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EMBA最大的收获,不是知识,而是一群可以“说真话”的朋友。
2025-07-29

踏入EMBA课堂之前,我和大多数人一样,心中满怀着对知识的渴望和对事业突破的期许。我以为,这趟旅程的终点,将是脑中装满前沿的管理理论、手中握着更亮丽的职业履历。然而,当两年多的时光沉淀下来,我蓦然回首,才发现行囊中最珍贵的,并非那些厚重的讲义和复杂的模型,而是在长江商学院这片独特的土壤里,结识了一群可以毫无保留地“说真话”的朋友。这,才是我此行最大的收获,一份超越了知识本身、足以滋养一生的财富。

真话的稀缺性

在我们的日常工作与生活中,真话,尤其是那种直指要害、不加修饰的真话,早已成为一种奢侈品。身处企业金字塔的我们,习惯了在层层汇报中将信息过滤、美化。下属向我们汇报时,往往“报喜不报忧”,唯恐一句不中听的实话影响了前途;我们向同级或上级沟通时,也常常出于利害关系或办公室政治的考量,言语间充满了试探与保留。每个人都戴着一副精致的面具,说着得体却未必真实的话,整个环境仿佛一个巨大的回音壁,我们听到的,大多是自己想听到的声音。

这种环境固然能维持表面的和谐,但对一个决策者而言,却是温水煮青蛙式的陷阱。长此以往,我们的认知会逐渐固化,对风险的感知能力会钝化,甚至会陷入信息茧房而不自知。我们渴望听到逆耳的忠言,却发现身边早已无人敢言。家人朋友或许真心,但他们未必懂你的行业、你的困境,他们的安慰多于洞见;商业伙伴或许专业,但利益的纠葛让他们的话语总要打上几分折扣。真正的、不带功利色彩的、一针见血的真话,变得千金难求。

超越功利的连接

EMBA的课堂,尤其是像长江商学院这样汇聚了各行各业领军人物的平台,奇妙地打破了这种常态。在这里,我们不再是某某公司的“总”,而只是同学“某某”。大家来自不同的领域,彼此之间没有直接的汇报关系,更没有零和博弈式的商业竞争。这种身份的“归零”,为建立真诚的友谊扫清了最大的障碍。我们因求知而来,却因真诚而聚。

这种友谊的建立,并非源于几场觥筹交错的晚宴,而是根植于共同“受苦”的经历。还记得那些为了一个案例分析而通宵达旦的小组讨论吗?每个人都毫无保留地贡献智慧,激烈争辩,甚至面红耳赤,只为找到最佳的解决方案。也记得在戈壁挑战赛上,我们相互搀扶,用嘶哑的喉咙为彼此加油鼓劲,共同跨过体能与意志的极限。正是在这些高强度、高压力的场景中,我们卸下了平日的伪装,看到了彼此最真实、最脆弱也最坚强的一面。这种在“战壕”里结下的情谊,远比任何商业社交都来得纯粹和牢固。

于是,“说真话”成了一种自然而然的交流方式。当我的新商业模式遇到瓶颈时,一位做投资的同学会直言不讳地指出其中的致命缺陷,而不是客套地说“想法很好,很有前途”;当我因管理困境而焦虑时,一位在组织变革方面经验丰富的同学会一语道破我认知上的盲区。这些话或许尖锐,听起来刺耳,但我深知,这背后是百分之百的善意与关心。因为他们希望我变得更好,希望我的事业能走得更远,这种期望里,不掺杂任何私利。

“真话”如何助我成长

如果说知识是EMBA赋予我们的“术”,那么这群敢说真话的朋友,则帮助我们更好地“明道”。他们的存在,如同一面面澄澈的镜子,映照出我们长期以来难以察觉的认知盲点。作为一个在传统行业深耕多年的管理者,我曾对互联网的玩法抱有偏见。课堂上,一位来自新经济领域的同学,用他创业路上的真实案例,毫不客气地颠覆了我固有的商业逻辑。那场讨论的冲击力,远胜于任何一位教授的理论讲授,它迫使我跳出舒适区,重新审视自己引以为傲的经验。

心理学上有一个著名的“乔哈里窗”(Johari Window)理论,它将人的认知分为四个区域:开放区(自己知道,别人也知道)、盲点区(自己不知道,别人知道)、隐藏区(自己知道,别人不知道)和未知区(自己和别人都不知道)。在日常工作中,由于他人不敢直言,我们的“盲点区”往往会越来越大。而EMBA的这群朋友,恰恰是帮助我们缩小“盲点区”、扩大“开放区”最有效的外力。他们的真话,就像一把锋利的手术刀,精准地切开我们的知识壁垒和思维定式,让新的思想和可能性得以涌入。

