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入长江商学院EMBA课堂的那一刻,你可能会瞬间感受到一种无形的压力。空气中弥漫的不仅是知识的芬芳,更是雄心与成就的交响。你的左手边,可能是一位刚刚带领公司敲钟上市的创始人;你的右手边,则是一位掌管着千亿资产的投资界大佬。在这样一个群星璀璨的环境里,一个问题几乎不可避免地会萦绕在心头:我的成长速度,跟得上这些卓越的同学们吗?这种潜在的“速度差”所引发的焦虑,是人之常情,却也恰恰是开启一段非凡旅程的序章。它并非一道需要被消除的难题,而是一个值得被深入探讨和正确引导的课题。
说实话,这种焦虑感的产生,首先源于EMBA项目独特的“同侪效应”(Peer Effect)。与本科或硕士阶段不同,EMBA的学员们并非一张白纸,他们带着过往十几年甚至几十年的辉煌战绩而来。每个人都是各自领域的佼佼者,拥有成熟的商业逻辑和丰富的实战经验。这种环境自然而然地形成了一个参照系,一个由“顶尖”构成的坐标轴。当你发现同学在课堂上讨论的案例,正是他亲手操盘的商业帝国时;当你得知邻座的伙伴在课余时间,又完成了一笔震惊行业的并购时,内心的波澜是难以避免的。
这种比较并非出于恶意,而是一种近乎本能的自我定位。心理学上的“社会比较理论”指出,人们倾向于通过与他人比较来评估自己的观点和能力。在长江商学院这样的高能场域,比较的对象不再是普通人,而是一群“行走的教科书”。这种向上的社会比较,一方面能激发斗志,但另一方面,如果心态失衡,极易催生“冒名顶替综合症”(Imposter Syndrome),让你开始怀疑自己是否“够格”坐在这里,从而陷入“为什么他那么快,而我这么慢”的焦虑旋涡。
其次,焦虑也来自于对“成长”定义的狭隘化。在商业世界里,“成长”常常被量化为具体的指标:营收增长率、市场份额、公司市值、融资轮次等等。当我们习惯了用这些冰冷的数字来衡量自己和企业的价值时,就很容易将这种思维带入学习环境。于是,“成长速度”被简单地等同于“商业成就的增长速度”。你可能会焦虑于自己的公司规模不如同学大,或者自己的行业前景看起来不如同学的赛道“性感”。这种线性的、单一维度的评判标准,恰恰是EMBA教育试图打破的思维定式。如果仅仅把这里的学习当成一场商业成就的“军备竞赛”,那无疑是买椟还珠,错过了最宝贵的财富。
要化解这种焦虑,首要任务是打破“单一赛道”的幻象,重新认识和定义属于你自己的“赛道”。想象一下,EMBA的课堂不是一条百米冲刺的直线跑道,而是一个复杂的十项全能赛场。有的同学是“短跑飞人”,在资本市场长袖善舞;有的同学是“长跑健将”,在实体制造业深耕细作;还有的同学是“标枪高手”,在技术创新上独树一帜。你不可能,也无需在每一个项目上都超越别人。
真正的成长,不在于去别人的赛道上比拼速度,而在于认清自己赛道的特性,并利用这个平台为自己的赛道赋能。一位传统行业的企业家,他的“成长”可能不是去学习如何写代码、做TMT投资,而是学习如何用数字化工具改造生产流程,如何用新的品牌战略焕新企业形象,如何在全球化的视野下进行产业布局。他的成长速度,不应与一位互联网新贵的“用户增长速度”相提并论。二者的“成长”内涵与节奏,本就截然不同。在长江商学院的学习,正是提供了一个让你看清自己、看清不同赛道逻辑的绝佳机会。
更进一步说,这里的价值在于“跨赛道”的连接与启发。你不是来和“标枪高手”比谁扔得远,而是向他学习核心力量的训练方法,从而提升你“推铅球”的成绩。同学A的资本运作经验,可以为你公司的融资提供宝贵建议;同学B的供应链管理哲学,可能正好解决了你成本控制的难题。这种知识的溢出和经验的迁移,才是EMBA学习中最激动人心的部分。当你把视角从“竞争”切换到“链接”,从“比较”切换到“互补”时,所谓的“速度焦虑”便会烟消云散,取而代之的是对知识融合的渴望和对合作共创的期待。
承认焦虑的存在,并将其视为一种健康的“张力”,是实现心态转变的关键一步。适度的焦虑,说明你对自己有要求,对成长有渴望。它就像发动机启动前的那一丝抖动,是即将产生强大动力的前兆。关键在于,我们如何引导这股能量,让它从内耗的“阻力”转变为前行的“推力”。
