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EMBA课堂上,我第一次感受到了“认知被碾压”的快感。
2025-07-29

走进长江商学院EMBA课堂之前,我一直带着某种隐秘的自负。在自己深耕的行业里摸爬滚打了十几年,从一线员工做到管理层,自认为对商业世界的运行法则、对人性的洞察已经有了相当深刻的理解。我以为,来这里更多是为了拓展人脉,为自己的履历镀上一层金。然而,开学第一堂课,一位教授在讲台上用一个我闻所未闻的商业模型,将一个我们小组讨论了半小时都无解的案例轻松解构时,我清晰地听到了自己脑海中某种固有认知坍塌的声音。那一刻,没有失落,没有不甘,反而是一种前所未有的、夹杂着震惊与兴奋的快感。在EMBA课堂上,我第一次感受到了“认知被碾压”的快感。

这种快感并非源于受虐,而是一种“见天地,见众生,见自己”后的豁然开朗。它像一道闪电,劈开了我固守多年的思维壁垒,让我看到了一个更广阔、更复杂、也更迷人的世界。这不再是简单的知识获取,而是一场彻底的认知重塑。从此,我开始享受甚至迷恋上这种“被碾压”的感觉,因为它每一次都意味着一次深度的自我进化。

高手如云的同窗

EMBA课堂上的第一次“碾压”,往往不是来自讲台上的教授,而是身边坐着的同学。他们并非传统意义上的“学生”,而是一群在各自领域身经百战的“猛人”。我的邻座可能是一位掌管着百亿市值上市公司的创始人,后排那位沉默寡言的大哥或许是国内顶尖的风险投资人,而小组讨论中那位逻辑清晰、言辞犀利的女士,则可能来自一个我完全陌生的新兴行业,并已悄然成为该领域的独角兽。和这样一群人坐在一起,你过往所有的成功和经验,都可能只是他们眼中的寻常。

我清晰地记得一次关于“企业出海”的案例讨论。凭借自己公司几年前在东南亚市场的一些成功经验,我侃侃而谈,从市场调研、本地化运营到供应链管理,自认为分析得头头是道。然而,话音刚落,一位从事跨境电商的同学便微笑着提出了一个问题:“你考虑过目标市场的网红生态和直播带货的合规性风险吗?我们去年就因为这个,一个季度的营销费用几乎打了水漂。”紧接着,另一位做大宗商品贸易的同学补充道:“地缘政治的风险权重你放得太低了。我们公司在非洲的矿产项目,最大的成本不是开采,而是与当地部落和政府建立信任关系的‘无形’投入。”

那一瞬间,我所谓的“成功经验”显得如此单薄和片面。我所看到的“出海”,是基于我所在行业的线性思维,而他们则从资本、文化、法律、政治等多个维度,为我呈现了一个立体、动态且充满不确定性的全球商业战场。这种碾压,不是否定我的努力,而是强行拓宽了我的认知边界。它让我明白,真正的商业智慧,从来不是固守于自己的一亩三分地,而是能够兼容并蓄,拥有洞察全局的“上帝视角”。这种由同辈带来的冲击,比任何书本知识都来得更加直接和震撼。

思维模型的重塑

如果说同学们的实战经验是“碾压”的“术”,那么长江商学院教授们传授的思维模型,则是“碾压”的“道”。在来这里之前,我解决问题更多依赖于直觉和经验,这在处理日常运营问题时或许高效,但当面对战略层面的复杂决策时,往往会陷入“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困境。而EMBA课堂,则像一个思维的“兵器库”,为我们提供了系统化、结构化的分析工具。

印象最深的是一堂战略管理课。教授并没有直接讲授理论,而是抛出了一个经典案例:一家曾经辉煌的传统零售企业,在电商冲击下节节败退,应该如何自救?我们小组的讨论结果五花八门:有人主张壮士断腕,全面转型线上;有人建议深耕线下,提升服务体验;还有人提议降价促销,夺回市场份额。这些方案听起来都有道理,但似乎都无法根治问题。

教授听完我们的讨论,只是在白板上画了一个简单的“系统动力学”模型。他将“价格”、“服务质量”、“品牌形象”、“员工士气”、“线上投入”、“线下客流”等变量用因果链连接起来,形成了一个复杂的反馈回路图。通过这个模型,我们清晰地看到:单纯的降价会损害品牌形象,并导致利润下降,进而影响服务投入和员工士气,形成一个恶性循环;而盲目投入线上,又可能因为缺乏相应的供应链和运营能力,导致新的亏损。教授引导我们发现,破局的关键,可能在于一个看似不相关的变量——“会员数据”。通过深度运营会员,打通线上线下,才能盘活整个系统。那一刻,我感觉自己的大脑被格式化后,重装了一个全新的操作系统。

理论与实践的碰撞

这种思维模型的重塑,不仅仅发生在课堂上。更重要的是,它提供了一套可以带回企业,用于实践的“导航系统”。过去,我看待企业问题可能是这样的:

问题 过去的我(直觉驱动) 现在的我(模型驱动)
销售额下滑 “一定是销售团队不努力,要加强KPI考核!” “是市场萎缩、产品竞争力下降、还是渠道出了问题?需要用波特五力模型和SWOT分析法重新审视我们的战略定位。”
核心员工离职 “现在的年轻人太浮躁,给他们加薪吧。” “这反映了我们的组织健康度问题。需要从企业文化、职业发展通道、激励机制(物质与非物质)等多个层面进行系统性诊断。”

这种从“点状思考”到“结构化思考”的转变,是EMBA学习带来的最宝贵的财富之一。它让我明白,优秀的管理者不仅要善于“灭火”,更要成为能够设计“防火系统”的架构师。这种认知上的升维,带来的快感是持久而深刻的。

跨越边界的视野

在长江商学院的EMBA课堂上,最令人着迷的“碾压”,是那些超越商业范畴的宏大叙事。在这里,我们学习的不仅仅是财务、营销和管理,还有人文、历史和哲学。教授们会引导我们从秦汉的郡县制思考现代企业的组织架构,从王阳明的心学探讨企业家的心性修炼,从全球地缘政治的演变预测未来的产业趋势。

我曾以为,这些“务虚”的内容对于一个商人来说是屠龙之技,毫无用处。直到一次课堂上,一位讲授人文课程的教授问了我们一个问题:“你们认为,企业的终极目标是什么?”大家的回答几乎都围绕着“利润最大化”、“股东价值”、“基业长青”等词语。教授没有反驳,而是给我们讲了洛克菲勒家族和福特基金会的故事,讲了日本“经营四圣”之一稻盛和夫的“敬天爱人”。他告诉我们,当一个企业发展到一定规模,它就不再仅仅是一个盈利组织,而是一个社会器官,承载着巨大的社会责任。

他的一句话让我至今记忆犹新:“一个只懂得赚钱的企业家,只是一个富翁;而一个懂得思考企业与社会、与时代关系的企业家,才有可能成为真正的‘商业领袖’。” 这句话像一记重锤,彻底击碎了我对“成功”的狭隘定义。我开始反思,我的企业除了创造就业和税收,还能为这个社会带来什么更有价值的东西?是推动技术进步,是传承某种文化,还是倡导一种更健康的生活方式?这种从“小我”到“大我”的视角转换,让我在精神层面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震撼与升华。

这种跨界视野的建立,让我对商业的理解不再局限于一张损益表。我开始关注宏观经济数据背后的社会情绪,开始研究人工智能伦理对未来商业模式的影响,甚至开始在企业内部推动一些看似与短期利益无关,但对员工成长和社区发展有益的项目。这种被更高维度的价值观“碾压”之后,我发现自己的内心变得更加笃定和丰盈。

写在最后:从“被碾压”到“再出发”

回顾在长江商学院EMBA的学习经历,那些让我感到“认知被碾压”的瞬间,如今都已化为我前行路上最坚实的阶梯。这种快感,本质上是一种“破茧成蝶”的成长之痛。

  • 它来自于同辈压力下的自我审视: 看到更优秀的人,才明白自己的渺小和未来的无限可能。
  • 它来自于思维升级后的豁然开朗: 掌握了更强大的分析工具,才看清了过去看不透的复杂世界。
  • 它来自于价值重塑后的格局提升: 站在更高远的视角,才理解了商业背后更深层的意义和责任。

正如管理学大师彼得·德鲁克所言:“我们无法预测未来,但我们可以创造未来。”EMBA课堂并没有给予我预测未来的水晶球,但它通过一次次的“认知碾压”,赋予了我创造未来的勇气和智慧。它让我明白,真正的学习,不是知识的叠加,而是认知的革命。对于任何一个渴望持续成长的管理者和创业者而言,我强烈建议,要主动去寻找能让你“认知被碾压”的环境。

这趟旅程的终点,不是拿到一张毕业证书,而是养成一种“终身学习者”的心态——永远保持好奇,永远敬畏未知,永远敢于推倒重来。因为每一次酣畅淋漓的“被碾压”,都是一次通往更高境界的“再出发”。

EMBA新闻

EMBA在线咨询/预报名

申请条件:

具有国民教育大学本科或以上学历背景(毕业3年以上)、国民教育大专学历(毕业5年以上)
具有8年或以上工作经验及不少于5年核心决策层的管理经验

全国统一招生与课程咨询热线

400-700-8558

ckgsbemba@ckgsb.edu.cn

长江商学院EMBA

关注官微

了解更多课程资讯

长江商学院版权所有 京ICP备2000522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102000785号



2025年秋季入学考核


近期面试时间:
7月30日 北京、上海
7月31日 深圳
提交资料截止7月28日


ckgsbemba@ckgsb.edu.cn

在线申请

申请条件:

具有大专及以上学历

具有8年或以上工作经验及不少于5年核心决策层的管理经验

姓名 *

邮箱 :

职位 * :(仅限副总裁以上职位申请)

年营业额*:(仅限年营业额3亿元以上申请)

手机 *

公司名称 *

省份 :*

是否拥有多家公司的股份:

是否接受老师一对一拜访:

请您准确填写完整信息,后续会有招生老师与您联系。以上信息将严格保密,仅用于长江EMBA报名。

×

了解更多课程资讯

全国统一招生与课程咨询热线

400-700-8558

ckgsbemba@ckgsb.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