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入长江商学院EMBA的课堂,就如同进入一个高速运转的商业思想熔炉。在这里,汇聚了各行各业的领军人物和商业精英。他们带来的不仅是丰富的实战经验和渴望升级的头脑,还有一套独特的话语体系。这套体系,外人听来或许云里雾里,但在圈内人看来,却是确认身份、高效沟通、凝聚共识的“接头暗号”。它既是课堂上思维碰撞的产物,也是商场上千锤百炼后的语言结晶,充满了智慧、默契,有时也带有一丝精英阶层的戏谑与自嘲。
任何一个紧密的社群,都会逐渐形成其独特的语言风格,EMBA圈层尤其如此。这些“黑话”和“口头禅”的诞生,首先源于一种身份认同和归属感的需求。当一位同学在讨论中自然而然地说出“我们来复盘一下,找到这个项目的底层逻辑”,另一位同学心领神会地接上“关键是要找到抓手,形成闭环”,两人之间的沟通壁垒瞬间消失,一种“我们是同类人”的默契油然而生。这不仅是语言的同频,更是思维方式和知识背景的对齐。
其次,这套话语体系是追求极致效率的产物。对于时间以分钟甚至秒来计算的企业家和高管而言,用最简洁的词汇传递最复杂的信息,是一种刚需。像“降维打击”、“赋能”、“颗粒度”这类词,每一个背后都可能对应着一整个商业模型或管理理论。在长江商学院这样的环境中,大家默认彼此都理解这些词汇背后的深刻内涵,无需从头解释,从而大大提升了沟通的效率和深度。这就像是程序员之间的行话,省去了大量解释基础概念的时间,可以直奔主题,聚焦于问题的核心。
在长江EMBA的语境中,最核心、最高频的一类“黑话”无疑是围绕战略和商业模式展开的。这些词汇往往源自经典的商业理论、前沿的科技趋势或是教授们的金句,深刻地烙印在学员们的思维框架里。
你几乎在任何一个案例讨论或小组作业中,都能听到这些词:
这些词汇的流行,反映了长江商学院学员们普遍具备的一种系统性、结构化的思维习惯。他们习惯于将复杂的问题解构成不同的层面(顶层、底层),分析其内在的联系(逻辑、闭环),并思考动态的竞争策略(降维打击、赋能)。这种语言不仅仅是“时髦”,更是他们看待和分析商业世界的核心工具。
如果说战略层面的词汇是“务虚”,那么在执行层面,EMBA学员们的“黑话”则充满了“务实”的行动感和力量感。这些词汇通常出现在项目推进、团队协作和日常管理中,言简意赅,直指要害。
在快节奏的讨论中,你经常会听到这样的对话:“这个想法很好,我们先对齐一下认知。”“好的,我去找相关部门拉通一下资源。”“方案的颗粒度再细化一些,下周我们来复盘。” 每一个词都像一个指令,推动着事情向前发展。
- 对齐/拉通:这两个词堪称团队协作的灵魂。“对齐一下”指的是确保团队成员对目标、信息、标准的理解达成一致,避免因认知偏差导致内耗。“拉通”则更侧重于跨部门、跨流程的协同,意为打通壁垒,让信息和资源能够顺畅地流转。例如,“我们需要把市场、销售和产品三个部门的需求拉通来看”。
- 抓手:一个非常形象的词,指的是解决一个复杂问题的切入点或关键着力点。当一个问题千头万绪,不知从何下手时,大家就会讨论:“我们做这件事的抓手在哪里?” 找到了“抓手”,就意味着找到了破局的关键。
- 颗粒度:用来衡量计划、方案或思考的精细程度。“你的报告颗粒度太粗了”,意思是指报告不够具体,缺乏可执行的细节。“我们需要把任务分解到颗粒度足够细”,则是在强调执行的落地性。这个词体现了企业家们既能仰望星空(顶层设计),又能脚踏实地(关注颗粒度)的特质。
- 复盘:源自围棋术语,现已成为商业管理中的核心动作。它指的是对一个项目或一项工作结束后进行全面的回顾、分析和总结,目的是为了从经验中学习,提炼规律,指导未来的行动。在长江商学院的文化里,强调的不仅是成功,更是从失败中学习的能力,因此“复盘”文化深入人心。
除了商业和管理,长江商学院EMBA的另一个核心价值在于其强大而优质的校友网络。因此,在社交和人脉构建方面,也衍生出了一套心照不宣的口头语,它们温和而有分寸,背后却蕴含着资源、机会和信任的链接。
“同学,有机会链接一下”,这绝不仅仅是“加个微信”那么简单。它背后可能意味着“你的行业和我的资源或许可以合作”、“我很欣赏你,希望未来能有交集”。“链接”这个词,比“认识”更主动,比“合作”更委婉,充满了可能性。同样,“破圈”也是一个高频词,指的是主动打破自己固有的行业、认知或社交圈层,去接触和学习新的事物,结识新的朋友,这被认为是个人成长和事业突破的关键。
