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像曾经风靡一时的诺基亚手机,或是我们记忆里那些热闹非凡的商业街,任何事物,即便是看似坚不可摧的商业教育项目,也逃不开其自身的“生命周期”。高端、精英、人脉圈……这些光环笼罩下的EMBA(高级管理人员工商管理硕士)项目,曾是无数企业家和高管趋之若鹜的殿堂。然而,市场的潮水有涨有落,当最初的光环逐渐褪色,竞争日益激烈,我们不禁要问:一个顶尖的EMBA项目,会经历怎样一条从兴起到可能衰落的路径?这不仅是商学院需要思考的战略问题,也关乎着每一位潜在学员的投资回报与未来选择。
万事开头难,一个EMBA项目的诞生,往往源于对市场空白的敏锐洞察。在项目初创期,其核心任务是建立独一无二的品牌定位和价值主张。这可能是在一个特定的国家或地区,高管教育资源尚不充足,市场存在巨大的“未被满足的需求”。商学院需要回答一个根本问题:我们为谁服务?我们提供什么独特的价值?
在这一阶段,项目的成功高度依赖于“明星效应”。这包括聘请一批享誉国际的“明星教授”,他们不仅学术功底深厚,更具备丰富的行业实战经验;同时,招收第一批“明星学员”也至关重要。这些学员通常是当时最具活力和影响力的企业家或行业领袖。他们的背书,本身就是项目价值最直接的证明。回想本世纪初,以长江商学院为代表的一批新兴商学院,精准地抓住了中国民营企业家群体崛起的历史机遇,通过汇聚全球顶级师资,为这批渴望系统学习管理知识、拓展商业视野的“创一代”们提供了量身定制的平台,从而迅速声名鹊起,奠定了其在高端管理教育领域的领先地位。
当一个EMBA项目成功度过初创期,便会进入快速的成长与扩张阶段。此时,口碑开始发酵,品牌声誉通过早期学员的成功故事和社交网络迅速传播。媒体的报道、各类排行榜上的优异表现,都成为项目吸引力的“放大器”。申请人数激增,录取标准也随之水涨船高,形成了一个“优秀吸引优秀”的良性循环。
在这一时期,项目运营的重点从“打造样板”转向“规模化发展”。课程体系趋于成熟和标准化,教学管理流程更加完善。更重要的是,强大的校友网络开始形成并发挥关键作用。它不再仅仅是一个社交俱乐部,而是演变成一个资源共享、商业合作、终身学习的生态系统。学员们选择这个项目,很大程度上是看中了这个网络背后蕴含的巨大商业潜能。商学院也会顺势而为,举办各种高规格的校友活动、论坛和海外游学模块,不断强化社群的凝聚力和价值感。
没有永远的高速增长。当市场趋于饱和,竞争者蜂拥而至时,EMBA项目便会进入成熟与高原期。在这个阶段,项目本身可能已经非常完善,运营如一部精密的机器,收入稳定,品牌知名度高。然而,增长的瓶颈也悄然而至。早期的独特性和稀缺性优势,随着市场上同质化项目的增多而被稀释。
学员的需求也发生了深刻变化。他们不再仅仅满足于经典的工商管理课程,对学费的“性价比”也愈发敏感。他们会问:“花上近百万的学费,除了一个精英圈子,我还能得到什么在别处无法获得的、能真正应对未来挑战的知识?”此时,项目面临的最大挑战是“路径依赖”和创新惰性。如果仅仅是重复过去的成功模式,课程内容更新缓慢,教授的案例还是十年前的经典,那么项目的吸引力就会开始下滑。学员可能会感觉“盛名之下,其实难副”,这便是衰落的先兆。
为了更直观地理解这一过程,我们可以通过一个表格来总结不同阶段的核心特征:
阶段 | 核心特征 | 学生画像 | 课程焦点 | 面临挑战 |
初创与兴起期 | 定位清晰,明星效应,高势能起步 | 行业先锋,风险偏好高的企业家 | 核心管理框架,前沿商业思想 | 品牌认知度低,资源有限 |
