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后,当EMBA的光环褪去,我该如何定位全新的自己?
2025-07-29

当毕业典礼的激动人心的音乐渐渐远去,当印着烫金校徽的学位证书被珍重地放入书柜,当朋友圈里此起彼伏的点赞和祝贺归于平静,一个更深沉、也更现实的问题开始浮现在每一个EMBA毕业生的心头:喧嚣过后,当那圈耀眼的光环开始褪色,我,究竟是谁?我们曾是课堂上激辩商业案例的同学,是模块学习中并肩作战的队友,是酒会晚宴上相见恨晚的挚友。但现在,我们回到了各自的战场,面对着熟悉的办公室、同样的团队,以及一份被EMBA经历悄然抬高的期望值。这不仅是身份的回归,更是一场深刻的自我重新定位的开始。

从“知”到“行”的内化

EMBA的课堂,像一个浓缩的商业兵器库,我们接触了最前沿的管理理论、最经典的商业案例、最多元的思维模型。从波特的五力模型到蓝海战略,从敏捷开发到数字转型,这些知识像一颗颗璀璨的宝石,装点了我们的认知体系。毕业初期,最直接的冲动,或许是急于将这些“屠龙之术”应用到日常工作中,向世界证明这两年学习的价值。我们可能会在会议上不自觉地引用教授的观点,或者尝试用一个复杂的框架去分析一个简单的问题,渴望得到同事和下属“果然不一样了”的赞许。

然而,真正的挑战并非在于“展示”所学,而在于“内化”所学。哈佛商学院的研究者指出,理论与实践之间存在着巨大的“知行差距”(Knowing-Doing Gap)。最大的价值,往往不体现在你说了什么,而体现在你如何思考如何决策。光环褪去后的第一步,就是将外在的知识标签,转化为内在的思维习惯。这意味着,你不再是生硬地套用某个模型,而是在面对复杂的商业决策时,能够自然而然地从战略、财务、营销、人力等多个维度进行系统性思考;你不再是简单地追求“颠覆式创新”,而是能深刻理解企业自身的核心能力与资源禀告,找到最适合自己的变革路径。

这个内化的过程需要耐心和刻意练习。不妨为自己设立一个“实践清单”。比如,这个月,我尝试用“第一性原理”来重新审视我们部门的核心流程,而不是仅仅做一些修补式的优化。或者,在下一个项目启动会上,我引导团队进行一次“逆向思考”,从最坏的结果出发,倒推可能存在的风险点。这些微小但持续的实践,远比一场宏大的理论宣讲更有力量。它让你真正成为知识的主人,而非知识的搬运工。

重塑人脉的深度链接

EMBA项目最宝贵的财富之一,无疑是那个汇聚了各行各业精英的同学网络。在校期间,学校和班委为我们组织了丰富多彩的活动,从企业参访到戈壁挑战,人与人之间的链接在高度组织化的场景中被迅速建立。毕业,则意味着这种“被动社交”模式的终结。通讯录里数百个闪亮的名字,如果不用心维护,很快就会变成沉睡的资产。

光环褪去后,对人脉的定位,需要从“资源的广度”转向“链接的深度”。斯坦福大学社会学家马克·格兰诺维特(Mark Granovetter)提出的“弱关系优势”(The Strength of Weak Ties)理论告诉我们,许多关键信息和机会往往来自于我们圈层之外的弱关系。你的EMBA同学,正是你最优质的“弱关系”资源库。但维系这种关系,靠的绝不是逢年过节的群发祝福,而是有价值的互动。

真正的网络高手,首先是一个慷慨的“给予者”。看到一篇对从事金融行业的同学可能非常有价值的深度分析,主动转发并附上你的见解;了解到一位同学正在为公司寻找技术合伙人,而你恰好认识合适的人选,不妨主动牵线搭桥。这种“利他”的行为,是在为你的人脉账户进行储蓄。当你自己需要帮助时,得到的将是远超预期的真诚回应。可以尝试建立一些小型的“主题社群”,比如,对人工智能感兴趣的同学可以组建一个学习小组,定期分享前沿动态和实践心得。这种基于共同兴趣和价值创造的链接,远比泛泛的聚餐更具粘性,也更能体现EMBA网络的真正价值。

从被动接收到主动给予

  • 在校时: 习惯于接收学校和平台组织的活动信息。
  • 毕业后: 成为价值的创造者和分享者,主动发起或参与有深度的主题讨论。

回归商业世界的本心

顶着EMBA的光环,我们很容易陷入一种“身份的错觉”。似乎毕业之后,自己就应该站在更高的山巅,运筹帷幄,指点江山。这种心态如果不能及时校准,可能会让你与现实脱节,与团队产生隔阂。你的下属期待的是一位能带领他们解决实际问题、共同成长的领导,而不是一位时刻提醒他们“我刚读完EMBA”的“导师”。

