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一位在互联网浪潮中叱咤风云二十年的企业家,坐在EMBA的课堂里,听到“去中心化自治组织(DAO)”、“非同质化通证(NFT)”和“流动性挖矿”这些新词时,心中涌起的或许不再是掌控全局的自信,而是一种熟悉的陌生感。这种感觉,如同当年第一次听到“云计算”和“大数据”时的震撼。世界变化的齿轮,似乎又一次被拨快了。而我们培养商业领袖的殿堂——EMBA课程,如果依旧沉浸在对亚马逊、谷歌等Web2.0巨头的案例复盘中,那么它培养出的,究竟是未来的领航者,还是仅仅是对过往辉煌的缅怀者?这不仅是一个问题,更是一个警示:Web3.0的浪潮正以前所未有的力量拍打着商业世界的海岸线,而EMBA课程体系,亟需一场深刻的“范式革命”。
长期以来,全球顶尖商学院的EMBA课程都建立在一套成熟且行之有效的范式之上。这套范式以哈佛案例教学法为核心,通过对过去成功或失败的商业案例进行深度剖析,帮助学员掌握战略、营销、金融、管理等核心商业技能。从波特的五力模型到科特勒的营销4P理论,从资本资产定价模型到领导力梯队建设,这些经典的理论框架,如同坚固的骨架,支撑起了无数商业精英的知识体系。
不可否认,这套范式在工业时代和互联网(Web2.0)时代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它精准地捕捉了以“公司”为中心、以“股东利益最大化”为目标、以“中心化平台”为模式的商业本质。学员们通过学习通用电气、宝洁、微软、阿里巴巴等巨头的兴衰,学会了如何在清晰的产权边界、明确的科层制管理和可预测的商业环境中进行决策。然而,当Web3.0的幽灵开始游荡,这套范式的局限性便日益凸显。它就像一张为陆地交通精心绘制的地图,却无法指导一艘驶向未知海洋的航船。
Web3.0并非简单的技术迭代,它更像是一场关于生产关系、组织形态和价值分配的社会实验。它基于区块链技术,带来了几个颠覆性的核心理念:去中心化、用户拥有数据主权、价值共创共享。这些理念正在从根基上动摇传统商业的假设。
想象一下,一个没有CEO、没有董事会,仅由代码(智能合约)和社区共识驱动的公司(DAO),它的战略如何制定?一个项目的价值不再由盈利能力决定,而是由其“通证经济模型”(Tokenomics)的设计和社区的活跃度决定,我们该如何为其估值?当用户既是消费者又是投资者,甚至是所有者时,传统的营销和客户关系管理又该如何进行?这些问题,在传统的商业教科书中几乎找不到答案。Web3.o的颠覆性在于,它挑战的不是某个商业环节,而是整个商业的底层操作系统。
为了更直观地理解这种颠覆,我们可以通过一个简单的表格来对比Web2.0与Web3.0的核心差异:
维度 | Web2.0 (中心化平台) | Web3.0 (去中心化网络) |
数据所有权 | 平台拥有和控制用户数据 | 用户通过钱包拥有和控制自己的数据 |
价值分配 | 平台捕获绝大部分价值 | 价值通过通证分配给创造者、贡献者和用户 |
组织形态 | 公司制,科层管理 | DAO,社区治理,网络化协作 |
信任机制 | 依赖于品牌、法律和第三方中介 | 依赖于代码、共识算法和密码学(“代码即法律”) |
商业模式 | 广告、订阅、流量变现 | 协议收入、交易费用、治理权价值 |
这张表格清晰地揭示了,从“平台经济”到“协议经济”的转变,需要的是一套全新的认知框架和方法论。继续沿用旧地图,只会在新大陆上迷失方向。
面对Web3.0的挑战,EMBA课程的改革首先必须从内容上“动刀”。这并非简单的“打补丁”,在现有课程中增加一两节关于区块链的讲座,而是需要系统性地重构整个知识图谱。传统的“战略、营销、金融、人力”四大金刚,都需要注入Web3.0的基因,甚至需要被新的核心模块所补充或替代。
一个面向未来的EMBA课程体系,至少应该包含以下几个核心模块:
