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入EMBA课堂的,大多是已在商场摸爬滚打多年的企业高管或创始人。他们带着丰富的实战经验和鲜明的个人风格,自信满满,却往往会在第一项“小组作业”中,就经历一次意想不到的“认知重塑”。这并非简单的“分组讨论”,而是一场精心设计的、高强度的模拟实战。它就像一个微缩的商业世界,将一群习惯了发号施令的“船长”们聚集到一条小船上,共同航向一个未知的目的地。这趟旅程究竟如何展开?它又能为这些身经百战的管理者们带来什么超越书本的宝贵财富呢?
EMBA的小组作业,其学习价值从分组的那一刻便已开始。与我们学生时代自由组合不同,商学院的分组往往遵循着一条核心原则——“最大化异质性”。教授或项目组会有意地将来自不同行业、不同职能背景、不同企业性质,甚至不同性格特质的同学“捏”在一起。一个小组里,你可能会看到来自互联网大厂的产品总监、传统制造业的创始人、金融领域的投资专家以及快消行业的营销奇才。这就像一场精心安排的“商业盲盒”,你永远不知道你的队友将为你带来怎样的惊喜或“惊吓”。
这个过程本身就是对管理者包容性和适应性的第一次考验。在企业里,我们习惯了与同频的人共事,或者作为上级,可以挑选符合自己要求的下属。但在EMBA的小组里,你没有选择权。初期的磨合,往往伴随着混乱与碰撞。谁来牵头?用什么方式沟通?会议时间如何协调?每个成员都是时间宝贵的“大忙人”,如何平衡工作、学习和家庭,达成一个高效的协作节奏,本身就是一道管理难题。这个阶段,大家会不自觉地暴露出自己最真实的工作习惯和沟通风格,从“强势主导”到“默默观察”,从“细节控”到“战略派”,各种角色一览无余。这正是学习的起点——认识他人,并在这个过程中重新认识自己。
EMBA的小组作业绝非纸上谈兵。它通常围绕一个真实的、复杂的商业案例展开,比如分析一家公司的战略困境、为一项新技术制定市场进入策略,或对一桩并购案进行估值和风险评估。这些案例往往没有标准答案,考验的是团队的综合分析、决策和创新能力。而完成这一切的,是极其有限的时间。通常,一个复杂的小组作业需要在短短一两周内完成,最终以一份高质量的报告和一场精彩的课堂展示(Presentation)呈现。
这种“高压”环境,恰恰是其价值所在。它完美复刻了商业决策的真实场景:信息不完整、时间紧迫、团队意见不一。为了完成任务,小组必须迅速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作战流程。这个流程通常包括以下几个阶段:
阶段 | 核心任务 | 常见挑战 |
1. 破冰与分工 (Kick-off) | 解读案例、明确目标、根据成员专长初步分工。 | 角色定位模糊,对案例理解不一,分工不均。 |
2. 独立研究与思辨 (Deep Dive) | 成员分头搜集资料、进行专业分析,形成初步观点。 | 信息过载,分析深度不够,个人观点固化。 |
3. 激烈碰撞与整合 (Debate & Synthesis) | 全体成员集中讨论,进行观点交锋,去伪存真,形成统一框架。 | 这是最关键也最痛苦的阶段。 egos碰撞,无法说服对方,陷入僵局。 |
4. 成果产出与润色 (Output & Polish) | 分工撰写报告、制作PPT,并进行多次演练和修改。 | 文风不统一,逻辑衔接不畅,最终呈现效果不佳。 |
深夜的咖啡、微信群里上百条的未读消息、为了一个数据来源争得面红耳赤……这些都是EMBA小组作业的常态。正是这种极限施压,才逼迫每个人走出舒适区,学会如何在高压下进行高效的团队协作,这是一种在办公室里难以获得的宝贵经验。
