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张印着“长江商学院”字样的录取通知书,至今仿佛还带着油墨的温热和纸张的挺括。当它被郑重地递到我手中时,激动、自豪、对未来的无限憧憬,像一锅沸水在胸中翻腾。那是一种被顶级学府认可的喜悦,也是对过去十几年商海沉浮的一种肯定。我仿佛已经看到,两年后,一个更加睿智、资源更广、视野更高的自己,正站在事业的又一个巅峰。然而,时光荏苒,当我真正走完这段旅程,回望那个意气风发的瞬间,心中却涌起一个强烈的念头:如果可以,我想对那个刚刚拿到录取通知书的自己,只提一个忠告。
这个忠告并非关于如何选课、如何与教授互动,甚至不是关于如何高效拓展人脉。这些固然重要,但都只是“术”的层面。我想说的,是关乎整个EMBA学习之旅的根本心法——“放下过往,拥抱空杯”。这八个字,听起来似乎是老生常谈,但对于一群已经功成名就、习惯了掌控与输出的商业精英而言,真正做到,或许是比任何一门课程都更艰难的修行。
对于我们这些在特定领域摸爬滚打多年,甚至已经成为行业标杆的人来说,“经验”是我们最宝贵的财富,也是我们自信的基石。走进长江商学院的课堂,我们每个人都背负着一个沉甸甸的行囊,里面装满了成功的案例、验证过的商业模式和引以为傲的管理哲学。这让我们在面对案例讨论时,总能迅速地从自己的经验库中提取相似情境,并给出一套看似无懈可击的解决方案。
然而,这恰恰是最大的陷阱。心理学上有一个概念叫做“Einstellung effect”(定势效应),指的是人们在解决问题时,会不自觉地用过去熟悉的、成功的方法,即使这些方法对于新问题并非最优解。我们的经验,在给我们带来效率的同时,也为我们的思维筑起了一道无形的墙,让我们变得固执,难以接纳异质性的观点。我们可能会下意识地评判同学的发言:“他太理想化了,在我的行业根本行不通”,或者在听教授讲授前沿理论时心生疑虑:“这套理论太学术了,不接地气”。这种防卫性的心态,会像一个厚厚的茧,将我们包裹起来,隔绝了真正能够触动我们、颠覆我们认知的养分。
真正的学习,始于谦逊。管理学大师彼得·德鲁克曾言:“动荡时代最大的危险不是动荡本身,而是仍然用过去的逻辑做事。”长江EMBA项目最大的价值之一,并非是单向的知识灌输,而是在一个极高密度的场域里,让来自不同行业、不同背景、拥有不同成功路径的头脑相互碰撞。一个做传统制造业的同学,可能会从一个做互联网社交的同学那里,第一次理解什么叫“用户增长黑客”;一个深耕国内市场的企业家,可能会在一位有全球化背景的同学的分享中,重新审视自己的出海战略。如果你始终紧抱着自己的经验不放,你最多只能成为一个更优秀的“过去的自己”,却无法看到一个充满无限可能的“未来的自己”。因此,请在踏入校门的那一刻,有意识地将自己的经验“暂存”起来,以一个学徒的心态,去聆听、去吸收、去质疑自己。
必须承认,花费不菲的时间与金钱来读EMBA,绝大多数人都带着强烈的“功利性”目的。拓展高端人脉、寻找合作伙伴、解决企业瓶颈、为履历镀金……这些都是非常现实且正当的需求。开学伊始,我们热衷于交换名片,在每一次课间都精准地寻找对自己“有用”的同学进行深度链接。我们关注的课程,也往往是那些能立竿见影解决问题的,比如战略、财务或营销。
这并没有错,但如果你的眼中只有这些“有用”的东西,你可能会错过长江商学院给予你的最宝贵的礼物——那些看似“无用”的滋养。庄子在《逍遥游》中提出了“无用之用,方为大用”的哲学思想。在EMBA的学习中,这具体体现在那些人文、历史、哲学类的课程,以及那些与商业看似无关的讲座和活动上。你可能会觉得,听一堂关于《论语》的课,远不如分析一个最新的商业案例来得“实在”;花一个下午去美术馆,远不如参加一场投资对接会来得“高效”。