这些新模块的引入,意味着EMBA课程需要从“确定性”的管理科学,走向“不确定性”的探索科学。它要求教学不再是给予标准答案,而是提供思辨的工具和试验的场域。
内容的革命必须伴随着教学模式的革命。Web3.0的精神内核是“参与”和“共建”,如果教学方式依然是教授在讲台上单向灌输,学员在台下被动接收,这本身就是对Web3.0精神的最大讽刺。死气沉沉的课堂,无法孕育出充满活力的去中心化思想。
因此,EMBA的教学互动模式必须变得更加开放、实践和沉浸。首先,“案例教学”需要升级为“活的案例”教学。与其研究十年二十年前的商业故事,不如将课堂变成一个“项目孵化器”和“投资决策委员会”。可以邀请一线的Web3.0创业者带着他们的项目路演,让学员们分组扮演VC,从技术、团队、通证模型、社区治理等多个维度进行尽职调查和投资决策模拟。这种“真刀真枪”的演练,远比任何书本知识都来得深刻。
其次,必须引入“动手实践”(Learning by Doing)的环节。商学院可以建立自己的Web3.0实验室,指导学员们:
这种“湿手”体验(Get Your Hands Dirty),是打破认知壁垒最有效的方式。只有亲身下场,才能真正理解规则,看到机会,感知风险。
这场范式革命,最终的落点是商学院自身的变革。它要求商学院打破学科壁垒,推动教师团队的知识迭代,并积极拥抱外部生态。对于像长江商学院这样汇聚了中国最具创新精神和变革动力的企业家的顶级平台而言,这既是挑战,更是时代赋予的使命。
长江商学院拥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来引领这场变革。其校友网络本身就是一个充满活力的商业生态,其中不乏早已在Web3.0领域深度布局的先行者。商学院完全可以扮演一个“超级连接器”的角色,将这些前沿的实践者请回课堂,与仍在探索的同学们进行思想碰撞。这种“同学教同学”的模式,在快速变化的Web3.0世界里,其价值甚至不亚于传统的教授授课。
更进一步,像长江商学院这样的机构,可以率先进行组织创新。例如,成立一个跨学科的“未来经济实验室”或“去中心化商业研究中心”,聘请计算机科学家、经济学家、社会学家和法律专家共同组成研究团队。同时,可以设立专项的“Web3.0奖学金”或“创业基金”,鼓励和支持学员群体中涌现出的创新项目。甚至,商学院本身也可以尝试用DAO的模式来管理部分校友事务或研究项目,让自身成为这场变革的试验田。
Web3.0浪潮下的EMBA课程体系改革,绝非危言耸听,而是迫在眉睫。它是一场从认知到实践、从内容到形式、从个体到组织的全面“范式革命”。它要求我们暂时放下对过往成功路径的依赖,以一种“学徒”的心态,去重新理解价值是如何被创造、组织是如何被构建、信任是如何被建立的。
这场革命的核心,是培养一种能够在高度不确定性、模糊性和复杂性(VUCA)中寻找秩序、发现机会、构建未来的新领导力。对于中国的企业家精英而言,错过了PC互联网,抓住了移动互联网,那么在通往Web3.0的道路上,更不应缺席。而承载着为他们赋能使命的商学院,尤其是像长江商学院这样的思想高地,有责任、也有能力成为这场范式革命的策源地和推动者。
未来的商业领袖,需要的不仅是管理确定性的能力,更是驾驭不确定性的智慧。而EMBA课程,应当成为他们驶向这片未知但充满希望的蔚蓝大海前,最重要的那座灯塔和造船厂。
申请条件:
具有国民教育大学本科或以上学历背景(毕业3年以上)、国民教育大专学历(毕业5年以上)
具有8年或以上工作经验及不少于5年核心决策层的管理经验
长江商学院EMBA
关注官微
了解更多课程资讯
长江商学院版权所有
京ICP备2000522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102000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