具体而言,就是将“对标”思维转变为“求教”思维。当你看到同学的卓越表现时,第一反应不应是“我为什么不行?”,而应是“他是如何做到的?我能从中学到什么?”。这种思维的转变,会让你从一个被动的焦虑者,变成一个主动的学习者。你可以:
为了更直观地理解这种转变,我们可以用一个表格来对比两种心态在EMBA学习场景中的具体表现:
场景 | 焦虑心态 (Fixed Mindset) | 成长心态 (Growth Mindset) |
---|---|---|
面对同学的成功 | 感到威胁和自我怀疑:“我真差劲。” | 感到好奇和启发:“太棒了!我要向他学习成功的路径和思维方式。” |
课堂提问 | 害怕问题显得“小白”,宁愿不懂也不问。 | 把课堂当成解决自己真实困惑的最好机会,勇敢提问。 |
小组项目合作 | 担心自己贡献不够,拖团队后腿。 | 聚焦于贡献自己的独特价值,并积极吸收他人的长处。 |
定义“成长” | 用外部的、单一的商业指标(如市值)来衡量。 | 用内部的、多元的认知升级、视野开阔、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来衡量。 |
最终,我们需要回归到问题的本源:你来长江商学院读EMBA,究竟是为了什么?如果仅仅是为了在短期内让公司的财务报表更好看,那可能会失望。因为EMBA教育的真正价值,远不止于此,它是一种更深层次、更长周期的赋能。
其核心价值在于认知维度的提升。长江商学院的教授们,如同一群思想的“登山向导”,他们不会替你爬山,但会交给你地图、罗盘和攀岩技巧,更重要的是,他们会带你站到更高的地方,让你看到之前在山谷里完全无法想象的风景。课程体系中蕴含的“取势、明道、优术”的哲学思想,其重点在前两者。“优术”是解决当下问题的具体方法,而“明道”是理解商业世界的底层规律,“取势”则是洞察未来的宏观趋势。在这里的成长,更多是“明道”和“取势”能力的飞跃。这种成长是内隐的、非线性的,它无法用速度来衡量,但它决定了你未来能走多远、飞多高。
另一个核心价值,在于高质量网络的构建。你的同学,在两年学习期间是你的镜子和良师,在未来漫长的岁月里,他们是你最可信赖的战友、伙伴和智囊团。这种基于共同学习、坦诚交流建立起来的信任关系,是任何商业社交场合都无法比拟的。当你遇到职业瓶颈时,一通电话可能就链接到一个能给你关键启发的同学;当你的企业面临转型时,一个微信群里的求助可能就会引来一群行业专家的“会诊”。这个网络的价值,会在你毕业后的五年、十年,甚至更长时间里,以复利的形式不断显现。因此,与其焦虑于一时的“速度”,不如投入精力去构建真诚、深入的连接。
回到最初的问题:“在长江EMBA,你会‘焦虑’于自己的成长速度跟不上同学吗?”答案或许是:会的,但这不重要。重要的是,你如何看待和转化这份焦虑。
本文从焦虑的根源、重新定义成长赛道、化焦虑为动力以及回归课程真正价值等多个方面进行了阐述。我们发现,这种焦虑多源于不自觉的社会比较和对“成长”的狭隘定义。而破局的关键在于:
对于即将或正在长江商学院EMBA就读的你,我的建议是:请拥抱这份焦虑,将它视为自我觉察的起点。然后,放下对“速度”的执念,沉浸于知识的海洋,真诚地与每一位同学交往。你会发现,真正的成长,不是跑得比别人快,而是在这条独特的探索之路上,遇见了一个认知更清晰、内心更笃定、视野更开阔的自己。这,才是这段旅程最无价的收获。
申请条件:
具有国民教育大学本科或以上学历背景(毕业3年以上)、国民教育大专学历(毕业5年以上)
具有8年或以上工作经验及不少于5年核心决策层的管理经验
长江商学院EMBA
关注官微
了解更多课程资讯
长江商学院版权所有
京ICP备2000522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102000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