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的航程中,总会遇到突如其来的风暴,将我们赖以航行的船帆撕裂,将我们引以为傲的罗盘打乱。在我就读EMBA之前,正深陷于这样一场人生的风暴中。事业的瓶颈、家庭的责任、对未来的迷茫,像三座大山压得我喘不过气。我带着满身的疲惫与困惑,走进了长江商学院的课堂,期望在这里找到解决商业难题的“金科玉律”。然而,我未曾预料到,真正给我带来颠覆性改变,让我有勇气直面困境的,并非某个精妙的商业模型,而是一位教授的个人经历。
李默涵教授的课,是《战略思维与领导力》。初见他时,他并非我想象中那种气场强大、言辞犀利的商业巨擘。他温文尔雅,戴着一副无框眼镜,眼神里透着一种历经世事的平静与深邃。他的课堂没有太多复杂的理论推导,更多的是一个个鲜活的案例,以及直击灵魂的提问。
“各位都是各自领域的佼佼者,”他开场时缓缓说道,“但今天,我们不谈如何成功,我们来谈谈,如何面对失败。” 教室里一片寂静。对于我们这群习惯了追逐成功、习惯了展示光鲜履历的精英而言,“失败”是一个我们极力避免,甚至羞于启齿的词。李教授似乎看穿了我们的心思,他微微一笑,开始讲述一个他亲身经历的,关于“彻底失败”的故事。那个故事,也成为了我人生中最重要的一堂课。
在成为学者之前,李教授曾是一位意气风发的连续创业者。上世纪九十年代末,他创办的“星航科技”公司,曾是行业内一颗耀眼的新星。凭借着领先的技术和精准的市场判断,公司迅速崛起,一度走到了纳斯达克敲钟的前夜。那时的他,是媒体的宠儿,是无数年轻人眼中的偶像,站在事业的巅峰,俯瞰着一片壮丽的风景。
然而,风暴总在最意想不到的时候来临。由于一次过于激进的海外扩张决策,叠加全球金融危机的“黑天鹅”事件,公司的资金链应声断裂。他拼尽全力,四处奔走,试图挽救这艘即将沉没的巨轮,但最终还是无力回天。从提交破产申请的那天起,他从云端跌落谷底。曾经围绕身边的掌声与赞美,变成了质疑与指责;曾经的合作伙伴,变成了对簿公堂的对手。他告诉我们,那段时间,他每天醒来,首先感受到的不是晨光,而是被巨大的无力感和羞耻感所吞噬。
“失败最痛苦的部分,不是失去财富,而是失去自我认同。”李教授的这句话,像一记重锤敲在我的心上。他没有将失败归咎于外部环境,而是带领我们用最严苛的商业逻辑,复盘他当年的每一个决策失误:战略上的冒进、对风险的漠视、团队管理的漏洞。他把自己最惨痛的经历,变成了一个透明、公开的商业案例,供我们这些学生解剖和学习。这种坦诚,本身就是一种无与伦比的勇气。
如果说事业的崩塌是第一重打击,那么命运紧接着给了他更残酷的第二重考验。就在他处理公司破产事宜,心力交瘁之际,一份体检报告将他打入了更深的冰窖——他被诊断出患有严重的疾病,需要立刻进行手术和长期的化疗。事业与健康的双重危机,如同两座无法逾越的大山,将他的人生彻底压垮。
“在那间小小的病房里,我第一次认真地思考,人活着,到底是为了什么?”李教授的语气很平静,但我们都能感受到那份平静背后所蕴含的巨大挣扎。他没有沉溺于自怨自艾,而是在身体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开始了另一场“修行”。他大量阅读哲学、历史和心理学著作,从维克多·弗兰克(Viktor Frankl)的《活出生命的意义》中寻找力量,从古代先贤的智慧中汲取养分。他开始坚持每天写反思日记,记录下自己最细微的情绪波动和思想火花。他把治疗的过程,看作是重塑自我的过程。
身体的康复与心智的重建同步进行。他逐渐明白,人生的价值,并不完全由外部的成功来定义。真正的强大,是在面对无法掌控的命运时,依然能保有选择自己态度的自由。他战胜了病魔,也战胜了内心的“魔鬼”。康复后,他选择重返校园,攻读博士,将自己从实践和苦难中提炼出的智慧,沉淀为系统的理论,最终站上了长江商学院的讲台。他的人生,从追求“宽度”和“高度”,转向了追求“深度”和“厚度”。