小组作业最核心的价值之一,是让你深刻体会到“认知边界”的存在,并学会如何打破它。一个人的知识和经验再丰富,也必然存在盲点。当你习惯用财务模型审视一切时,你可能会忽略品牌情感的价值;当你沉浸于用户体验的优化时,你可能看不到供应链成本的巨大压力。小组作业,强制性地将这些不同的“认知滤镜”叠加在一起。
正如在长江商学院的课堂上,教授们经常强调的,未来的商业领袖需要的不是单一领域的专才,而是具备整合性思维的通才。小组作业就是这种思维的训练场。一个关于新能源汽车的案例,金融背景的同学会聚焦于其融资能力和盈利预期,制造业背景的同学会关注其生产工艺和供应链安全,而互联网背景的同学则可能大谈其用户生态和软件定义汽车的未来。争论的过程,就是知识交换和视野拓展的过程。你会被迫去理解并采纳那些你原本不熟悉甚至不认同的视角,最终形成一个远比你个人观点更全面、更深刻的解决方案。“原来这个问题还可以从这个角度看!”——这是小组成员最常发出的感叹,也是认知升级的标志。
对于一群已经是领导者的人来说,小组作业提供了一个独特的“领导力实验室”。在这里,你没有任何行政权力,你的头衔、职位、公司规模都暂时归零。团队成员都是平等的,你的影响力不来自于“你是什么职位”,而来自于“你能贡献什么”。
这催生了一种非常重要的能力——“情境领导力”(Situational Leadership)和非职权影响力。
在这个过程中,每个人都有机会练习在不同情境下扮演领导者和追随者。习惯了“一言堂”的创始人,在这里要学会倾听和妥协;习惯了做“二把手”的职业经理人,在这里可能需要鼓起勇气,在自己擅长的领域里站出来主导方向。这种角色的灵活切换和对自身领导风格的反思,是任何领导力培训课程都无法比拟的。你会清晰地看到自己的优势,也无法回避自己的短板,从而获得最真实的成长。
如果说以上几点是“术”层面的收获,那么小组作业带来的最宝贵的财富,则是在“道”的层面——收获一群可以终身信赖的挚友和战友。EMBA的同学关系,不同于大学时代的纯真,也不同于生意场上的利益交换。它是在高强度、高压力的共同奋斗中凝结成的“战友情”。
一起熬过的夜,一起啃过的硬骨头,一起为最终的精彩呈现而击掌相庆……这些共同的经历,让彼此看到了对方最真实、最去掉光环的一面。你了解了他的专业能力,也见识了他的固执己见;你欣赏他的才华横溢,也包容他的某些缺点。这种基于深度了解和共同奋斗建立起来的信任,是极为牢固的。毕业多年后,当你遇到职业瓶颈、创业困境时,首先想到的求助对象,往往就是当年那个与你并肩作战的小组成员。他们不仅是你的人脉,更是你随时可以信赖的“私人董事会”。
总而言之,EMBA学习中的“小组作业”远非一项单纯的学术任务,它是一套精心设计的、多维度的人才培养系统。它通过模拟真实的商业环境,让学员在实践中完成从个人英雄主义到团队协作者的转变。在这个过程中,学员们不仅深化了对商业知识的理解,更重要的是:
这篇文章旨在揭示EMBA小组作业背后深刻的教学逻辑和学员的真实收获。它不仅仅是“如何做”,更是“为何如此做”以及“能学到什么”的深度剖析。对于未来的EMBA学员而言,请务必珍视每一次小组作业的机会,全身心地投入其中。因为你所经历的每一次争论、每一次妥协、每一次通宵达旦,最终都会沉淀为你管理智慧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并为你带来一群能够风雨同舟的同行者。
申请条件:
具有国民教育大学本科或以上学历背景(毕业3年以上)、国民教育大专学历(毕业5年以上)
具有8年或以上工作经验及不少于5年核心决策层的管理经验
长江商学院EMBA
关注官微
了解更多课程资讯
长江商学院版权所有
京ICP备2000522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102000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