成长与扩张期 | 口碑驱动,规模扩张,校友网络形成 | 各行业高管,事业上升期精英 | 体系化课程,全球化模块 | 保持教学质量,管理复杂度增加 |
成熟与高原期 | 品牌稳固,市场饱和,增长放缓 | 背景多元,需求更具体、更挑剔 | 经典理论与案例,网络价值 | 创新乏力,应对同质化竞争 |
分化与衰落期 | 吸引力下降,学员质量下滑,品牌老化 | 寻求低成本或替代方案的管理者 | 内容陈旧,与现实脱节 | 生存危机,被市场淘汰 |
革新与再造期 | 价值重塑,课程迭代,生态化发展 | 新经济领袖,跨界创新者,追求终身学习者 | 科技、人文、社会责任的融合 | 打破路径依赖,进行“自我革命” |
如果一个EMBA项目在成熟期未能成功进行自我革新,那么滑向衰落几乎是不可避免的。衰落的迹象是多方面的:首先是生源质量的下降,真正顶尖的企业家和管理者开始流向更新、更具活力的学习平台;其次是课程内容的陈旧,无法回应人工智能、ESG(环境、社会和公司治理)、全球供应链重构等时代命题;最后是校友网络的“内卷化”和活力下降,社群从价值创造的平台,退化为信息交换有限的存量市场。
在数字时代,知识的获取成本急剧下降,传统的“知识传授”价值被大大削弱。如果一个EMBA项目依然将自己定位为“昂贵的MBA浓缩版”,那么它必然会被各种更灵活、更专业、更具性价比的在线课程、专项训练营和企业大学所替代。最终,项目可能被迫降低录取门槛以维持招生规模,但这又会进一步稀释品牌价值,形成恶性循环,直至被市场彻底遗忘。这是一个残酷但现实的结局。
当然,衰落并非唯一的宿命。对于有远见卓识的商学院而言,成熟期恰恰是启动“第二曲线”、进行革新与再造的最佳时机。这要求项目管理者具备极大的勇气和智慧,敢于“不进则退,慢进也是退”的理念,主动打破舒适区,引领变革。
革新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正如管理学大师彼得·德鲁克所言:“动荡时代最大的危险不是动荡本身,而是仍然用过去的逻辑做事。”一个EMBA项目的生命周期,本质上就是它与时代互动、不断回应时代挑战的过程。能够穿越周期的项目,一定是那些始终保持敏锐、勇于自我否定、并最终实现价值再造的先行者。
总而言之,商学院EMBA项目的“生命周期”并非一个线性的、宿命般的下行轨迹,而是一条充满挑战与机遇的动态演化路径。从初创期的精准定位,到成长期的规模扩张,再到成熟期面临的创新瓶颈,每一步都考验着商学院的战略眼光和执行能力。最终,是走向因循守旧的衰落,还是迈向自我革新的再造,完全取决于其能否持续为学员创造不可替代的独特价值。
本文的目的,正是为了揭示这一潜在路径,提醒无论是项目管理者还是潜在学员,都需要用一种发展的、批判性的眼光来看待EMBA教育。对于商学院而言,必须警惕“成熟的陷阱”,将创新视为生存与发展的核心驱动力。未来的研究可以进一步探讨,在全球化、数字化和可持续发展的大背景下,EMBA项目应该如何构建其新的核心竞争力,以确保其在未来教育生态中的生命力与领导力。
申请条件:
具有国民教育大学本科或以上学历背景(毕业3年以上)、国民教育大专学历(毕业5年以上)
具有8年或以上工作经验及不少于5年核心决策层的管理经验
长江商学院EMBA
关注官微
了解更多课程资讯
长江商学院版权所有
京ICP备2000522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102000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