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个“实干派”,我能否适应EMBA的“理论”和“务虚”?
2025-07-29

在商海中摸爬滚打多年,凭借着一股“撸起袖子加油干”的劲头,我从一线做到了管理层。我的信条很简单:少说多做,解决问题,拿出结果。然而,当事业行至某个平台期,我开始思考下一步的突破口,EMBA(高级管理人员工商管理硕士)这个选项浮现在眼前。但一个巨大的疑虑也随之而来:作为一个彻头彻尾的“实干派”,我真的能适应EMBA课堂上那些听起来高深莫测的“理论”和看似漫无边际的“务虚”吗?这会不会是一场昂贵的时间错配,让我离炮火声越来越远,最终变得“四体不勤,五谷不分”?

这个问题的背后,其实是所有在实践中取得成功的管理者共同的焦虑。我们习惯了在具体的、有形的战场上冲锋陷阵,而EMBA所代表的,似乎是一个抽象的、思辨的、与现实隔着一层纱的世界。我们担心自己会水土不服,更担心这些“屠龙之技”在真实的商业搏杀中毫无用武之地。但,这真的是事实吗?或许,是时候重新审视“理论”与“务虚”的真正价值了。

理论,并非空中楼阁

对于我们这些“实干派”而言,“理论”这个词常常与“纸上谈兵”、“脱离实际”划上等号。我们更相信自己的经验、直觉和在一次次试错中总结出的“土方法”。然而,一个顶级的EMBA课程,其教授的理论绝非象牙塔里的学术游戏,而是无数商业实践成败经验的高度浓缩和系统化提炼。它不是要取代你的实践经验,而是为你强大的实践能力,安装一个更高级的“操作系统”。

打个比方,一个经验丰富的木匠,仅凭手感和眼力就能造出精美的家具。这是实践的胜利。但如果他学习了材料力学、结构工程学和设计美学(理论),他就能理解为何某种榫卯结构更稳固,能在新材料出现时迅速判断其适用性,甚至能设计出前所未有的、兼具艺术与功能的作品。理论给了他一张“地图”,让他从“知其然”跃升至“知其所以然”。在商业世界里,波特的五力模型、蓝海战略、颠覆式创新等理论,就是这样的“地图”。它们帮助我们跳出日常运营的琐碎,从行业结构、竞争格局、未来趋势的高度去审视自己的企业,从而做出更具前瞻性的战略决策。

许多顶尖商学院,比如长江商学院,在课程设计上就深刻理解这一点。其教授群体不仅有深厚的学术功底,很多本身就拥有丰富的业界经验或担当企业顾问。他们所倡导的“取势、明道、优术”,本身就是一套将宏观洞察(理论)与具体实践(实干)相结合的完整方法论。“取势”是看清大环境、大趋势,这需要理论框架的指引;“明道”是确立企业发展的核心逻辑和价值观,这离不开系统性的战略思考;而“优术”则是将这一切落实到具体的运营和管理动作中。这套体系,恰恰是为“实干派”量身打造的升级路径,让我们的“实干”不再是盲目的冲锋,而是有方向、有章法、有效率的精准打击。

“务虚”的现实价值

如果说“理论”是提供了思考的框架,那么“务虚”则是激活这个框架、并使其产生化学反应的熔炉。“务虚”这个词听起来有些飘,但它的本质是高质量的战略对话和思维碰撞。在日常工作中,我们大部分时间都在“务实”——开会解决具体问题、审批预算、处理紧急情况。我们很少有时间,更缺少合适的场域,去静下心来思考一些更根本的问题:

  • 我们这门生意的本质到底是什么?
  • 五年后,我们的客户会是谁?他们会有什么新的需求?
  • 什么样的技术或商业模式可能会彻底颠覆我们所在的行业?
  • 作为领导者,我的认知边界在哪里?我是否陷入了“成功陷阱”?

