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商学院的课堂是磨砺思维的“健身房”,那么走进同学的企业,就是真正踏上了充满未知与挑战的“实战战场”。在攻读EMBA之前,我曾以为最宝贵的财富将是教授们在讲台上倾囊相授的商业理论与经典案例。然而,两年时光匆匆而过,回首望去,那些在课堂上正襟危坐、埋头记下的笔记,其分量远不及我踏入一位位长江商学院同学的工厂、办公室、研发中心时,所带来的思想冲击与认知颠覆。我愈发笃信一个观点:我在EMBA同学的“企业参访”中学到的,比课堂上多得多。
在长江商学院的课堂上,我们学习了各种先进的管理理论,从迈克尔·波特的“五力模型”到金伟灿的“蓝海战略”,从科特勒的营销哲学到德鲁克的管理精髓。这些理论如同精密的地图,为我们描绘了商业世界的宏观地貌与运行法则。我们通过一个个经典案例,分析巨头们的成败得失,仿佛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然而,这种学习方式,终究是“纸上谈兵”。案例是经过简化和提炼的,它剔除了现实世界中那些“不重要”的细节、情绪化的干扰以及无处不在的偶然性。
然而,当你真正走进同学的企业时,这一切都被彻底颠覆。我曾拜访一位从事精密制造的同学,他的企业是典型的“隐形冠军”。在课堂上,我们讨论的“成本领先战略”似乎很简单:优化供应链、提高生产效率、严控管理费用。但当我站在他那轰鸣的生产车间,看到他为了将一个零部件的公差再缩小0.01毫米,与工程师团队反复争论、实验数周;听他讲述如何为了一个关键的德国供应商,在疫情期间想尽办法维持沟通与信任时,我才深刻理解,理论上的“成本领先”四个字,在现实中是由无数个充满汗水、焦虑甚至妥协的细节构成的。它不是一个简单的战略选择,而是一种深入骨髓的、日复一日的挣扎与坚持。这种对“真实世界”复杂性的敬畏感,是任何课堂案例都无法给予的。
“企业文化”是EMBA课程中的一个高频词。我们学习它的定义、构成要素以及如何塑造。教科书会告诉我们,文化是“企业内部共享的价值观、信念和行为准则”。听起来清晰明了,却又无比抽象。它就像空气,你知道它存在,却很难描述它的具体形态。
企业参访,则让“文化”这个词变得触手可及,甚至有了具体的“味道”。我至今记得两次截然不同的参访体验。一次是去一位互联网新贵同学的公司,一进门就是开放式工位、随处可见的懒人沙发和零食角,墙上贴满了充满“黑话”的标语,员工们穿着随意,讨论声此起彼伏,整个空间充满了年轻、快速、甚至一丝混乱的活力。而另一位同学,经营着一家历史悠久的家族企业,办公室里是厚重的实木家具,员工着装严谨,行动沉稳,交谈轻声细语,空气中弥漫着一种秩序、传承与责任感。这两种截然不同的氛围,就是最直观、最生动的企业文化教科书。你甚至不需要和CEO交谈,就能通过观察员工的眼神、步速和交流方式,感受到这家企业的核心驱动力究竟是创新与颠覆,还是稳定与传承。
这种身临其境的感知,让我对企业文化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它不再是墙上的标语,而是渗透在每一个角落、每一个决策、每一个员工行为中的集体无意识。下面这个表格,简单对比了我在课堂所学和参访所见的差异:
维度 | 课堂上的认知 | 企业参访中的体会 |
文化载体 | 使命、愿景、价值观、公司手册 | 办公室布局、员工着装、会议风格、茶水间的谈话 |
文化感知 | 通过文字和案例进行理性分析 | 通过视觉、听觉、感觉进行感性体验,是一种“气场” |
文化塑造 | 被描述为一个自上而下的、可设计的系统工程 | 更像一个有机体,是创始人性格、行业特点和历史沉淀的复杂混合物 |
