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深人静,我指尖轻触着那份来自长江商学院的EMBA招生简章,它厚重而精致,像一封来自未来的战书。然而,真正让我辗转反侧的,并非高昂的学费或是未来两年时间的投入,而是一个反复盘旋于脑海的拷问——我真的准备好,让长江EMBA颠覆我过去二十年的管理认知了吗?这二十年,我从一个职场新人摸爬滚打到公司高管,依靠的是一套行之有效的实战经验和管理逻辑。它们是我的勋章,也是我的铠甲。而现在,我却要主动选择,去一个可能将这副铠甲敲碎、重铸的地方。这与其说是一次求学,不如说是一场对自我的革命。
二十年的管理生涯,无疑是我人生中最宝贵的财富。我熟悉自己所在行业的每一个脉搏,能凭直觉判断出项目的风险,懂得如何激励不同类型的团队,也深谙中国式人情世故与商业规则的平衡之道。这些经验,让我在无数次商业战役中幸存下来,甚至屡建奇功。它们构建了一个坚固的“舒适区”,在这里,我是权威,是决策者,一切似乎尽在掌握。
然而,正如管理学大师彼得·德鲁克所警示的:“最大的危险不是动荡本身,而是仍然用过去的逻辑去应对动荡。” 我渐渐发现,那些曾经屡试不爽的“成功公式”,在面对新一代员工、颠覆性的技术和瞬息万变的市场时,开始显得力不从心。过去强调层级与控制,现在95后、00后员工更看重赋能与意义;过去依赖渠道为王,现在社交电商、直播带货一夜之间就能重塑格局。我的经验,在某些时刻,仿佛成了一张过期的地图,非但不能指引方向,反而可能将我引入歧途。这便是所谓的“经验陷阱”——过去的成功,恰恰是未来创新的最大障碍。
我们正处在一个前所未有的巨变时代。数字化浪潮、人工智能、全球供应链重构、可持续发展的压力,这些不再是遥远的趋势,而是拍打在我们每个人身上的真实浪花。商业的底层逻辑正在被改写,竞争的边界日益模糊。一家咖啡店的对手可能不是另一家咖啡店,而是一款提神醒脑的功能饮料;一家汽车制造商的对手,可能是一家科技公司。
在这种背景下,管理者的认知如果不进行迭代升级,无异于刻舟求剑。过去,我们谈管理,更多的是在谈论“术”的层面:如何提高效率、如何降低成本、如何优化流程。这些固然重要,但已经远远不够。如今,更重要的是“取势”与“明道”——洞察未来的发展趋势,理解商业的本质规律,并在此基础上构建企业的核心战略。正如长江商学院一直强调的,培养的是能够“取势、明道、优术”的领导者。这种从“术”到“道”的跃迁,恰恰是对我过去二十年以“术”为主的管理认知的根本性颠覆。
引用《创新者的窘境》一书的观点,许多优秀的大公司之所以失败,并非因为他们做错了什么,而是因为他们在“对”的时间做了“对”的事情,但这些“对”的事情,却让他们错失了破坏性创新的浪潮。这让我警醒,固守过去的成功经验,无论多么辉煌,都可能成为下一个被时代淘汰的“优秀公司”。
那么,长江EMBA究竟会如何“颠覆”我呢?我想,这股力量主要来自三个方面:系统的知识重构、顶级的思想碰撞和深度的自我剖析。
首先是知识体系的重构。我过去二十年的管理知识,大多是碎片化的、经验性的。而长江EMBA提供的是一个系统、前沿的商业知识框架。从宏观经济到公司金融,从战略管理到组织行为学,每一门课程都由顶尖教授主导,他们带来的不仅是经典理论,更是基于中国乃至全球商业实践最前沿的研究成果。比如,当一位教授用最新的数据和模型,论证我一直以来信奉的某种激励机制可能在知识经济时代产生反作用时,这种基于严谨学术研究的“颠覆”,远比任何一次市场失败带来的教训更加深刻和具有指导性。