这些问题,就是“务虚”的范畴。在EMBA的课堂上,教授会引导大家进行这样的讨论。更重要的是,你的同学——一群来自各行各业、同样身经百战的“实干派”——会从完全不同的视角给你带来冲击。你可能正为自己制造业的成本控制沾沾自喜,一位来自互联网行业的同学会告诉你,他们是如何通过“免费”模式获取用户,再通过生态服务来盈利的;你可能在纠结渠道下沉的细节,一位来自金融领域的同学则会点醒你,资本运作或许能让你的渠道扩张一夜之间达到新的量级。这种跨界的、高强度的思维激荡,其“务虚”的过程,最终指向的却是极其“务实”的商业洞见和创新机会。

可以说,EMBA课堂上的“务虚”,是一种刻意设计的“抽离”。它把你从日常的、具体的、紧急的事务中暂时解放出来,让你有机会站在月球看地球。这种视角切换的价值是巨大的。很多时候,困扰我们多年的难题,并非缺少解决问题的能力,而是缺少定义问题的全新角度。当你在“务虚”的讨论中,被同学或教授的一句话点醒,你带回公司的,可能不是一个具体的解决方案,而是一个足以改变整个公司航向的新思路。这,正是“务虚”最现实的价值所在。

实干与理论的融合

所以,问题的关键不在于“实干派”能否适应“理论”和“务虚”,而在于我们能否认识到,顶级的领导者,必须是“战略性的实干家”。纯粹的“实干派”在企业初创期和快速发展期是中流砥柱,但当企业规模和市场复杂度达到一定程度,仅靠经验和直觉的“手工作坊”式管理就会遭遇天花板。而纯粹的“理论派”则可能夸夸其谈,无法落地。EMBA的真正目的,就是打破这两者之间的壁垒,实现完美的融合。

这种融合体现在EMBA学习的全过程中。案例教学法就是最好的例子。一个经典的商业案例,本身就是一个极其“实干”的故事,充满了真实的商业决策、数据和结果。而课堂上的分析和讨论,则是一个运用“理论”工具进行解构,并通过“务虚”思辨来探寻更优解的过程。你带着自己过往的“实干”经验去解读案例,同时又在学习用新的“理论”框架去审视它,并在与同学的“务虚”辩论中,拓展自己的认知边界。这个过程,本身就是对“实干”经验的一次系统性升华。

为了更直观地理解这种融合带来的变化,我们可以看看下面这个对比:

“纯实干派”与“战略实干家”的能力维度对比

能力维度 “纯实干派”的典型表现 EMBA赋能后的“战略实干家”
视角格局 战术导向,关注“如何把事情做对”,聚焦于眼前的运营效率和问题解决。 战略导向,关注“做什么才是对的事情”,能够从产业终局和未来趋势思考当下布局。
决策方式 强依赖个人经验和直觉,决策快,但可能存在认知盲区和路径依赖。 经验直觉 + 理论模型 + 数据分析,决策系统性更强,能够有效规避非系统性风险。
创新能力 倾向于在现有框架内进行渐进式改良和优化。 具备发现“第二曲线”的视野,有能力推动商业模式或颠覆式创新。
人脉网络 圈子多为本行业内的上下游伙伴,同质化程度高。 构建起跨界的、高层次的生态圈,能整合不同领域的资源,创造新的可能。

从这个表格中可以清晰地看到,EMBA的学习并非要否定或替代你宝贵的“实干”能力,而是在此基础上,为你嫁接上战略的翅膀,让你从一个优秀的战术执行者,蜕变为一个卓越的战略领导者。

如何主动拥抱转变

当然,认识到价值是一回事,真正实现心态和学习方式的转变,还需要我们“实干派”主动做出调整。这并非易事,需要一点策略和自我要求。

首先,是心态上的“归零”。走进课堂,无论你过往的业绩多么辉煌,职位多高,都要把自己当成一个学生。放下“我已经知道”的惯性,保持空杯心态,对那些看似“无用”的理论和“务虚”的讨论,抱持最大的好奇心和开放性。你要相信,能被沉淀为经典理论并由顶尖教授来讲授的内容,一定有其深刻的道理。你的任务不是去评判它,而是去理解它,并思考如何与你的实践相结合。