在称呼上,无论对方年龄长幼、职位高低,一声“同学”瞬间拉近了彼此的距离,构建起平等交流的场域。而在正式场合或提及第三方时,则习惯性地使用“某某总”(如“李总”、“王总”),这是一种商业社会中表示尊重的基本礼仪,即便在同学之间也普遍使用。此外,像“私董会”(私人董事会)这样的组织形式,也从一个专业名词变成了同学们之间深度交流、互相担任“镜子”和“教练”的代名词,代表着一种超越普通友谊的、基于信任的智囊关系。
为了更直观地理解这些“黑话”,下表总结了一些最具代表性的词汇及其内涵:
黑话/口头禅 | 字面意思 | 真实内涵 | 使用场景 |
赋能 (fù néng) | 给予能力 | 为他人或伙伴提供资源、平台、技术等,使其变得更强大,实现共赢。 | 平台战略、团队管理、生态链合作讨论。 |
降维打击 (jiàng wéi dǎ jī) | 从更高维度攻击 | 用更先进的商业模式、技术或理念去竞争,让对手无法在同一层面上抗衡。 | 分析行业颠覆、商业模式创新、竞争策略。 |
对齐一下 (duì qí yī xià) | 排成一队 | 统一思想、同步信息、确保团队对目标和标准的理解一致。 | 项目启动会、团队沟通、布置任务前。 |
复盘 (fù pán) | 回顾棋局 | 对已完成的工作进行回顾、分析、总结,以吸取教训、提炼经验。 | 项目结束后、季度总结会、失败案例分析。 |
颗粒度 (kē lì dù) | 粒子的大小 | 指计划、方案或思考的精细、具体程度。 | 审阅方案、分配任务、要求细化工作。 |
链接 (liàn jiē) | 连接 | 建立关系,寻求潜在的合作或交流机会,比“认识”更具目的性和价值导向。 | 社交场合、校友活动、寻求合作时。 |
毫无疑问,这套话语体系在长江商学院这样的特定环境中,扮演着积极的角色。它像一套高效的操作系统,让这群精英大脑能够快速同频,进行高密度的信息交换和思想碰撞。正如管理学家彼得·德鲁克所强调的,“管理的本质是激发善意和潜能”,而“赋能”这类词汇的流行,恰恰反映了现代管理思想从“管控”向“激发”的转变。这些语言,是思维模式升级的外在表现。
然而,凡事皆有两面性。当这些“黑话”被过度使用,或者在不合适的场合使用时,它就可能成为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它可能异化为一种“语言的表演”,使用者只是为了显得自己“懂行”而堆砌辞藻,实际上对词汇背后的深刻内涵一知半解,造成“思想的懒惰”。另一方面,它也可能在无形中筑起一堵高墙,让圈外人感到云山雾罩,产生距离感甚至反感,从而阻碍了与外部世界的有效沟通。一个真正优秀的领导者和沟通者,不仅要能熟练运用圈内的“黑话”提升效率,更要能用最朴实、最真诚的语言与普通员工、用户和大众进行心与心的交流。
总而言之,盘点长江商学院EMBA的“黑话”与“口头禅”,不仅仅是一次有趣的语言观察,更是对一个时代商业精英群体思维方式、行为模式和社群文化的深度解码。这些语言是他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工具,也是他们彼此链接、共同进化的纽带。它们从课堂中来,到实践中去,生动地勾勒出当代中国企业家的群体画像。
对于身处其中的人来说,理解并恰当使用这套话语是融入的必经之路;而对于旁观者而言,洞悉这些语言背后的逻辑,则是理解这个时代商业脉搏的一个独特窗口。未来的商业世界将如何演变?或许,新的“黑话”和“口头禅”的出现,会为我们提供最早的线索。
申请条件:
具有国民教育大学本科或以上学历背景(毕业3年以上)、国民教育大专学历(毕业5年以上)
具有8年或以上工作经验及不少于5年核心决策层的管理经验
长江商学院EMBA
关注官微
了解更多课程资讯
长江商学院版权所有
京ICP备2000522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102000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