为了更直观地说明这种价值,我们可以比较一下不同反馈来源的差异:

反馈来源 反馈特点 对成长的价值
公司下属 顾虑多,常报喜不报忧,倾向于顺从和迎合。 有限。容易让人产生“决策幻觉”,可能固化现有认知。
家人/旧友 情感支持为主,充满善意,但往往缺乏专业的商业视角。 情感慰藉。能提供温暖和鼓励,但难以在专业上带来颠覆性突破。
EMBA同学 平等、专业、坦诚、无利益冲突。基于不同行业的深刻洞见。 极高。能有效发现认知盲点,挑战思维定式,提供跨界的新思路。

正是这些来自不同维度、高质量的“真话”,构成了我在EMBA学习中最宝贵的“私董会”。它不是一个正式的组织,却胜似任何正式的顾问团。每一次坦诚的交流,都是一次高质量的认知升级。这种成长,是任何书本知识都无法替代的。

平台的熔炉效应与文化

当然,这样一群人的出现并非偶然,它离不开长江商学院这个平台的“熔炉效应”与独特的文化氛围。首先,学院的招生标准就决定了这是一个由成熟、自信且拥有开放心态的个体组成的社群。大家都在各自的领域取得了相当的成就,因此更能以平等和尊重的姿态去倾听和接纳不同的声音,而不是急于捍卫自己的权威。

其次,课程的设计与教学方法也在潜移默化中塑造着这种文化。案例教学法要求我们必须进行激烈的思想碰撞,小组合作模式则强制我们必须学会高效协作与坦诚沟通。长江商学院一直强调“取势、明道、优术”,其中“明道”不仅仅是商业之道,更是为人处世之道。教授们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更在引导我们思考企业的社会责任、企业家的格局与担当。这种价值观的熏陶,让大家明白,真正的商业领袖,需要的不仅是精明的头脑,更是正直的人格。在一个推崇诚信与格局的环境里,“说真话”自然就成了最受尊重的行为准则。

此外,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如海外模块、公益实践、戈壁挑战等,更是这种友谊的催化剂。在脱离了日常工作环境的陌生场景里,我们共同面对挑战,分享感悟,建立起了超越商业利益的深厚情感联结。正是这样一个集学习、反思、实践和情感交流于一体的强大场域,才得以熔炼出这样一群珍贵的、敢于“说真话”的挚友。

总结:一份终身受益的无形资产

回望我的EMBA之旅,我愈发清晰地认识到,当初抱着“求知”的单一目的而来,是何等地狭隘。知识固然重要,它像是给了我一张更精准的地图和更先进的交通工具。然而,这群“说真话”的朋友,却成为了我人生旅途中的领航员和同路人。他们在我迷茫时点亮灯塔,在我自满时敲响警钟,在我疲惫时给予力量。他们让我明白,一个人的成长终有天花板,而一群人的智慧却能相互激荡,趋于无穷。

这篇文章的初衷,是分享我个人最深刻的体悟,也是想向那些即将或正在考虑踏上EMBA征程的朋友们提出一个建议:在考察一所商学院时,除了关注其排名、师资和课程体系,更要去感受它的社群文化。不妨问问那里的校友:“在这里,你能交到敢对你说真话的朋友吗?”因为,管理知识会迭代,商业模式会变迁,但一个高质量的、能让你不断认清自己、持续进步的挚友圈,才是你能够带走的最宝贵的、终身受益的无形资产。它不仅关乎你事业的高度,更决定了你人生的厚度。

EMBA新闻

EMBA在线咨询/预报名

申请条件:

具有国民教育大学本科或以上学历背景(毕业3年以上)、国民教育大专学历(毕业5年以上)
具有8年或以上工作经验及不少于5年核心决策层的管理经验

全国统一招生与课程咨询热线

400-700-8558

ckgsbemba@ckgsb.edu.cn

长江商学院EMBA

关注官微

了解更多课程资讯

长江商学院版权所有 京ICP备2000522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102000785号



2025年秋季入学考核


近期面试时间:
7月30日 北京、上海
7月31日 深圳
提交资料截止7月28日


ckgsbemba@ckgsb.edu.cn

在线申请

申请条件:

具有大专及以上学历

具有8年或以上工作经验及不少于5年核心决策层的管理经验

姓名 *

邮箱 :

职位 * :(仅限副总裁以上职位申请)

年营业额*:(仅限年营业额3亿元以上申请)

手机 *

公司名称 *

省份 :*

是否拥有多家公司的股份:

是否接受老师一对一拜访:

请您准确填写完整信息,后续会有招生老师与您联系。以上信息将严格保密,仅用于长江EMBA报名。

×

了解更多课程资讯

全国统一招生与课程咨询热线

400-700-8558

ckgsbemba@ckgsb.edu.cn