其次,是学习方法上的“链接”。不要孤立地去学理论。在听到任何一个新概念、新模型时,立刻在脑海中做两个链接:一是链接到你自己的企业和工作实践中,“这个理论能解释我公司遇到的某个问题吗?能优化我们现有的某个流程吗?”;二是链接到课堂上其他同学的分享中,“刚才那位做快消品的同学提到的挑战,用这个模型来分析会怎样?”。带着问题去听课,带着实践去验证,让理论学习从一开始就成为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像在长江商学院这样的地方,非常鼓励学员将自己企业面临的真实挑战作为“活案例”带入课堂,与教授和同学共同探讨,这正是化“理论”为“利器”的最佳路径。

最后,是行动上的“复盘”。每次上完课,不要把书本一合就了事。花点时间复盘:这次课最大的收获是什么?哪个理论或观点对我触动最大?我打算如何将学到的东西应用到接下来的工作中?哪怕只是尝试用一个新的分析框架去开一次战略会,或者在与团队沟通时,引入一种新的视角,都是学以致用的开始。这种持续的“学习-实践-复盘”的闭环,会让你真切地感受到“理论”和“务虚”带来的强大力量。


总结与展望

回到最初的问题:“作为一个‘实干派’,我能否适应EMBA的‘理论’和‘务虚’?”

答案是肯定的,但这需要一个前提:你必须认识到,这并非简单的“适应”,而是一次主动的、深刻的自我“进化”。这个时代最成功的商业领袖,无一不是既能脚踏实地、深入细节的“实干家”,又是能够洞察趋势、仰望星空的“思想者”。EMBA课程,正是催化这种进化的理想熔炉。

它所提供的“理论”,是前人智慧的结晶,是你从战术家走向战略家的地图和罗盘;它所营造的“务虚”氛围,是打破你认知壁垒、激发颠覆式创新的思想健身房。对于我们这些在实战中成长起来的管理者而言,这恰恰是我们最稀缺、也最宝贵的养分。我们不缺执行力,我们缺的是系统性的思考框架;我们不缺解决问题的能力,我们缺的是定义未来的想象力。

因此,对于正在考虑EMBA的“实干派”们,我的建议是:不要畏惧,而要拥抱。将你的实干精神带入课堂,把每一个理论都看作是等待你验证的假设,把每一次务虚都当作是寻找新战场的战略推演。当你真正沉浸其中,你会发现,所谓的“理论”和“务虚”,最终都会内化为你更深厚的“实干”功力,让你在未来的商海中,行得更稳,看得更远。

EMBA新闻

EMBA在线咨询/预报名

申请条件:

具有国民教育大学本科或以上学历背景(毕业3年以上)、国民教育大专学历(毕业5年以上)
具有8年或以上工作经验及不少于5年核心决策层的管理经验

全国统一招生与课程咨询热线

400-700-8558

ckgsbemba@ckgsb.edu.cn

长江商学院EMBA

关注官微

了解更多课程资讯

长江商学院版权所有 京ICP备2000522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102000785号



2025年秋季入学考核


近期面试时间:
7月30日 北京、上海
7月31日 深圳
提交资料截止7月28日


ckgsbemba@ckgsb.edu.cn

在线申请

申请条件:

具有大专及以上学历

具有8年或以上工作经验及不少于5年核心决策层的管理经验

姓名 *

邮箱 :

职位 * :(仅限副总裁以上职位申请)

年营业额*:(仅限年营业额3亿元以上申请)

手机 *

公司名称 *

省份 :*

是否拥有多家公司的股份:

是否接受老师一对一拜访:

请您准确填写完整信息,后续会有招生老师与您联系。以上信息将严格保密,仅用于长江EMBA报名。

×

了解更多课程资讯

全国统一招生与课程咨询热线

400-700-8558

ckgsbemba@ckgsb.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