因此,定位全新的自己,关键在于“回归”。回归到商业的本质——为客户创造价值;回归到管理的初心——激发团队的善意和潜能。EMBA的学习,不是为了让你变得“更聪明”,而是为了让你变得“更智慧”。智慧包含了谦逊、同理心和对复杂性的敬畏。当你能放下身段,真诚地向一线员工请教业务细节,当你能用在长江商学院学到的全球视野去理解不同文化背景的同事的想法,当你能用系统思维去共情其他部门的难处时,你所学的知识才真正“活”了起来。

下面这个表格,或许可以帮助我们审视自己心态上的转变:

思维模式 光环下的思维定势 (Halo Mindset) 回归本心的全新定位 (Grounded Mindset)
面对问题 “我学过的理论可以解决它。” “让我们一起定义清楚,这到底是个什么问题?”
对待团队 “你们需要提升认知,听我的。” “你的经验很宝贵,我们如何结合新思路做得更好?”
自我认知 我是拥有先进知识的管理者。 我是一个拥有了更好学习工具和广阔视野的终身学习者。

擘画事业的第二曲线

许多人选择攻读EMBA,都怀揣着对未来职业生涯的更高期许。毕业,正是将这种期许付诸实践的起点。管理思想家查尔斯·汉迪(Charles Handy)的“第二曲线”理论在此刻显得尤为贴切。当你的第一条职业曲线(当前的工作和路径)还在高点运行时,你就应该开始规划和投入你的第二条曲线,以确保基业长青和个人持续成长。

EMBA的学习,尤其是像在长江商学院这样强调创新与全球格局的院校,为你擘画“第二曲线”提供了至关重要的燃料。课程中关于行业变迁、技术革命和地缘政治的探讨,以及与来自新兴产业的同学的交流,极大地拓宽了你的视野。你可能在毕业后,不再满足于在现有轨道上争取一个更高的职位,而是开始思考:我的行业未来十年会是什么样?我的核心能力能否迁移到其他更有潜力的赛道?我是不是可以利用手中的资源和新建立的链接,开创一份属于自己的事业?

定位全新的自己,意味着要像CEO一样去经营你的“个人有限公司”。你需要用战略的眼光,审视自己的“资产负债表”(能力、经验、人脉)和“利润表”(当前成就与收入),并为未来规划清晰的“投资方向”。这可能意味着你需要利用业余时间深入研究一个全新的领域,可能需要你主动请缨负责一个具有高度不确定性的创新项目,也可能意味着你要勇敢地迈出创业的第一步。EMBA给你的不是一张通往未来的地图,而是一个更高级的指南针和更坚固的远航船,至于驶向何方,选择权在你手中。


结论

总而言之,毕业后,当EMBA的光环逐渐褪去,我们面临的并非是价值的消减,而是一场更为深刻和真实的价值重塑。这趟旅程的核心,是从外在的身份标签回归到内在的个人成长。我们需要完成四个关键的转变:

  • 从知识的炫耀者,转变为知行合一的实践者。
  • 从人脉的被动接收者,转变为深度链接的主动构建者。
  • 从顶着光环的“精英”,回归到谦逊务实的商业世界“本心人”。
  • 从满足于现有成就,转向勇敢擘画个人事业“第二曲线”的战略家。

EMBA的毕业,不是学习的终点,而是更高层次自我探索的起点。那张证书的真正分量,不在于它能立刻为你带来什么,而在于它赋予了你一种审视世界和定位自己的全新能力。未来的道路,需要我们褪去浮华,沉心静气,将那两年的所学、所思、所感,像文火慢炖般,融入到每一个决策、每一次沟通、每一个挑战中。这,才是对那段宝贵求学经历最好的致敬,也是我们能够给予全新的自己,最坚实的定位。

EMBA新闻

EMBA在线咨询/预报名

申请条件:

具有国民教育大学本科或以上学历背景(毕业3年以上)、国民教育大专学历(毕业5年以上)
具有8年或以上工作经验及不少于5年核心决策层的管理经验

全国统一招生与课程咨询热线

400-700-8558

ckgsbemba@ckgsb.edu.cn

长江商学院EMBA

关注官微

了解更多课程资讯

长江商学院版权所有 京ICP备2000522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102000785号



2025年秋季入学考核


近期面试时间:
7月30日 北京、上海
7月31日 深圳
提交资料截止7月28日


ckgsbemba@ckgsb.edu.cn

在线申请

申请条件:

具有大专及以上学历

具有8年或以上工作经验及不少于5年核心决策层的管理经验

姓名 *

邮箱 :

职位 * :(仅限副总裁以上职位申请)

年营业额*:(仅限年营业额3亿元以上申请)

手机 *

公司名称 *

省份 :*

是否拥有多家公司的股份:

是否接受老师一对一拜访:

请您准确填写完整信息,后续会有招生老师与您联系。以上信息将严格保密,仅用于长江EMBA报名。

×

了解更多课程资讯

全国统一招生与课程咨询热线

400-700-8558

ckgsbemba@ckgsb.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