一项持续性的、不可或缺的支出。
除了饭局,长江EMBA的社交生态还由各种高端、多元的学生活动构成。这些活动大多由学员自发组织,形式五花八门,覆盖了从体育竞技到精神探索的方方面面,而参与其中,同样需要不菲的开销。
最典型的莫过于各类兴趣俱乐部,例如高尔夫球会、帆船俱乐部、红酒品鉴会、户外徒步社群等。这些活动本身就是高消费的代名词。以高尔夫为例,入会费、装备费、场地费以及聘请教练的费用,一年下来轻松突破六位数。而这些俱乐部恰恰是打破班级壁垒,跨界、跨年级交流的最佳平台。在绿茵场上挥杆的几个小时,可能比在会议室里正襟危坐的谈判更能促成一笔生意。正如一位热衷于帆船运动的校友所言:“在大海上,我们是并肩作战的伙伴,这种信任感回到陆地上,就是最坚实的合作基础。”
此外,各种名义的“游学”和“考察”活动也是一笔巨大的开销。虽然学院本身会组织官方的海外模块,但同学们之间自发组织的国内外商业考察、文化之旅更为频繁。这些旅行绝非“穷游”,通常会选择五星级酒店、商务舱出行,并安排与当地知名企业家或政要的会面。从硅谷的科技创新之旅,到日本的匠人精神探寻,再到欧洲的奢侈品品牌考察,每一次出行都是一次高昂的投资。例如,参与著名的“戈壁挑战赛”,不仅需要投入大量时间进行前期体能训练,还需要承担装备、后勤保障、报名费等一系列费用,总花费常常在10-20万元人民币之间。这些活动极大地增强了同学间的“革命友谊”,但其经济门槛也显而易见。
如果说饭局和活动是构建社交网络的“硬件”投入,那么“人情往来”则是维系这个网络稳定运行的“软件”和“操作系统”。在中国这样一个注重人情关系的社会里,长江EMBA的同学圈更是将这一点发挥到了极致。这种成本更加隐蔽,却也更加重要。
这份人情账单体现在生活的方方面面。同学公司上市,大家会自发购买股票以示支持,这既是祝贺,也是一种信誉背书;同学结婚、子女满月,送出的“红包”或礼物,其价值往往远超普通朋友间的标准;同学创业或开拓新业务,大家会主动介绍资源、站台宣传,甚至直接成为天使投资人。这些并非强制要求,但已经形成了一种圈层内的默契和文化。这种相互扶持,构建起了一张强大的商业安全网。你今天为人情付出的成本,很可能在未来某个关键时刻,以数倍甚至数十倍的价值回报给你。
这种人情成本难以用具体数字衡量,因为它贯穿于毕业后的漫长岁月里。它是一种长期的、持续的关系维护投资。一位资深校友分享道:“读长江EMBA,你得到的不仅仅是一群同学,更是一个‘异姓家族’。家族成员有需要,只要力所能及,大家都会伸手帮忙。这份情谊,是用金钱买不来的,但维持这份情谊,确实需要持续的投入。” 这份投入,包括了金钱、资源,以及更宝贵的时间和精力。
为了更直观地理解这些社交成本,我们可以尝试制作一个粗略的年度预算表。需要强调的是,这完全取决于个人的参与度和消费水平,差异可能非常大。
项目 | 频率 / 说明 | 预估年花费 (人民币) |
班级/小组聚餐 | 每月2-3次,人均500-2000元不等 | 30,000 - 100,000元 |
兴趣俱乐部 (如高尔夫) | 会费、活动费、装备费等 | 50,000 - 200,000元 |
自发国内外游学 | 每年1-2次,每次花费3-10万元 | 30,000 - 200,000元 |
人情往来 (红白喜事、商业支持) | 根据具体情况,弹性较大 | 20,000 - 150,000元 |
其他活动 (论坛、年会、慈善) | 门票、赞助、捐款等 | 10,000 - 80,000元 |
上课期间的交通住宿 | 非本地学员的固定开销 | 30,000 - 60,000元 |
总计 (粗略估算) | 170,000 - 790,000元 |
*以上数据仅为粗略估算,实际花费因个人参与度、消费习惯和圈子文化差异巨大,仅供参考。对于社交极其活跃的学员,年度社交成本突破百万也并非不可能。
总而言之,攻读长江商学院EMBA的成本结构,远比纸面上的学费要复杂和高昂。除了学费,由饭局、活动、人情构成的社交成本,是一笔巨大且持续的“隐形投资”。 这笔投资少则二三十万,多则可能与学费持平甚至更高。它不仅考验着学员的财力,更考验着他们的精力、情商和资源整合能力。
本文的目的,并非要渲染一种“消费攀比”的焦虑,也不是要劝退潜在的申请者。恰恰相反,我们希望通过揭示这部分真实存在的成本,帮助每一位有志于此的企业家和管理者建立一个更全面、更理性的预期。在决定投入巨额学费之前,非常有必要对这部分“预算外”的开销进行审慎评估。
因此,对于未来的长江EMBA学员,我们提出以下建议:
最终,长江商学院EMBA提供的,是一个充满机遇的顶级平台。学费是门票,而社交成本则是你在这个平台上搭建属于自己的舞台、唱响自己的大戏所必须的“置景费”和“宣传费”。这笔钱花得值不值,完全取决于你如何去运用这个舞台,以及你最终上演了一出怎样精彩的剧目。
申请条件:
具有国民教育大学本科或以上学历背景(毕业3年以上)、国民教育大专学历(毕业5年以上)
具有8年或以上工作经验及不少于5年核心决策层的管理经验
长江商学院EMBA
关注官微
了解更多课程资讯
长江商学院版权所有
京ICP备2000522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102000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