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夜,当家人都已入睡,我书房的灯还亮着。桌上摊开的不是公司亟待审批的文件,也不是EMBA课堂上那些烧脑的商业案例,而是一本被翻得起了毛边的英语语法书。耳机里循环播放着标准的美式发音,我正费力地跟读,试图模仿那抑扬顿挫的语调。这一幕,在过去一年多的时间里,几乎成了我的日常。起因很简单:为了我正在攻读的EMBA课程所倡导的“国际视野”,我决定攻克英语这座大山。然而,每当疲惫感袭来,我都会在心底反复拷问自己:这一切,真的值得吗?
EMBA课程的核心价值之一,便是其标榜的“国际视野”。这四个字听起来宏大而美好,但真正要将其内化,语言是绕不开的第一道关卡。最初,我认为只要能听懂课程,看看翻译材料就足够了。但很快我发现,我错得离谱。当来自沃顿商学院的客座教授在课堂上引用最新的《哈佛商业评论》原文,并就其中某个精妙的用词展开讨论时,依赖同声传译的我,感觉自己像个隔着毛玻璃看风景的局外人,只能捕捉到模糊的轮廓,却错失了最生动的细节和神韵。
真正让我下定决心的,是一次海外模块的学习经历。在新加坡的课堂上,小组讨论的激烈程度超乎想象。我的同学们,来自日本、韩国、印度乃至欧洲,大家用英语激烈地辩论着一个关于跨国并购的案例。我有很多基于中国市场实践的独特见解,但在脑中把它们翻译成英语时,语速和气势已经弱了半截。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火花,在磕磕巴巴的语言转换中消耗殆尽。那一刻我深刻地意识到,英语在这里不仅仅是一种交流工具,它更是一座桥梁,直接连接着你与最前沿的知识、最多元的思想和最有价值的人脉。没有这座桥,所谓的“国际视野”,不过是海市蜃楼。
随着英语学习的深入,我发现其价值远不止于“听说读写”的工具性层面。它像一个精密的解码器,帮助我理解了西方商业世界的底层逻辑和思维范式。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学习英语的过程,本身就是一场深刻的跨文化体验。比如,中文表达倾向于含蓄、委婉,讲究“意会”,而英文,尤其是商务英语,则强调直接、精准和逻辑清晰(Clarity, Conciseness, Correctness)。
这种差异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的管理决策。过去,在主持内部会议时,我可能会花很多时间铺垫,绕着圈子点问题。现在,我会有意识地采用“总-分-总”的结构,开门见山地提出核心议题,用明确的数据和事实支撑论点,最后给出清晰的行动指令。这不仅仅是说话方式的改变,更是思维方式的优化。我开始能更好地理解为什么我的海外合作伙伴在谈判中如此直接,也能更高效地与他们沟通。这种因语言学习而带来的思维重塑,是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改变,其价值难以用金钱衡量,却在商业实践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当然,我们必须诚实地面对这个问题背后的巨大投入。对于我们这些在商场上摸爬滚打多年,早已习惯了运筹帷幄的企业管理者来说,重新变回一个语言“小学生”,本身就是一种巨大的心理挑战。这不仅仅是金钱的投入,更是时间、精力和情感的巨大消耗。
我为自己做了一个简单的投入产出分析表,这或许是商科学生的本能:
投入 (Investment) | 潜在产出 (Potential Return) |
时间成本:每天至少2小时的学习,牺牲了大量休息、娱乐和陪伴家人的时间。 | 信息优势:无障碍阅读一手商业资讯、研究报告,比竞争对手更快捕捉全球趋势。 |
金钱成本:昂贵的私教课程、在线学习平台会员费、海外模块的额外开销。 | 人脉拓展:与国际教授、同学深度交流,建立超越国界的信任与合作关系。 |
精力与情感成本:学习的挫败感、在流利使用者面前的窘迫感、长期坚持的疲惫感。 | 思维升级:获得第二种思维模式,提升跨文化理解与沟通能力,决策更具全球格局。 |
机会成本:用于学英语的时间,本可以用来拓展国内业务、维护重要客户关系。 | 职业天花板突破:为企业全球化、个人职业生涯进入更高阶的国际平台铺平道路。 |
看着这张表,答案变得复杂起来。这是一场典型的长期主义投资与短期成本的博弈。投入是即刻的、具体的、痛苦的;而产出则是未来的、潜在的、充满不确定性的。每一次想要放弃的时候,我都会看看表格的右侧,提醒自己,我所追求的,是那种能够穿越经济周期、为个人和企业带来复利式增长的核心能力。
那么,回到最初的问题:这笔“投资”到底值不值得?我认为,答案并非绝对,而是高度个人化和情境化的。关键在于你对自己的定位,以及对未来的规划。如果你的事业版图和人生规划主要深耕于国内市场,与国际接轨的需求并不迫切,那么投入如此巨大的精力去学习英语,可能确实“性价比”不高。你的时间用在精进专业、深耕本土人脉上,或许回报更直接。
然而,如果你身处像长江商学院这样的顶级商学院,这个问题本身可能就是个伪命题。因为这里的课程设计、教授团队和同学构成,本身就在不断地向你强调全球化的重要性。它不仅汇聚了中国的商业精英,更通过与世界顶级院校合作的海外课程、邀请国际知名教授授课,将“国际视野”融入了教学的血液里。在这种环境下,英语不再是一个可有可-无的选项,而是打开宝库大门的钥匙。你所面对的同学,未来可能就是你在海外的合作伙伴;你所学习的案例,可能就是你明天就要面对的国际竞争。在这里,放弃英语,几乎等同于主动放弃了EMBA课程中最精华的一部分价值。
对于那些立志于带领企业“出海”,或者希望在全球产业链中扮演更重要角色的管理者而言,流利的英语和其背后的跨文化能力,就如同战士的铠甲和利剑,是参与未来竞争的必需品,而非奢侈品。从这个角度看,前期的所有投入,都只是为了赢得未来入场券而支付的必要成本。
经过长时间的挣扎、坚持与反思,对于“为了EMBA的‘国际视野’,我投入了大量精力学英语,值得吗?”这个问题,我的答案是:值得,但前提是你的目标足够清晰。
这趟艰苦的语言学习之旅,其价值是多维度的:
这笔投资的回报,不会立刻体现在财务报表上,但它会深刻地改变你看待世界的方式,影响你的每一个决策,最终决定你能走多远。它不是一剂立竿见影的猛药,而是一场需要耐心和毅力的修行。
我的建议是,在投入之前,先问自己几个问题:我的事业终局想走向何方?“国际视野”对我而言,是锦上添花还是雪中送炭?我是否准备好迎接这场注定充满挫折的“自我革命”?想清楚这些,你的答案便会自然浮现。而对我而言,当我现在能与海外的同学流畅地进行视频会议,能自信地在全英文论坛上提出自己的观点时,我知道,那无数个挑灯夜读的夜晚,都是值得的。这趟旅程通向的,不仅仅是更广阔的世界,更是一个全新的、更有可能性的自己。
申请条件:
具有国民教育大学本科或以上学历背景(毕业3年以上)、国民教育大专学历(毕业5年以上)
具有8年或以上工作经验及不少于5年核心决策层的管理经验
长江商学院EMBA
关注官微
了解更多课程资讯
长江商学院版权所有
京ICP备2000522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102000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