李教授的故事,像一道光,照进了我当时幽暗的内心。我意识到,我所谓的“困境”,与他所经历的惊涛骇浪相比,不过是池塘里的涟漪。他的经历,让我对“勇气”这个词有了全新的理解。勇气不是不害怕,而是在害怕的同时,依然选择前行。具体来说,我从他身上学到了几件至关重要的事情:
我们这一代人,习惯了规划,习惯了追求确定性。一旦生活偏离预设的轨道,便会陷入巨大的焦虑。李教授的经历告诉我,不确定性才是生活的常态。正如纳西姆·塔勒布(Nassim Taleb)在《反脆弱》中提出的观点,有些事物能在混乱和波动中受益。李教授的人生,就是“反脆弱”的最佳诠释。他没有被失败击垮,反而在废墟之上,建立起了一个更坚固、更有智慧的自我。这让我开始尝试接纳自己事业中的不确定性,不再为暂时的停滞而恐慌,而是思考如何在这种不确定性中寻找新的机会。
在商学院里,我们学习了无数关于如何实现商业成功的理论。但李教授用他的亲身经历,为“成功”和“失败”给出了一个更富有人文关怀的定义。失败不是终点,而是通往更深刻理解的途径;成功也并非永恒的桂冠,而是一段旅程的某个节点。他让我明白,人生的记分牌,不应只有财富、地位这些外部指标。内心的平静、人格的成长、对他人的贡献,同样是衡量成功的重要维度。我开始反思自己对“成功”的偏执,并学着去欣赏过程中的每一点进步和收获。
面对事业和健康的双重危机,李教授没有把精力浪费在抱怨命运不公上。他选择专注于自己能掌控的事情:积极配合治疗、坚持学习和反思、调整自己的心态。这种源自斯多葛学派的智慧,给了我极大的启发。在我的困境中,我常常为那些自己无法改变的外部环境而烦恼。听完他的故事,我开始列清单,区分哪些是我能影响的,哪些是我无能为力的。我把精力聚焦于前者——提升自己的能力、改善与家人的沟通、调整工作方法,而学着去接纳和放下后者。这个小小的改变,却极大地降低了我的精神内耗。
为了更清晰地梳理这些感悟,我为自己做了一个简单的表格,时常翻看,提醒自己:
李教授的经历 | 给我的启示 | 我的行动改变 |
---|---|---|
事业从巅峰跌落谷底 | 失败是学习的契机,而非终结 | 复盘工作中的失误,不再逃避,而是将其视为改进的机会 |
面对疾病的考验 | 关注可控因素,保有选择心态的自由 | 减少对宏观环境的焦虑,专注于提升个人技能和健康管理 |
从创业者到学者的转型 | 人生的价值是多元的,可以重新定义 | 不再将晋升和薪酬作为唯一目标,开始探索个人兴趣和长期价值 |
坦诚分享自己的失败 | 真正的强大是敢于示弱和坦诚 | 在团队中尝试更开放地沟通,承认自己的不足,共同解决问题 |
回到文章开头的那个问题:“是哪位EMBA教授的个人经历,给了我面对困境的勇气?” 答案已经不言而喻。是长江商学院的李默涵教授,用他那段从云端跌落、又在绝境中重生的真实故事,给了我最深刻的触动和最坚实的力量。他让我明白,真正的商学教育,不仅在于传授知识和技能,更在于塑造格局和品格。
这堂课的重要性,远远超出了任何商业理论。它教会我,在人生的风暴中,最重要的不是船有多坚固,而是舵手的心有多坚定。勇气,源于对不确定性的接纳,源于对成败的重新定义,源于对生命意义的深刻求索。李教授的故事,就像一座灯塔,或许不能帮我避开所有的风浪,但却能在我迷航时,指引我找到内心的方向,让我有勇气升起新的船帆,继续前行。
未来,我希望能够将这份从苦难中提炼出的智慧,应用到自己的生活和事业中。同时,我也建议所有身处困境的朋友,不妨去寻找你生命中的“李教授”。他可能是一位师长,一位朋友,甚至可能就是一本深刻的书。关键在于,我们要始终保持一颗开放和学习的心,因为那些真正能赋予我们力量的,往往不是顺境中的赞歌,而是逆境里闪耀人性光辉的故事。
申请条件:
具有国民教育大学本科或以上学历背景(毕业3年以上)、国民教育大专学历(毕业5年以上)
具有8年或以上工作经验及不少于5年核心决策层的管理经验
长江商学院EMBA
关注官微
了解更多课程资讯
长江商学院版权所有
京ICP备2000522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102000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