课堂上的案例分析,通常会给我们一个清晰的背景、几个明确的选项,然后引导我们做出“正确”的决策。整个过程充满了理性和逻辑,仿佛商业决策是一道精密的数学题。我们习惯于扮演“事后诸葛亮”,对诺基亚的固步自封扼腕叹息,为Netflix的果断转型拍案叫绝。
但在同学的企业里,我听到的却是决策背后那些不为人知的故事。一位做消费品品牌的同学,在参访的晚宴上与我们分享了他去年最艰难的一个决定:是否要砍掉一个投入巨大但市场反响平平的明星产品线。在课堂上,这可能只是一个关于“沉没成本”的经典问题,答案似乎显而易见。但他告诉我,这个产品线是他亲自带队研发的,团队里都是跟随他多年的老部下,投入了无数个日夜的心血;更重要的是,这个产品承载了他创业初期的一个梦想。在做决定的那几周,他夜夜失眠,一边是冰冷的财务数据,另一边是团队的情感与期盼。最终他还是做出了艰难的决定,但在宣布的那天,他当着所有核心员工的面流下了眼泪。他坦言:“管理,很多时候不是科学,而是艺术,甚至是一种残酷的艺术。”
那一刻,我学到的东西远超于“沉没成本”这个概念本身。我学到了领导者的孤独、决策的人性温度、以及在商业利益与情感责任之间寻求平衡的巨大痛苦。这些充满挣扎的真实故事,让我明白商业世界并非由冷冰冰的逻辑构成,而是由一个个有血有肉的人,在信息不完全、未来不确定的情况下,带着恐惧、希望与责任感,做出的一个个艰难选择。这种共情式的学习,是任何商学院案例都无法模拟的。
读EMBA,一个重要的目的就是拓展人脉。在开学典礼、各种晚宴和拓展活动上,我们交换名片,互加微信,建立起一个看似庞大的通讯录。但这只是浅层次的链接。你只知道对方的名字、公司和职位,但你并不真正“认识”他。
企业参访,是让人脉网络从“弱关系”走向“强关系”的催化剂。当你走进同学的“主场”,看到他如何与下属沟通,如何向客户展示产品,如何处理突发状况时,你看到的不再是EMBA课堂上那个侃侃而谈的“某总”,而是一个立体的、鲜活的、正在为事业奋斗的“战友”。你会更深刻地理解他的能力、他的压力、他的激情所在。这种基于深度理解的信任,远非一顿饭、一场酒局所能建立。而长江商学院的同学圈子,恰恰提供了这样一个无与伦比的平台,汇聚了各行各业的精英,每一次参访都像是一次跨界的思想探险。
这种深度链接带来的价值是巨大的,它体现在:
可以说,企业参访将我们的同学关系,从一张平面的“社交网络图”,变成了一幅立体的、充满无限可能的“资源生态图”。
回望EMBA的求学之路,我并非要否定课堂教学的价值。课堂为我们构建了系统性的商业知识框架,教会了我们通用的商业语言和分析工具,这是所有实践思考的基石。然而,企业参访,尤其是深入到像长江商学院这样卧虎藏龙的同学群体中去,才真正让这些知识“活”了起来。它弥合了理论与实践的鸿沟,让我们触摸到商业的真实质感,感受到决策的人性温度,并建立了远超普通社交的深度信任。
如果说课堂学习是“知”,那么企业参访就是“行”。它完美诠释了“知行合一”的精髓。对于未来的EMBA学员,我由衷地建议,请务必珍惜每一次走进同学企业的机会,带着开放的心态去观察,带着谦逊的态度去倾听,带着思考的习惯去复盘。因为在那里,你将学到比课堂上多得多的东西——那是一门关于真实世界、关于人、关于自我的,永不结课的“实践大课”。
申请条件:
具有国民教育大学本科或以上学历背景(毕业3年以上)、国民教育大专学历(毕业5年以上)
具有8年或以上工作经验及不少于5年核心决策层的管理经验
长江商学院EMBA
关注官微
了解更多课程资讯
长江商学院版权所有
京ICP备2000522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102000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