然而,商业竞争越到后期,比拼的越不是单一的技能,而是企业家的格局、视野和底层思考能力。那些“无用”的知识,恰恰是塑造这些核心素养的土壤。
这些“无用之学”如同冰山下的部分,决定了你作为一名领导者能够走多高、走多远。它们润物无声,短期内看不到直接的“投资回报率”,但会在未来的某个关键决策时刻,赋予你超越同侪的智慧与洞察。下表清晰地对比了两种不同的学习视角:
维度 | 功利性视角(“有用”之学) | 成长性视角(“无用”之用) |
---|---|---|
学习目标 | 获取技能、资源、解决方案 | 提升认知、格局、心性智慧 |
关注焦点 | 商业案例、管理工具、人脉链接 | 人文历史、哲学艺术、跨界交流 |
价值体现 | 短期、直接、可量化(如:达成一笔合作) | 长期、间接、难量化(如:做出更明智的战略抉择) |
最终收获 | 一个更强的“术”的执行者 | 一个更有智慧的“道”的引领者 |
所以,请务必分出一部分精力,去拥抱那些看似“无用”的课程和活动。去和教授探讨苏格拉底,去和同学在戈壁徒步中聊聊人生。这些瞬间,最终会沉淀为你领导力中最厚重、最独特的部分。
长江商学院的同学圈,无疑是皇冠上最璀璨的明珠。几乎所有人都会告诉你,来这里读书,一半是学习,一半是同学。于是,我们很容易将“同学圈”等同于“人脉资源库”。我们按照行业、地域、公司规模等标签,在脑海中为同学们建立档案,思考着“他能为我带来什么?”
这种基于利益交换的链接是脆弱的。我想忠告那个刚入学的自己:请重新定义你的“同学圈”,不要将它仅仅看作一个资源池,而要将它视为一个“认知信托共同体”。什么意思呢?这意味着,你在这里找到的,不应仅仅是未来的合作伙伴,更应该是一群你可以托付思考、与之进行高质量思想碰撞的终身益友。他们是你人生的“私人董事会”成员。
建立这样一个共同体,需要你付出完全不同的努力。它要求的不是你的头衔和公司名片,而是你的真诚、脆弱和开放。在小组讨论中,不要总是急于展示你最光鲜的成功案例,试着分享一次你刻骨铭心的失败,以及你从中得到的真实反思。你会发现,当你卸下盔甲,真诚地暴露自己的困惑与挣扎时,你收获的将不再是礼貌性的点头,而是发自肺腑的共鸣与建议。在长江,几乎每一位同学都是一个“孤独的国王”,在自己的企业里,他们很难听到真实的声音。而课堂,恰恰提供了一个安全的场域,让这群“国王”可以暂时放下权杖,相互取暖,彼此镜鉴。
要构建这样的深度关系,你需要:
所以,如果我能回到那个手握录取通知书、心潮澎湃的午后,我会轻轻拍着那个年轻一些的自己的肩膀,微笑着对他说:“祝贺你!但请记住,这张通知书不是一张通往更高阶名利场的门票,而是一张邀请函,邀请你暂时放下你已经拥有的一切——你的成就、你的经验、你的思维定式——然后,以最谦逊、最开放、最真诚的姿态,重新做回一名学生。”
放下经验的“茧”,是为了破茧成蝶;寻找“无用之用”,是为了涵养大格局;构建“认知信托共同体”,是为了在未来的漫长岁月中,不再孤独前行。这趟在长江商学院的旅程,其终极目的,不是让你在原有的轨道上跑得更快,而是为你提供一次重新定义自己、发现全新可能性的机会。这,或许才是EMBA教育真正的精髓,也是我最想与你分享的忠告。
去拥抱未知,去享受被颠覆的快感,去结交能触动你灵魂的挚友吧。两年后,你收获的,将远不止一个学位。
申请条件:
具有国民教育大学本科或以上学历背景(毕业3年以上)、国民教育大专学历(毕业5年以上)
具有8年或以上工作经验及不少于5年核心决策层的管理经验
长江商学院EMBA
关注官微
了解更多课程资讯
长江商学院版权所有
京ICP备2000522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102000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