其次,也是最令人期待的,是与一群同样优秀甚至更优秀的同学的思想碰撞。我的同学,可能来自我完全陌生的高科技行业,可能是某个新兴消费品牌的创始人,也可能是执掌千亿资产的投资人。在课堂的案例讨论中,在课后的私董会里,他们会用我闻所未闻的视角来解读同一个商业问题。这种跨界的、多元的、高强度的思维激荡,会像无数把小锤子,不断敲打我固有的思维定式,迫使我跳出自己的行业局限和经验壁垒,去思考商业更本质的问题。这是一种“同侪压力”下的认知升级,远比独自看书、思考要来得猛烈和高效。
要真正拥抱这种颠覆,最关键的一步,是必须有意识地“清空旧杯”。这意味着,我要暂时放下过去二十年的“功劳簿”,以一个学生的姿态,带着谦逊和好奇心,去倾听、去吸收、去辩论。这在心理上是一个巨大的挑战。承认自己“不懂”,对于一个习惯了发号施令的管理者来说,并不容易。
我尝试着将这种认知转变的过程,用一个表格来具象化,它清晰地展示了我可能需要完成的思维跃迁:
维度 | 过去二十年的认知 (旧有认知) | 期待在长江EMBA重构的新认知 |
领导力 | 基于职位的权威,强调控制与命令 (Control & Command) | 基于愿景的赋能,强调影响与服务 (Empower & Serve) |
战略视角 | 聚焦于行业内的竞争,追求市场份额 | 着眼于跨界的生态,构建价值网络,追求“共生” |
组织管理 | 稳定的金字塔结构,追求效率和确定性 | 敏捷的网状组织,拥抱变化和不确定性 |
对失败的态度 | 失败是需要避免的,是能力不足的体现 | 失败是创新的成本,是学习和迭代的宝贵机会 |
核心资源 | 资本、渠道、有形资产 | 数据、人才、品牌文化、认知能力 |
看着这个表格,我意识到,这不仅是知识的更新,更是世界观和价值观的重塑。这趟旅程,注定不会轻松。它需要我勇敢地走出舒适区,直面自己的认知盲点,甚至要承受观点被挑战、权威被动摇的“痛苦”。但正如凤凰涅槃,不经历烈火的焚烧,又怎能获得新生?
回到最初的问题:“我真的准备好,让长江EMBA颠覆我过去二十年的管理认知了吗?”
经过一番深思,我的答案是:我必须准备好。因为颠覆我的,从来不是长江EMBA本身,而是这个日新月异的时代。长江商学院,只是这个时代提供给我的一个最佳的“认知加速器”和“思想熔炉”。它提供了一个场域,让我能够安全、高效地完成这场势在必行的自我革命。
重读EMBA的目的,早已超越了获取一张文凭或拓展一些人脉的浅层需求。其核心价值在于,通过系统的学习和深度的链接,完成一次彻底的认知升级,为个人和企业的未来发展,找到新的“第二曲线”。这关乎的,是我在下一个十年、二十年,是否还能站在牌桌上,继续玩这场无限游戏。
因此,所谓的“准备”,并非是指知识或财富的储备,而是一种心态的准备:准备好去拥抱不确定性,准备好去倾听不同的声音,准备好以归零的心态重新出发。这趟旅程,无疑会充满挑战,但它通向的,是一个更开阔、更清晰、也更具可能性的未来。我想,我已经准备好了,去迎接这场期待已久的、美丽的“颠覆”。
申请条件:
具有国民教育大学本科或以上学历背景(毕业3年以上)、国民教育大专学历(毕业5年以上)
具有8年或以上工作经验及不少于5年核心决策层的管理经验
长江商学院EMBA
关注官微
了解更多课程资讯
长江商学院版权所有
京ICP备2000522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102000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